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静 《先锋队》2012,(19):51-52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境内,是当年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曾使日本侵略者感到恐惧,震惊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作战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黄崖洞兵工厂在八年抗战中,不仅为我军的武器研制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工业技术、管理人才,对促进晋冀豫地区和华北解放区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1年发生在山西黎城境内的黄崖洞保卫战,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载入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史册,当年被中央军委称作“模范战斗”。这么一场震惊中外的以少胜多的战斗,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却没有形成多少有规模、有条理的文字记录。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从黎城县土地局局长位子上退下来的赵晚芹,却怀着一种历史使命感,把这段历史较为详尽地记了下来。赵晚芹从动笔到完稿,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28万字的《黄崖洞保卫战》一书。不用说是一个一直从事行政工作的人了,就是对从事专业创作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奇迹。书是以左权将军牺牲前三四…  相似文献   

3.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对这一“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完好地回到人民的怀抱,毛泽东非常高兴,他说:“北平和平解放具有世界意义,这不仅减少了敌我伤亡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历史文物古迹免遭战争的破坏……”消息传到正在召开世界和平大会的布拉格,与会代表长时间热烈欢呼。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7,(3):122-122
上海战役是宁沪杭战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49年5月12日至5月27日,历时16天,共歼敌153000余人。其中8天多是在郊区打的,战斗极为惨烈,歼敌9万余人。我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二十九军二。六团攻占月浦镇,战斗结束后只剩不到100人,伤亡超过了90%,而且还牺牲了团长胡文杰、政治处主任王里。因此,就敌我伤亡而言,这场战役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中等胜仗,然而,一些战史、军史专家却将其称为“人间奇迹”,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黄崖洞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期间,由左权将军指挥的一次“反扫荡”战役。黄崖洞,位于太行山脉的黎城县北部赤峪沟。这里崖峰矗立,陡壁千仞,海拔1600余米,北边黄崖上有一座高25米、宽20米、深40多米的天然石洞,就是黄崖洞。到黄崖洞的唯一通道——瓮圪廊,“两边削壁入云端,仰头高望一线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口。 1939年,为了解决敌后  相似文献   

6.
<正>第十八面战旗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授旗时间:1941年12月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批准领导机关:八路军总部日军欲犯黄崖洞特务团严阵以待1939年底,华北敌后抗日斗争进入激烈的反“扫荡”时期。为了保卫刚刚建立的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命令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第一营进入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以北45公里东崖底镇下赤峪村的黄崖洞兵工厂守备区,担任守备任务。  相似文献   

7.
伪满时,黑龙江省桦南县有个村镇叫湖南营,驻守着伪兵一个团。 1937年秋,一天夜,抗联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率一、二两团,约300多人,攻打湖南营。 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抗联战士们奋力向前,来到城墙下。但敌人疯狂射击,抗联战士未能越过城墙。大部分人马被阻在墙下开阔地的简单工事里;城上、城里不断向城外飞泄炮弹,六军进退两难,伤亡在不断增加。 师长马德山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敌我双方兵员相差无几,但敌火力强,且凭城据守;我在明处,敌在暗处,强攻硬拚,势必招致更大伤亡。遂想起楚汉相争时张良策划“四面楚歌”的故事,即令全体指战员一边注意防护,一边齐声高唱”亲日士兵兄弟们”这支歌: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策划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北平守军“伤亡极惨”,7月30日凌晨被迫全部撤离,古城“形同失守”。当日,伪“北平地方维持会”成立。8月8日中午,日军举行北平入城式,故都沦陷。次日,汉奸江朝宗就任“北平地方维持会”会长。8月19日,江又出任伪北平市政府市长。北平沦陷长达8年之久,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相似文献   

9.
今年“七一”前夕,省国际经济贸易信息中心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团员专程赴太行山革命老区,瞻仰了黎城县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和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并在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使全体党团员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课。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当年在太行山革命老区最大的一个兵工厂。为创建和保卫这个厂,许多八路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在这里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了让全体党员体验当年八路军的艰难历程,中心党总支组织大家吃住在黄崖洞附近的山村里,自带粮水,徒步上山。大家头…  相似文献   

10.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将军,在苏中地区面对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创造了七战七捷的战争奇迹。在短短的一个半月里,粟裕率部出敌不意,宣(家堡)泰(兴)首战告捷;迅速转兵,如(皋)南再度奏凯;创造战机,以15:1的敌我伤亡三胜海安;出奇用兵,四克李堡;诱敌就范,五捣林梓;攻黄(桥)救邵(伯),六胜黄桥;坚守运河,  相似文献   

11.
9月1日,是我国许多大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每逢这个日子,人们总要想到新学期的学习计划.70年前的1947年9月1日,毛泽东的一份有关战略方针的指示,就像给他的将领们布置“新学期”的“学习任务”.这天,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讲了这样几句话:“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  相似文献   

12.
读者评刊表     
《天津支部生活》2006,(10):17-17
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但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上,记载着遵义会议这一闪光的篇章;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间,永远缅怀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遵义市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城遵义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这段光荣历史不难追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强大敌军的围追堵截,抵制了“左倾”路线的干扰,在敌我兵力悬殊,我军事实力受到重创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敌我形势,在他的积极建议下红军向敌人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到渡过乌江,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1932年夏秋之交,蒋介石调集30余万大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四次“围剿”。由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再加上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错误,我军未能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0月10日晚,鄂豫皖分局在黄安西北的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就这样,我们于匆忙中离开了和我们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根据地人民,踏上了漫长的西征路。当敌人发觉我军主力西越京汉路、跳出包围圈后,连忙调兵遣将,对我军进行围追堵截。我军当时只有20000余人,枪15000余支,敌我力量对比悬…  相似文献   

15.
2023年1月4日,俄罗斯军队新兵违规使用智能手机,致使新兵营区遭乌克兰军队使用美制“海马斯”多管火箭炮轰击,造成89人伤亡。这一幕又让大家回想起多年前,俄军精准定位狙杀车臣首领杜达耶夫时的场景。“猎人”与“猎物”身份前后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吃惊:明知故犯一一“机”毁人亡。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作战中多以游击战为主,在有利条件下也打一些运动战,但打阵地战特别是阵地防御战的次数比较少见.不过,在1941年冬季,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为了保卫黄崖洞(又称黄烟洞)兵工厂,却打了一次成功的阵地防御战,即黄崖洞保卫战.这也是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打的一次非常著名的阵地防御战.  相似文献   

17.
别具一格的民主生活会□李剑力1998年5月18日,对于黎城县城关镇党委、政府的15名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上午9点,他们赶到具有革命传统意义的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前,进行镇党委、政府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反对官僚主义、廉洁自律专题民主...  相似文献   

18.
敌军在“夏季攻势”及“特种混和支队作战试验”失败后,于9月29日发起新的进攻,即经过充分准备的“秋季攻势”。敌人“秋季攻势”的目的,是企图利用谈判这段时间向北越过“三八线”,占领我更多地区,谋求尔后的有利态势。我则针锋相对,用阵地战、持久战,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坚守在“三八线”到“三十八点五度线”之间的地区,寸土不让。于是,敌我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阵地争夺战。  相似文献   

19.
从2014年12月1日起。辽宁启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主要用于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一是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二是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三是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以及党的“左”倾错误,致使重庆革命力量遭受惨重损失,到1935年夏,重庆已经没有了党的组织。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一个名叫漆鲁鱼的人回到重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