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七、南诏源流纪要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著录此书,嘉靖十一年刊本,德化李氏木犀轩收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亦有藏本。公元一九五六年,王重民自北京抄此书寄云南图书馆,瑜始获读之。书前有嘉靖十一年正月蒋彬《自序》,署“赐进士出身兵备副使湘源蒋彬书于大理分司,”有“原学”、“鹤田”两篆文章。按:万历《云南通志》卷八按察司副使题名:“蒋彬,原学,广西全州人,进士。”不详其事迹。《天一阁书目》著录“《南诏纪要》一本”,不言撰人名,不识即此书否?又不识今存之抄本即出自天一阁否?未见前人纪录,不能详此书流传之经过也。蒋彬《自序》谓:“予至兹地,从郡志寻南诏颠末,而世系支派先后互矛盾,漏误相因仍,反覆之而不得其说也久矣!乘暇乃  相似文献   

2.
辞旧岁迎新春春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人们习惯把春节称为“过年”。过年的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腊祭”是史前部落的“岁终大祭”。《礼记》载:“天子大腊八,伊耆氏(神农氏)始为腊。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响之也。”意思是说:当一年农事完毕后,为报答神恩,便在十二月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在古代,各朝代的正月都不相同。据史书记载:夏朝规定的正月,和我们现在的阴历正月相同;商朝却把阴历十二月定为正月,十二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周朝又把十一月当做正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把现在的十月定为正月。直到汉朝…  相似文献   

3.
元旦的来历     
《中国保安》2005,(24):38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  相似文献   

4.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5.
常清心境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相似文献   

6.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二》景东条载:“(洪武)十八年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北吉寨”(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4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思伦法攻景东之地不是“北吉寨”而是“者吉寨”。今考说如下:一、《明太祖实录》卷一八。洪武二十年春正月丙子(1387.2.13日)条说:“初,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者吉寨。”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二》所说为同一史事,但二者一作“北吉寨”,一作“者吉寨”,究竟谁是谁非?《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与《明实录》出现异文,不外乎两种情况。1.《明史》纠正《明实录》的错讹。2.《明史》抄录《明实录》史料时发生舛误。此属后一种情况。证据是:  相似文献   

7.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语出《国语·晋语》,其云: 赵筒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哀夫!”窦犫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 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 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 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 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对其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清代人江永说:“谓贵者降而为贱,如宗庙之牺牲,恐服勤于田也。岂非牛耕之谓乎?”(《皇清经解》卷260)其后,1941年齐思和加以确认,以为这是“春秋时已有牛耕之确证也。”(《中国史探研》91页——92页)此后,“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说流行于世,累见于专著和教材。 然而,将“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视为牛耕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鉴于其说流行甚广,有必要在此加以辩正。 第一,登“宗庙之牺”的“牺”为牛,不合  相似文献   

8.
《春秋》2001,(1)
《说文》讲:“年,谷熟也”,年即庄稼收获之意。因此,古人把庄稼成熟的周期叫作“年”。春节也称元日、正日、朔旦、元旦,民间称“过年”。正是因为有了年,中国人才“年复一年”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渡过来了。据《诗经》载,周代的农夫到年底十月,为庆祝丰收和改岁,准备好美酒羔羊,共祝万寿无疆,已具备了春节的雏形。但它并没固定在正月举行,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春节。从夏朝到汉武帝,岁首正月不断改变,春节始终没有定型。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实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定的《太初历》,  相似文献   

9.
百越和百濮是一个族群还是两个族群?有的同志认为是一个。我们认为是两个。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百越和百濮名称之由来濮即卜,古代濮、菐通用。上古之濮,文献记载甚多《逸周书·王会解》说商周时代濮人屡次入贡,“商、产里、百濮以象齿、文犀、翠羽为献”,孔安国《传》说濮在江汉之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濮在楚西南。《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古代元江称为濮水,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一年复始话“元旦”元旦,表示新的一年从此开始。我们的祖先以五谷熟、四时尽而改年更岁。因而,人们对元旦的来临总是充满新的希望和欢乐。相传五帝时期,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尔雅·释估》解释,“元,始也”,“旦,早也”。可见“元旦”的古意即一年之始,一...  相似文献   

11.
郢书燕说     
郢(音影,楚国国都)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相似文献   

12.
春节[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来源]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  相似文献   

13.
《华阳国志》说:羌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对“昆”与“叟”的命名研究,很有人涉及,这于解决楚民族起源问题正乃一把钥匙。一、昆与卵许慎释“昆”:“同也,从日从比。”徐锴也说:“日日比之是谓同也”,望文生义,不足训。《尔雅·释鱼》曰:“鲲,鱼子”,《郝疏》:“凡鱼之子,总名鲲。”一语启人茅塞。鲲是鱼卵,“昆”莫非是卵么?循着这  相似文献   

14.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15.
春节史话     
《台声》2007,(Z1)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过去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日,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  相似文献   

16.
一、伯禹愎鮌,夫何以变化? “愎”,朱熹《楚辞集注》作“腹”,洪天祖《楚辞补注》引一本作“腹”,大小雅堂本作“腹”,《注释音辨柳先生集》十四附《天问》作“腹”,王逸《楚辞章句》云:“鮌愚狠腹(一作愎)而生禹,”似王本亦作“腹”,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作“愎”,并谓“鮌之愎,禹之圣,父子一气而变化殊,天性异邪?抑所谋顺逆异邪?”认“愎”为“刚愎”之意。案作“腹”是。  相似文献   

17.
孤寡不毂是古代王侯的自称词,历代学者大多认为孤意为少德,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不毂意为不善,王侯用以自谦。《战国策·齐策》:“是以王侯称孤寡不毂,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人者之困贱下位也。”《老子》谓:“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还从哲学的角度予以论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  相似文献   

18.
女媭考     
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写道:“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女媭能以娇嗔之貌,反复的责备屈原,可谓不凡。此乃何许人也?史无记载,屈原亦未为其阐明身份。自王逸以降,一千八百余年,考证颇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人”、“巫”两大类。 先说以女媭为巫者,周拱辰在《离骚拾细》中据《汉书·广陵厉王胥传》中“胥迎女巫李女媭,使下神祝诅。”师古曰:“女媭者,巫之名也。”考证女媭为巫,乃灵氛、詹卜一类人物。此说有两点无法解释:一、李女媭比屈女媭后两百余年,怎么能说李女媭是巫,早她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作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提到《山海经》一书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但司马迁却没说《山海经》的作者为谁。到了刘歆,在其校上《山海经》一书的表文中才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汉书·艺文志》对《山海经》一书,不著录作者姓名,可见班固并不信其说。至于后来学者,则多否定之。如尤袤说:“《山海经》……汉儒谓伯翳为之,非也。”  相似文献   

20.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传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传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