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人 《统一论坛》2009,(6):61-6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南宋时台湾就被列入中国行政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元代设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管辖台湾、澎湖地区民政。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63年),恢复澎湖巡检司。  相似文献   

2.
博山古道     
贾元德 《春秋》2012,(1):50-51
博山之名,远在隋代就已形成,元至元二年(1265年)设颜神镇,划归益都县管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建博山县,置县后,自1955年3月更名为博山区。  相似文献   

3.
《公民导刊》2010,(8):3-3
目前一些行政执法领域,实行的是地域管辖制,省、市、县(区)执法部门各管本行政区域的事情,容易出现职责不清、范围模糊等问题,造成重复检查、多层次执法、处罚幅度弹性大等现象。为此,江西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行政执法级别管辖制度试点,目前已在地税、烟草、水利部门试行。  相似文献   

4.
关于澎湖癸亥海战的气候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台湾学者周明德先生的《天气对“澎湖癸亥海战”之影响》(下简称周文)一文,利用一些史籍中关于当时气候的记载,对清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选择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年,1683年)六月进攻澎湖的缘由、澎湖海战时气候的变化及其它有关问题作了探讨.周文在台湾史学界似影响较大,有的台湾学者甚至认为,离开周文就无法对清、郑双方在澎湖的海战作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细读周文,却发现它存在着许多谬误,它所提出的有关观点也是缺乏根据的,下面即逐一列举,并加以分析,以澄清事实.  相似文献   

5.
去年七八月。台湾省高雄县凤邑赤 山文史工作室和负责曹公庙的高雄农田水利会、曹公农业水利研究发展基金会一起,组成”清朝道光凤山县知县曹谨公河南省故园参访团”,一行26人二度踏上曹谨公的故乡──河南省沁阳市。 他们第一次来是寻根的,此次则是祭祖──联合举行祭拜曹谨公典礼。 曹谨公本名曹谨( 1786── 1849).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为清朝在台湾最有政绩的官员。曹谨公是台湾人对他的尊称。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1837── 1841)曹谨任职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刚上任,全县”发生大旱灾。饥民遍…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市(州)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从2011年7月开始,至2012年2月全部结束,各项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均顺利完成。这次令,肯二全省三级人大换届选举涉及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1446个乡(镇)。全省29891360选民人口中,登记选民28461769人,  相似文献   

7.
《人大研究》2014,(1):I0002-I0002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管辖小陇山林区的全部和西秦岭、关山林区的一部分,全局现有21个国有林场和12个直属单位,林区分布于天水、陇南、定西三市的秦州、麦积、清水、武山、徽县、两当、礼县、漳县等8个县(区)。经营总面积1243万亩,活立木蓄积:殴3451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63.6%。  相似文献   

8.
“高雄河南近又远,曹公架桥紧相连。南岸有庙香火盛,北岸有墓坚碑赞。岁月越久情越浓,藕断丝连砍不断。”这是台湾省高雄县风邑赤山文史工作室“清朝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曹谨公故乡寻根之旅团”团长、高雄县观光协会创办人、名誉理事长林运臣先生1999年8月27日至9月3日在河南省沁阳市访问期间写的一首诗。诗中的“曹公”,指的是台湾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河南省河内县(今沁阳市)人曹谨;“庙”指高雄县凤山市曹公庙;“墓”指沁阳市曹谨墓。和林运臣先生一起到沁阳市访问的还有高雄县风邑赤山文史工作室总干事郑温乾,高雄县观…  相似文献   

9.
一、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岛及周围的澎湖列岛,古称“夷洲”或“流求”。南宋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十六世纪曾被荷兰侵占。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初设置台湾隶属福建省,光绪十年(1885年)台湾建省。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8月,二战胜利,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1945年《波茨坦公告》…  相似文献   

