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他应该是个翻译家,他正在把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介绍给中国人;也许。他应该是个作家,他正在用自己的生花之笔酣畅淋漓地揭露人生,赞美人生……但,此时此刻的他,正带着几个半大男孩,抬着世界上最原始的担架——用树枝和行李袋绑成的担架,艰难地走着。大山,对这些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是那么陌生,那么令人生畏,空着手面对着  相似文献   

2.
铁肩情     
就这样,断臂连长抬着伤腿的担架队员,红军抬着老百姓,往后方医院赶去。路,在他们脚下延伸……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建宁县安寅区将军殿乡家家户户总动员,慰劳在前线英勇奋战的红军,每个妇女都为红军赶做布草鞋,每个男性青壮年都参加了担架队。担架队能担善跑,被红军指战员誉为“铁肩队”。“铁肩队”里有对老搭档,一高一矮,配合默契,爬坡时矮在前高在后,下坡时高在前矮在后,走平路则高者弯腰、矮者挺胸,以此保持担架的平稳。这对老搭档,都  相似文献   

3.
正吴富莲(1912—1937),福建上杭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担任政治战士。爬到树上躲敌人砰、砰、砰!几声枪响划破了黄昏潮湿的空气。女人们四处张望,辨别声音来自何方。直到此时,她们才发现周围已经没有其他的担架或是红军队伍,大部队已经走得很远了,枪声似乎来自山的另一面。硬拼是吴富莲不可能的,因为她们手里都没有枪。抬着担架跑?也不行,嘈杂声一出,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怎么办?只有躲起来,趁着天色已晚,也许还能逃过  相似文献   

4.
1930年7月9日傍晚,一支红军队伍撤离漳平县永福镇,开赴龙岩城。担任后卫的几位战士冲出硝烟弥漫的城镇,健步走上山路。忽然间,有人看见路上点点殷红的鲜血。战士们把眼光投向前方,焦虑地相互询问:看到了吗?担架在哪里?迷蒙的夜色挡住了他们的视线。战士们默默地加快步伐,向前追赶。  相似文献   

5.
铁肩毛泽民     
《湘潮》2016,(6)
正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升腾着淡淡的白雾,一支挑着担子的红军队伍艰难地跋涉前行,只见一位挑担战士身陷沼泽,走在前面的领队把自己的担子放在相对安全的位置后,回过头来用力搀扶起这位战士,正把战士肩上的担子接过来……这幅油画讲述的是红军"扁担上的银行"长征的故事。这位领队不是别人,就是中华苏维埃国家银  相似文献   

6.
带镣长街行     
1935年3月21日,一辆囚车嚎叫着在江西省大余县的街道上疾驰,直向北郊的金莲山。金莲山下,国民党士兵荷枪实弹,严阵以待。囚车上走下一个带着重铐的共产党员,他是红军五军团政治部主任、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他高昂着头,挺直胸,艰难地拖镣前行。随着三声枪响,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刘伯坚倒在血泊中。  相似文献   

7.
李镜 《党的建设》2015,(11):54-55
队伍已经过去好久了,蜿蜒的山路上,还孤零零地走着一副担架. 抬前面的是个红军,抬后面的是个民夫.如果不认真辨认,看不出走在担架前面的那个红军是个女的.因为她的衣服和男红军一样破破烂烂,头发也跟男人一样剃光了.  相似文献   

8.
艰难不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谢觉哉和一些老同志编在中央直属队随军前进。长征路上,前有拦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加上饥寒交迫,行军十分困难。红军不但要行军作战,而且要筹粮筹款,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谢觉哉当时已是50岁的人了,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从不要特殊照顾。组织上分配他一匹马,他经常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和战士们一道跋山涉水。他说:“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烈日灼灼的初夏时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跨过桥,走过街,穿过巷来到位于福建省宁化城区薛家坊的红军医院。瞻仰着当年设立在谢氏家庙的红军后方医院,抚摸着当年红军伤员躺过的病床,聆听着管理员绘声绘色地介绍,我心中顿生历史的厚重感,心潮涌动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敬意。眼帘中闪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穿梭不停的担架,一丝不苟的救治,催人奋进的鼓励……  相似文献   

