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执政党的社会支持资源得到扩展,一方面,通过经济制度改革,社会结构分化迅速,多元机会、权利和利益得到释放,并在各人群中得到重新分配,多数群体的选择自由和机会结构在扩展;另一方面,执政党自身也顺应这种变迁,从某个阶层或特定群体的利益代表,转型为多个阶层或群体间利益的协调平衡角色。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带来的技术赋权打破了信息资源和话语权力的集中和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普通个人的信息崛起和话语平权,让"信息社会化"的技术民主变得可能,信息资源开始呈现出泛社会化趋势。自媒体在激活普通个人话语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话语生态的变迁。自媒体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话语生产模式、话语主体形式和话语权力结构。传统的"瀑布型"话语生成模式正逐渐让位于"蒸腾型"的话语生成模式,"组织化"的权力主体形式正在向"个体化"的权力主体形式转移,"群言堂"的话语权力结构正在逐渐取代"一言堂"的话语权力结构。可以说,自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一种全新的社会话语生态。  相似文献   

3.
彭迪 《瞭望》1987,(37)
6月里的英国,细雨蒙蒙,凉而不爽,偶尔遇上几个晴天,人们就格外高兴,见面相互祝贺。这同30年前的情况相比,似乎没有什么两样。那时期,我在伦敦度过了四五个春秋,从不记得有夏日炎炎之感。 此次去英国是应“英—中中心”邀请,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会后又蒙新华社伦敦分让社长于谷的感情接待,逗留了几天,使我有机会见到多年久违的许多英国老友,还抽空到30年前在伦敦时常去的大街小巷漫步怀旧一番。故地重游,不免有些今昔不同之  相似文献   

4.
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结构中的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密切相关。由于代沟的不可消弭,不同代之间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形式控制、疏离与对话,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青年话语形式听话的“乖孩子”类型、不安分的反叛者类型以及独立的先行者类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几个代际冲突热点事件的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代际冲突的实质在于青年话语的变迁以及主流社会对于这种变迁的不敏感。因此促进代际和谐的关键之一是从制度和文化上赋予青年应有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力,加强双方之间的对话,将彼此之间的较量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从10个城市3173个样本与全国97543369个样本中获得的常见名字百分比,本研究分析了人名演变的时代变迁。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10年作为划分标准,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中国人自我独立性的时代变迁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对10城市样本的分析还是对全国样本的总体分析,中国人常见名字的百分比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一直在逐渐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中国人的自我独立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破解美国对华舆论战的内在机理,需要重点从核心话语与话语框架两个维度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分析美国涉华舆论的话语建构机制。核心话语是话语的中心思想与主题凝练,具备符号化的特征,会成为一种所指卷入话语权力的运作。作为话语在思想层面的“内容建构”,核心话语作用的发挥需要话语框架提供底层诠释体系与合法化机制。根据美国涉华舆论议题,可以提炼出四种核心话语: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及黄祸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美国意识形态图谱,可以解析出三种话语框架:自由主义话语框架、保守主义话语框架以及进步主义话语框架。尽管三种话语框架背后的价值逻辑存在差异,但共同构造出一个意识形态方阵,将中国“他者”化,为“污名化”中国提供认知框架与价值支撑,并为美国及其利益相关者建构集体认同。中国要与之进行有效的话语竞争,需警惕“话语陷阱”,一方面基于国际社会认可的话语框架提炼出中国的核心话语,另一方面也要基于更丰富的价值模型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元的话语框架,推动国际话语权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变迁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两次体制变迁,一次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另一次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两次体制变迁均带来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虽然在这两个阶段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过程和最终取向并不相同,但中共几代领导人的理论思路是共同的.因此无论是前一阶段的行政放权,还是后一时期的不断磨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历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为以后我国权衡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8.
对《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进行民主话语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民主话语体系包含了五个核心要素,即社会主义、人民、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形成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发展为目标而坚持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中国改革进程中民主话语体系的变迁也表现为由革命话语向改革话语的渐进转变,确定了"革命-执政""斗争-和谐""专政-法治"等一系列替代性创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民主话语体系既因为高度共享的核心词表现出了薪火相传的继承性,也因为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立词而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把未来30年凝结成一个字的话,我觉得就是"作",未来30年就是作的时代。我是很严肃地说作这个字的。"作"是啥意思?作是信仰自己,并信心满满;作是精致地利己,并熟稔悲天悯人之话术;作是自鸣得意、自作聪明,并对异样的目光毫不以为意,作是欢喜作,甘愿受——这些词看上去都是对"作"的"声讨"。但要看到"作"的另一面:作是行动主义,从不装逼;作是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且善于自我解嘲。"作"对应着"业"。学校里面就有一个  相似文献   

10.
11.
东北抗联史研究的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渊  李丽 《学理论》2008,(6):74-76
近三十年来,东北抗联史研究经历了解放思想,学术研究定位和科学化研究的曲折过程。我们大体可将其划分为恢复东北抗联史研究面貌和拓宽东北抗联史研究领域两个阶段。面向21世纪,东北抗联史研究需要解决好研究思路、学术体系、人物评述、学科交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中国道路研究话语逐渐显现深刻变化的系统性表征;西方国家内部及其之间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引发本已存在的话语矛盾和冲突日益激化;中国奇迹日益触及乃至超越西方话语主导世界秩序及发展目标的边界;中西方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的差异,使西方话语基础、逻辑和价值等方面的结构性困境在西方国家内部、中西方之间以及全球范围等三个层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必须夯实中国道路话语的物质基础,增强其内在逻辑合理性和价值诉求正义性,从而不断赋予中国道路话语更为丰富、深刻和开放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分配不合理与贫富差距悬殊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仅关乎社会公平,同时会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的话语体系产生深刻变化。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构建新的话语机制,创新话语策略,优化话语环境,强化话语监督,善于整合话语资源、话语主题、话语传播途径,从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潜隐政治权力运作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话语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包括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引领权、工作话语管控权。随着社会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遭遇理论话语"主导权弱化"、学术话语"引导权式微"、实践话语"管控权失落"等困境。实现由思想政治教育权力话语向话语权力的转换策略有:第一,工具性功能话语转化为价值性话语引领,实现理论话语主导;第二,文件话语应用向学术话语生长,实现学科话语引领;第三,政治性话语关注向公共性话语转型,实现工作话语管控。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之变迁与启示司马汉199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自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主义政权覆亡以来,人类又匆匆地走过了50年。这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50年,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总结和研究这些变化对人类探求未来的发展道路会是大有...  相似文献   

17.
中央与广东关系的调适构成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中央与广东关系30年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其特征是中央向广东放权和广东获得相当的自主权;二是20世纪90年代,其特征是中央选择性集权与广东的配合;三是21世纪之初,其特征是中央集权与广东的协作.中央与广东关系将逐步走向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传媒领域里的政治话语一定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投影.在我国,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尤为密切.作为喉舌的新闻媒介,建国以来,其主要职能就是执政党手中的工具.然而,随着执政为民理念的逐渐发展、完善,传媒领域里的政治话语也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社会思想的集中概括和反映,不同的语言体系表达的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内容.本文对我国三十年来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创新进行了总结梳理.将其内容概括为十个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为社会提供一套认知范式和解释体系,赋予意识形态亲和力,以达到争取更多的受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7)
民族概念的研究多年来是民族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民族概念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民族理论的研究,为我国的民族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从民族概念的演变、民族概念内涵、民族与族群概念的辨析等方面对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虽然学界对民族概念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相对比较零散,缺乏整合。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于民族概念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缺乏深度,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