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哈达,在我们藏族人认为,代表我们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最尊敬的人。小时候每次过藏历新年,母亲总是从房屋正中藏柜上摆着的像框上拿下旧哈达,然后双手捧着新哈达,毕恭毕敬地摆放到像框上面。那时我还小,看着母亲虔诚的样子,感到很茫然。母亲每次换哈达前,总要先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块,跟在她的身后,不许我们说话,不许我们胡闹。稍微长大了一点,有一次母亲带我们换完哈达后,我鼓足了勇气,吭吭哧哧了半天才说出来:妈,为什么咱们家每年都要给那个像框换哈达呢?母亲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用手摸着我的头,深情地对我说:孩子,…  相似文献   

2.
华雯文 《新长征》2009,(5):24-26
早春3月,乍暖还寒.但在松原大地上早已是一片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在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没工地现场,施工队伍紧锣密鼓。松原市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局长姜国凡告诉记者说:“今年是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关键年,也是建国60周年,我们要用保质、快速的工程建设向建国6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3.
“走访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老百姓迫切想要发展的良好愿望和诉求,虽然我们的帮扶工作还刚刚展开,所做的事还有限,但我们所做的点滴实事,他们都铭记于心,因为我们和群众那颗热情纯朴的心是相通的,所以大家的心始终是暖的。”2月下旬,张大俊作为奔赴基层干部中的一员,来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都斯乡哈达亥村开展帮扶,在驻村的日子里,他在《民情日记》中写下感言。  相似文献   

4.
英雄格尔木     
青藏铁路已经通车了,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像一条云中的哈达,迎接着四海宾朋。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高远、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旅游热线,也将给西藏和青海的发展带来空前的良机。它的建成,是半个多世纪来一批又一批开发西部的建设者付出非凡努力才有的结果。有许多前辈英雄已经故去或已进入老年,但他们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依然鲜活。愿此文犹如一条雪白的哈达.敬献给令人敬重的众多英雄们!  相似文献   

5.
最亲爱的惠呵:
  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吧!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相似文献   

6.
林木 《党史博览》2010,(12):F0002-F0002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大批的日军兵力,令世界瞩目,这也大大地吸引了一些同情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于是,他们离别故土,来到中国,深入敌后。  相似文献   

7.
"我们把哈达献给朋友,祝福朋友吉祥,祝福朋友欢乐吉祥,我们把哈达献给母亲,祝福母亲幸福安康。"9月9日上午,在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举办的为援藏干部中秋送温暖活动现场,通过视频连线传来的山东援藏干部的歌声,让身在济南的亲人们落下泪花。远隔万里的援藏干部通过  相似文献   

8.
<正>6月11日,记者随全国20多家媒体组成的全国媒体果洛州采风团,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采访。走进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一尊身披洁白哈达的铜色半身人物雕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在人口百分之九十九为藏族的雪山乡,哈达是藏族群众表达敬意的方式。他是谁,为何能收获这么高的敬意?"他收到的哈达至少上千条了,我们都收藏起来了。雪山乡没人不知道他,他就是陶振华书记。"皮肤黝  相似文献   

9.
罗老离开我们已有三年多了,离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1995年11月2日,在北京医院103号病室里,罗老安祥地躺在洁白的病榻上。我们围拢在罗老的身边,静静地望着测试心脏屏幕上的指针。指针微弱地跳动,我们清楚,罗老同死神在进行着最后搏斗。当屏幕上呈现一条直...  相似文献   

10.
包福泉 《实践》2008,(2):12-12
初冬的呼伦贝尔草原,白雪皑皑,寒气袭人。然而,寒气却挡不住海拉尔农垦(集团)哈达图牧场往来行人的匆匆脚步,他们多数是来这里学习建设生态文明的外地客人。  相似文献   