10.
张万锋 《世纪行》2007,(6):33-33
2006年以来,湖北省市(州)、县(市、区)政协相继换届。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基层政协主席、秘书长、专委会主任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5月9至11日,6月26日至29日,湖北省政协先后举办了全省市、州(县、市、区)政协主席暨秘书长培训班和全省市、州(县、市、区)政协主席暨专委会主任培训班,来自全省市(州)县(市、区)的政协主席、秘书长、专委会主任等共计286位同志参加了培训班,16位学员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本刊根据第一期、第二期顺序摘登部分学员的发言内容,供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代学术史上一大公案,“戴震是否背师”长期以来为学界所争议。综合考察这个问题,可着重考证戴震与江永交游时间,戴震本人对师友的定义和江永对戴震的称呼,以及其他学者对江戴关系的论述。研究清代以来诸家主要观点及这一问题的新进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是:江永与戴震属于师友关系。这一结论对客观公正地评价戴震,以及对戴震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瑸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清官,做过台湾县令和台厦兵备道。"番"指台湾原住民,是台湾社会处于原始状态的特殊群体。陈瑸的理"番"政策,包含着儒家文化的"民胞物与"的民本思想。他在理"番"中施仁政,与他的儒学修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田芳 《台湾研究集刊》2008,(2):78-84,92
台湾地区推行地方自治,地方事务划分是实现地方自治的前提条件。为了切实保障地方自治,台湾地区所适用的“中华民国宪法”对地方事务作了列举规范,作为一般法律的“地方制度法”也对地方事务的划分作了列举规范。不同效力等级的法规范都对地方事务作了规定,于是产生监督方式区别问题,台湾当局与所属县市地方事务纵向划分问题及地方事务分类问题,现有的法规范并没有给予清楚的心答。在加强地方自治权限思潮的影响下,台湾理论界对之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4.
在1874年台湾漂民案中,知识精英和东南督宪借助奏折、照会和报刊等介质,首次在晚清外交中构建起国际法话语圈。论者广泛援引万国公法,形成诸如强调领土不容侵越、属地原则下番地自治、指责日本踞台及索赔、禁止局外对日援助、保护在日华侨、请求国际仲裁之类的观点和建议。公法舆论不仅迎合了清政府“或谕以情理,或示以兵威”的对日交涉策略,而且呼应甚或引导政府决策与军事外交。以天下体系为圭臬,晚清中国对国际法采取选择性采择,内在地削减了由“实效管辖论”所造成的国际公法与天下体系之间的紧张与张力,展现了东西方国际秩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5.
台湾原住民的“族称”演变,是两千年来以“汉番(原汉)”关系为主轴的跨文化互动与认知的反映。由于台湾原住民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献历史,族群历史的被动记忆保留在异文化的文本中,从汉唐宋明时期“化外”接触中的“夷”、“番”,清代“理番教化”中的“生(野)番”与“熟(化)番”,日据时代“皇民化蕃政”下的“生蕃”与“高砂族”九族,光复以来“山地行政”下的“山胞”十族,从笼统、概括的“统称”到各族群的识别与相应“族称”,都是它文化视野下的认知符号。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原住民运动”过程中“正名”的“原住民”十四族,则潜伏着来自原住民族群以外的“台独”政治用力。  相似文献   

16.
1944年,为做好战后光复台湾所需人才的储备工作,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福建仙游创办了国立海疆学校。在该校开办的五年时间内,不仅校址三度变更,而且办学宗旨也曾两度更易。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国立海疆学校为战后初期台湾行政与文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同时也为战后东南亚一带侨务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清朝在民族立法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就,本文力图从民族立法的指导思想、民族立法的多样性、独特的民族法律内容、民族立法的实施保障等几方面,对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清朝的民族立法巩固和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司法管辖,也为治理多民族国家积累了可贵的法制经验.  相似文献   

18.
蒋宗伟 《台湾研究集刊》2007,33(2):91-96,104
台湾铁路的修筑是清末洋务派在台湾开展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积贫积弱的情况下筹建这样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一直是凼绕着丰办官员的中心问题。丁日昌囚无经费可用而末及铁路修筑就憾然离去;刘铭传为筹集筑路资金四处奔走,但最终还是因经费不足而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工程计划;到邵友濂时,更是面临经费紧张的局而,虽然最后千方百计完成了剩余段的铁路修建,但这与最初的筑路计划相差甚远。为修建台湾铁路而进行的筹集资金活动反映了当时在台湾进行洋务运动的艰辛。  相似文献   

19.
清代台湾南部的鱼塭经营是台湾史研究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利用晋江东石蔡氏的家族文献,结合地方史志以及田野调查等资料,对清代东石蔡氏在台湾布袋嘴的鱼塭经营进行纵向考察,同时就此个案反映出的股权经营形式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清代台湾的鱼塭经营有多种股权形式,一种为长期合股经营,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更为复杂的股权形式,如蔡氏经营的北中横塭就有塭底份(大税)、韫佃份(小税)、现耕塭份,以及承包者再行转髅的堤份等。这些不同层面的权力,既与土地经营有某种关联或类似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开通西南夷,先后设置了犍为、牂柯二郡,贵州被纳入汉王朝的行政区划。其中牂柯郡共领十七县,有的在今贵州境内,有的只辖及贵州的部分地域。且兰是牂柯郡治所在地,汉阳县治曾为南部都尉治所。在汉代的牂柯郡内,现今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这些汉墓群所分布的区域,与历史文献中的牂柯郡的范围基本一致。出土的众多文物,从一个侧面说明汉代的牂柯郡主要在贵州境内,而牂柯郡治应在安顺宁谷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