10.
正长征的艰苦世人皆知。前有敌人围堵,后有追兵,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还不时从空中骚扰袭击;再加上所过地区多为贫苦边远山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为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对红军多有误解,军民沟通不便,部队给养困难,红军战士普遍缺吃少穿。在这种艰难境地中行军打仗,保持红军战士昂扬的精神面貌,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同乐会这种组织形式的作用很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11.
时间来到了1935年。在长征中艰难跋涉、牺牲巨大,几乎是用生命在行走的红军将士们疲惫不堪,精力殆尽,他们不知道究竟还要走多远,走多久。然而,与身体的疲惫相比,思想上的不解才是困扰红军步伐的"泥潭"。不知从何时起,红军的部队不再打胜仗了,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地倒下。这些疑惑如同红军战士们脚下那泥泞的沼泽,吞噬着他们的希望、自信、斗志……遵义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长征途中召开了。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转折期,遵义会议的召开产生了深远的政治意义。张闻天是遵义会议召开的促成人之一,通过他的行动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艰难考验时,所作出的自我修正与完善。虽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但它始终是向前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革命史上的壮烈篇章——长征,是由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用献血和生命书写而成的。军旅画家陆千波,对此有更深刻的感触。生动再现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士形象、体现中华儿女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他创作这幅作品的源泉和动力。《烽火年代》摒弃了惯常的战争厮杀场面,而是  相似文献   

13.
正在瑞金市万田乡麻地村一村民家中,留存有两张红军借谷票。据保管者钟天连说,这是红军长征在第一个宿营地麻地村补充粮食时,红军给他爷爷留下的。这两张借谷票都是小型的黄色毛边纸铅印的。一张为粉红套红色,小长方形,横批上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干谷壹百斤",中间半圆形的图中是几个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图下三行  相似文献   

14.
在红二方面军的长征队伍里,有一位由8名红军战士轮流用滑竿抬着行军的儒雅老人。他年近花甲,发已染霜,虽体弱多病,却精神程铄。一路上,任迅时、贺龙等领导人见到他时,都用尊敬的口吻与他招呼,问寒问暖;末了,总得叮嘱抬滑竿的战士们要注意保护老人安全,照顾好老人饮食起居。这位老人就是周素园先生,他当时年已57岁。从创办《黔报》到隐居读书周秦园老人,原名周培艺,贵州毕节人,出生于*879年,为前清贡生。由于他天赋一支妙笔,“叙事持论都明白晓畅”,因此,很受社会刮目相看。1907年,周素国创办了贵州第一张日报《黔报》,…  相似文献   

15.
许光达 ——功高不改忠贞志 许光达生前,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从师长到兵团司令员,到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他从不因为职务的升迁,地位的变化,去追求特殊的生活享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高级干部,他常常想到的不是应该得到什么,而是应该为人民做些什么。在战争年代,为了使部队在长途跋涉中不丢掉一个阶级兄弟,不但把自己的乘马让给伤病员骑,还和政治委员一起,用担架抬着伤病员,走在部队的前头。当时他已经是纵队司令员了,艰难困苦的时候,他和战士们一样吃糠咽菜,用马料豆充饥,从没有利用职权搞一点特殊享受。他的一个刚满周岁的女儿就是被饿死的!  相似文献   

16.
埃得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个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才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里读书识字,看来他和多数战士相处得很融合"。   海伦·斯诺讲的这位红军战士就是来自四川甘孜地区的藏族红军战士--扎喜旺徐。他是我党重点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建国后曾任青海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扎喜旺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从小给头人放羊,给土司做娃子,受尽苦难。那么,他是怎…  相似文献   

17.
正戎冠秀(1896—1989),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开进了太行深处的平山县,迅速点燃了这里的抗日烽火。戎冠秀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工作中,迈着缠过的小脚艰难地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送粮食,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士、护理伤员。193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下盘松村妇救会会长、观音堂乡妇救会委员和伤病员转运站站长。  相似文献   

18.
长征途中,红一师师长李聚奎三次见到了毛泽东,并亲耳聆听了他的指示。每次相见,都反映了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微妙变化,昭示了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党心所向、军心所归。第一次见面,担架上的毛泽东授予李聚奎相机决策之权1934年11月,深秋季节。乐昌与宜章之间的丛林里到处是残枝败叶,狂暴的秋风将瓢泼大雨扭成一束束无情的鞭子抽打着路上的人们,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这时,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的红军主力挤到了一条狭窄的山间小道上。战马不时地嘶鸣,队伍艰难地蠕动。前堵后追的敌人正从三面蜂拥紧逼而来,情况十分危险!…  相似文献   

19.
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副省长的贺敏学,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1953年,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上井冈山第一”。贺敏学是在 1927年 8月永新农民暴动失败后,和妹妹贺子珍一道上井冈山的。不久,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贺敏学即投身到创建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伟人斗争中去,艰难奋战……  相似文献   

20.
外公的扁担     
《党建》2016,(10)
正外公有一件珍贵的宝贝,那是一根红军留下的扁担。他经常拿出这根扁担给我们讲有关红军的故事。外公与红军有着特殊的感情。外公一生行医,曾救过红军战士的命,在战火硝烟中与红军结下了深厚情谊。这根扁担是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湘江渡口,战士们为感谢外公熬药治伤治病之恩而留下的。1934年11月,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队苦战五昼夜,那时候岁暮天寒,很多战士得了寒病。外公白天上山采草药,晚上整夜熬药,悄悄地帮红军医治。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