11.
郭冬 《前线》2018,(11)
正张锐和郝王红是在和田地区出了名的一对北京援疆伉俪。今天他们要去走亲戚。那亲戚不在北京,而在和田哈达提坎村,是一个维吾尔族贫困户。这是张锐第4次登门探望。民丰县好远啊,距离驻地往返700公里。偏偏天公不作美,飘起鹅毛大雪,一望无垠的戈壁染上了白色。这都没有打消张锐夫妇的兴致。他俩兴冲冲带上礼物,备好行囊,乘车向东,经过6小时颠簸,终于到达哈达提坎村,径直往阿卜杜巴克家走去。  相似文献   

12.
丹增 《党建》2013,(3):53-55
这条连接着我们母子温暖、牵挂、祝福的哈达 一端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一端紧系着我不尽的怀念  相似文献   

13.
晓农 《党史文汇》2002,(3):31-34
中国革命的第一代元戎、我军的杰出战将当中,有的十四五岁就辞别父母加入红军,投身革命。他们为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建立了功勋。他们为国尽了忠,却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当然他们也有着“儿女情长,柔情似水”的情怀,戎马倥偬间始终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慈母。他们那种思念母亲的强烈情愫和动人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陈锡联与慈母的几次离别相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37年临近年末,已是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的陈锡联,竟在山西前线接到母亲的来信。信是托人写的,只十余行字,而陈锡…  相似文献   

14.
戴着联合国授予的维和勋章,带着异国他乡难以忘却的人生经历,2008年8月,被公安部选派到动荡不安的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西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综合科科长冷延涛回到离别一年多的西宁。“青海维和第一警”讲述的情感故事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梅子 《党课》2010,(12):90-91
西藏不仅有举世知名的经幡、哈达和布达拉宫,小小的藏饰同样将藏族人自信张扬的个性和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藏族人用玛瑙、牦牛骨、藏银、藏铜打磨着他们世代流传的图腾艺术,而一个年仅28岁的女孩,敏锐地意识到了藏饰的潜在市场价值,并且牢牢地把握住了商机,将这些民族饰品卖到了意大利。这个女孩就是赵雪,如今她已经创业成功。  相似文献   

16.
离别时是那样的匆忙,那样的迫不及待,恨不能立刻逃离那地方。没有半点儿留恋,没有离别的忧伤和惆怅,什么都不在乎了,锅瓢碗盏、锄头粪桶扔了一地,铺盖卷儿背上一挎,兴冲冲地出了柴门。  相似文献   

17.
王国进 《广东党史》2011,(10):51-51
离别六载,故地重游。我曾经在这片红土地——海陆丰当兵、服役、工作、生活,整整度过23年青春岁月。岁月匆匆流逝,这里的一山一水印证着我们的足迹,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记取了我们的笑容。此次海陆丰一行,又把我带回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触景生情,青春的记忆悄然唤醒,热血的情怀再次激扬,想念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怀念已经远去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8.
电影《啊!摇篮》的女主人公原型,是河北区红光中学卫生所原所长,今年96岁的离休干部罗克志老人。在去年罗克志老人95岁寿辰之日,红光中学的藏族学生为罗老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唱起了动听的藏族歌谣。歌声一落,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对罗老说:“罗奶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19.
潘则福 《廉政瞭望》2012,(18):32-33
发生在陕西境内的大巴车事故夺去36人的生命不久,武汉一在建工地的19名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命,又在一台下坠的电梯中终结。安全生产的形势,一如既往地严峻,但破题的决心和作为从未消隐。  相似文献   

20.
读杜感怀     
我喜欢杜诗。读杜甫的诗,能使你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置身于战乱流离之中,特别是置身于民众之中。《石壕吏》中踰墙而走的老翁,《新安吏》中应征出行的肥男、瘦男,《新婚别》中因参加平叛战争而暮婚晨别的夫妇,《无家别》中无亲人可别的再次应征服役的战士,他们和杜甫一样,有家国之痛,离别漂泊穷困冻馁之苦。诗人了解这些人,与他们感同身受,同情他们的遭遇,发之为诗歌,为他们忧,为他们愁,为他们哭,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呼吁,为他们祈请,也安慰他们,鼓励他们……诗人的心和他们一起跳动,息息相关。杜甫虽然做过左拾遗的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