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政党制度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加强参政党建设:要按照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准则,坚持参政党的进步性和统战性;锁定参政党建设目标,把握参政党建设原则,创新参政党建设途径;完善多党合作的机制和方式,强化制度理念,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制度环境,建设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参政党.  相似文献   

2.
参政党推动和谐语境下的文化建设,首先应把握好科学的思维取向。坚持开放思维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想无歧视,塑造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二是思想无国界,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创新思维应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塑造积极向上的创新主体;二是制度革新,建立生动活泼的创新机制。坚持理性思维就是要遵循真理性、实践性、渐进性三大原则。"开放——创新——理性"的三位一体是新时期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保持民主党派自身的特色,要坚持组织对新老会员的培训制度;在组织发展中保持界别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政党意识,发挥参政党作用;加强参政党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和创新参政党理论;挖掘丰富的参政资源,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进行参政党建设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第一,参政党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第二,参政党建设要适应时代找准自身政治定位;第三,参政党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第四,参政党建设要开拓创新积极推动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参政党建设在生动的多党合作实践中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主要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确保参政党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全面系统统筹推进参政党建设,进一步加强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相似文献   

6.
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而思想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带有根本性的建设。本文一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参政党思想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一方面,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式和理论创新上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7.
加强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能够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团结合作,能适应参政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是参政党实现新老交替历史任务的重要基础,是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保证,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目前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参政党派和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促进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广开源头,扩大视野,优化参政党后备干部选拔机制;要着眼未来,培训锻炼,增强参政党后备干部理论水平;要备用结合,优增劣汰,实行参政党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同时,也要更新观念,调整结构,重视参政党女性后备干部培养。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对多党合作提出"四新"要求,确立了新时代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创新的新目标,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进入新阶段。新时代多党合作制度创新要以落实"四新"要求为起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上来。民主党派要以新思路、新手段和新形式为保障,彰显参政党履职尽责的新作为;要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使参政党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9.
参政党的参政机制是其发挥参政作用、履行参政职能的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完善参政机制,要自觉增强参政党意识,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政党制度建设,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以提高参政能力建设为支撑,实现参政党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面临着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要进一步加大党的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方面的工作力度和宣传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统战部的地位 ;要完善党外干部的选拔、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建设合格高素质的参政党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客观要求。要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必须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完善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机关建设和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稳步发展的形势下,民主党派如何提升领导者素质和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本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访谈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当前参政党领导人才素质与培训开发的现状,并提出了执政党、参政党及参政党领导者自身都要高度重视培训开发工作;建立健全参政党领导人才培养机制、选拔任用机制以及考核激励机制;以素质标准为开发依据,突出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干部能力才干;创新方法,整合资源,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参政党领导人才培训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思想建设是提升参政党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参政党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问卷调查表明,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思想建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参政党思想建设实效性,要尊重差异——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要着重价值建设——探索思想建设的新路径,要尊重规律——做到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参政党的形象定位,需从四个维度进行考量: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维度、广阔社会舞台的职能维度、公众心目中位置维度。加强参政党形象建设,在方法论上,必须遵循吸收借鉴与发展个性相结合,彰显特色的原则;坚持传承与改革创新相统一,重在创新的原则;内在精神和外化表现相统一、形神兼备的原则;各级组织与党员个体相联动、精英带动的原则;宣传工作与自身建设相配合,两手并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使命。要坚持多党合作,则既要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也要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参政党加强参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一项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在我国的政党政治运行中,必须坚持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互相促进,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存在并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在健全民主制度中具体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任务。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的政党制度和建立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中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原则和方针。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研究中,在实现政党现代化的时候,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了解世界政党的情况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力度明显不够,存在着监督定位不准、监督手段弱、沟通不够深入、民主监督的组织保障不足等问题。根本原因是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不足,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制度化建设的原则,既要注重制度的合法性,还要注重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要明确制度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从民主监督形式、民主监督程序、民主监督运行保障等方面的薄弱和关键环节进行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包括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既要提高执政能力,又要帮助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能力。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参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要紧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局面;要帮助民主党派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参政党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参与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国政党制度、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健全参政党政治参与机制,大力推进参政党政治参与。本文对我国参政党政治参与机制的现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健全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的参政党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平台必须体现"中国特色";必须坚持"三个必须";其关键在于既要赋予参政党民主监督"权利",更要建立"权利"的保障机制;并以制度形式确认参政党民主监督的主体、客体、范围、内容、形式、程序,提高执政党与参政党的监督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从而实现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