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中俄农业合作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元化,"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日益深化。在农业合作方面,中俄两国有扎实的基础,合作也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研究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农业特点,对两国农业进行互补性分析,得出两国在农产品结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农业科技等方面存在深厚合作基础的论断。结合两国的政治、经济、粮食安全等背景,对中俄在农业合作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在模式、政策、科技等方面提出发展农业合作的针对性建议,以深化中俄农业合作,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骆璋 《学理论》2011,(20):49-50
粮食安全问题是牵涉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而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长此以往,粮食安全必将受到威胁。因此,保护耕地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种粮农民根本收益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一环。本文从种粮农民收益保障的中国特色与时代背景出发,着重分析政府层面、市场层面以及农民层面在构建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的内在逻辑,并据此提出实现路径,健全和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张丽华  姜鹏 《理论探讨》2012,(5):141-144
地缘环境变迁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观念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进而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与粮食安全政策的基本走向。地缘环境的复杂现状和大陆型地缘类属身份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战略选择路径,决定了我国仍需坚守高自给率的粮食战略选择路径。但随着东北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中国也需要在具体策略及战术层面上相应调整粮食安全的评估机制,构建东北亚地区粮食安全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最佳的平衡,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攸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在拥有13亿人口、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我国,粮食安全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20多年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粮食和主要食物发展的广阔前景,创造出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的好时期。总体看,全国粮食供给量仍然大于需求量,供给是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6.
粮食总产量紧平衡及产销分布不均,使得高效的物流体系成为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正成为妨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粮食总产量目前已不是制约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如何建立连接产区与销区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粮食物流体系,对于国家有效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跃先  崔童 《学理论》2012,(6):27-28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而粮食生产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因此,耕地的保护对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为保护耕地而提出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有效遏制了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随着农村耕地被不断转换,耕地的"占"与"补"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诸多问题和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多角度思考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盘点国家粮食供需“家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中国粮食市场受到全球关注的背景下,盘点一下我们粮食供需的家底十分必要。7月2日,温家宝总理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9.
徐剑 《求知》2023,(7):42-44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最基础、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切实维护和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着新挑战,而中国粮食安全中也存在着隐患,即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的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着新问题,粮食危机进一步加深。化解我国粮食危机应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总体产量;增加粮食供给,缓和粮食供需矛盾;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敏 《理论视野》2011,(11):32-35
尽管我国近几年粮食连年丰收,但潜在的危机依然存在,粮食安全面临许多困境。突出地表现在区域利益不协调、粮食比较利益低、耕地保有量不断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不断攀升、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物能源"的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七个方面,为此作者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突破困境的九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粮食市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粮食市场的存在既具有必然性,又有其必要性。同时,粮食市场自身亦存在一些局限性。法律是克服这种悖论的最佳手段,也正因为如此,粮食市场必然是法制市场。粮食市场法律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粮食零售市场的法律控制、粮食批发市场的法律控制、粮食期货市场的法律控制。同时,粮食市场的法律控制还应包括粮食市场反倾销法律制度。粮食市场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手段,而法律制度在此又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0)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物质,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都十分关注粮食安全。自"粮食安全"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内涵一直被不断丰富,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量少、质差、后备不足等问题.要正确处理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完善土地法制建设、适当开垦整理土地资源以及提高耕地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凌军辉  陈席元 《瞭望》2021,(14):50-51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但农机短板也不容忽视。春耕时节,记者走访江苏多所涉农高校、农机企业和农户,发现目前我国农机研发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精密液压、农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受制于人。  相似文献   

16.
刘奇 《瞭望》2021,(5):12-14
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发了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部分地区出现恐慌,部分粮食出口国甚至出台严格的粮食出口管控措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大势,我国应提高警惕,站在大食物安全观的高度,多措并举、全方位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在强调粮食安全的同时,把粮油菜肉蛋奶、鱼虾蟹食用菌及瓜果类等一切有营养、利健康的可食之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引领了国际育种发展方向。通过分子设计的方式改良水稻品种,使其遇到低温也一样能够存活,保持产量不受影响,这样既可以解决现有生产区域水稻稳产问题,又有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针对餐饮浪费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严厉痛斥食物浪费、餐饮浪费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紧平衡"状态这一"基本国情"并没有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以及水灾、蝗灾和人祸的影响,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危机,还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冲击。粮食安全是推进我国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战略保障,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把"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布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北粮南运替代了南粮北调。黑龙江农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研究了黑龙江农垦各分局粮食补贴效率,并对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提出提高粮食补贴效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社会的主题,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宪法的支撑和保障。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宪政实践证明,平等权的宪法保障程度与社会和谐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平等权获得有力的宪法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关键。一国如果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就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反之,宪法不能保障平等,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美澳两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研究这两国的平等权保护宪政实践,可以给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找到必由之路。当我们在运用法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时,必须认真对待现实中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运用宪法加强对平等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