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的变化会影响中国,中国的发展也会影响世界。当代中国改革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改革的伟大实践,使这一论断日益获得新的有力证明。 中国改革为繁荣世界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重要贡献。但是,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  相似文献   

2.
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对新时期改革与新时代改革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新时代改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从历史跃升的角度总结,从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在基本特征上表现为从"改革的全面性"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任务上表现为从解决"发展的问题"到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在精神状态上表现为从"发展自卑"到"道路自信";在理论创新上表现为从阐发社会主义本质到回答时代重大课题;在国际作为上表现为从解决"中国难题"到贡献"中国智慧"。由新时期改革到新时代改革所实现历史性跃升,是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大逻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完善社会主义还是创新社会主义?当代中国要坚持的是什么样的杜会主义?几十年来,我们反复总结经验,就是没有正确回答当代中国要坚持的是什么样社会主义这个划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由江西、山东,四川、河南、北京社会科学院科社所和国防大学杂志社联合发起、江西社会科学院科社所主办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理论与实践”讨论会,于10月22—27日在江西九江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了赵紫阳同志《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以党的十三大的精神为指针,紧密结合中国、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际,集中讨论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改革.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等问题。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紧迫性与会者认为,从国际环境看,让会主义正面临着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迎头赶上,下大力气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这是当前我们党和人民面临的唯一的历史性选择。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只有在前十多年改革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礼会主义中国才能以更加挺拔的雄姿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岿然屹立。无论是改革的历史,还是改革面临的现实,都反复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变革过程或政治变革过程,而同时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思想变革过程。在坚定不移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指导思想产生了两个发展趋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按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中国70年的历程中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现实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未来社会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理想蓝图。然而,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俄国、中国、东欧等一些国家建立起来的杜会主义,不管几十年来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惊人的成就,比起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蓝图,却依然存在着相当差距。一句话,作为社会制度而存在于人类七十年的社会主义,迄今依旧是处于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8.
政治转型是从传统的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个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曲折、复杂而且独特的中国政治发展似乎正在展示一条新的政治转型的不同路径,其基本内涵就是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改革,在坚持中求创新。从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倾向看,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并没有走东亚权威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也没有真正建立东亚式的权威主义统治模式。中国走的是一条优化政府治理与发展渐进民主相结合、相协调、相平衡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转型的成就与经验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将超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政治改革模式,开创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的新范式,并对世界其他众多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的双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内涵式发展中蕴含着特有的中国逻辑和世界意义,因为解答时代的普遍性问题而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因为根植于中国大地而蕴含着中国精神,因为秉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蕴含着社会主义精神,形成了中国的新传统。本文通过比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存在形态——"结合说""出场说""发展说"的实践差异,从"世界历史"视野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生性及其所孕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中国话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慈善事业:中国社会保障的配套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并逐步使一部分社会公民走向富裕的今天,推行和发展与世界接轨的“慈善事业”,无疑是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一)发展慈善事业与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致性。消灭贫困,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质的规定性上,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建立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要更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二十世纪的最重要标志。综观二十世纪的历史,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在坎坷和曲折中不断前进,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本世纪,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层出不穷,但就其历史深度来说,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在1949年到1968年的第一次改革浪潮中,中国出现了以"八大"为代表的改革探索;在1978年至今的改革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是这次改革浪潮的开创者,又是这次大浪潮的坚守者和引领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还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从经济层面建构了一种崭新而高效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政治层面建构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从文化层面则建构了一种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理论先行、上下联动、刚柔相济、增量改革是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索引     
凡需本索引原文者,请与编辑都咨询室联系。(北京1122信箱)丝l、劫、论杜会主义国象邓小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李乒婚了当代世界杜会主义间题【济雨1,1989。3。1~7坚定地沿看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违学习江泽 民国庆讲话的体会/麻军子云南民族学院学 报:哲社版‘昆明】,1989.金。l~‘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批判资产阶级自由 化.郑建邦副会长在学会召开庆权建国金。周年学术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了科字社会主去2一80坚持四项墓本原则切买反对资产阶级目由化. 甲国杜会主义四十年理论研讨会缘述/监田 了科竿社会主义【京),1989。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与时俱进,不断演进,已经由"二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由"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演进,遵循着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五位一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从野蛮到文明的一大飞跃.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时写道:"人类社会的史前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实现这样大的一个飞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必然充满了斗争与失败、前进与后退,曲折与成功,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还处在开创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更不可能是笔直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可以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与探索性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索引     
马列主义有关论述裁今歹豁怒黔尹育“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张远成才宁夏社会科学t银川〕,1 987. 今一8~1吕充思主义的民主观丫产马承志沪理论誉习州),198叮。3。10~15’牡女主义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俞炳资 了探索(杭州,,1 987。8。2~5在改革实践一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讼/刘国 光了人民日报,1987。7。al汤.玻交科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愧改革和开放的 指导作用/奚广庆尹理论教育(大原), i娜,·卜粤一矛2科学往会主又浑澳在资本主义国篆面临的问题 争议《续二乏Z钟同了杜会主义研究(华中 师大)(武汉),立公6了…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中国70年发展中,对外开放形成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相互联系但又各具特点的发展时期,呈现出构会甄释、谋定后动,以我为主、由低向高,曲折反复、否极泰来和边行边试、持续推进等的发展特点。实践表明,"开放"与"改革"的相互促进,构成为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基本导因,是"四个自信"的内在展现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引擎。坚定开放自信、防范自我封闭和全盘照搬的错误倾向、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是推进对外开放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探索全球化大趋势中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生长点;在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中国这一重大问题上,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贡献在于明确提出"和谐世界"论与"和平发展"论,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了中国与世界的全面合作和制度交流。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现实指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出发,反复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能变、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一方向不能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价值。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重大课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适应科学发展需要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党的建设上所凸显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贤贤 《学理论》2013,(20):5-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被"问题"与"主义"的两难选择所困扰,最初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和改良主义分子之间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代表人物就是李大钊和胡适。在这战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逐渐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的热潮。"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