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童 《法制博览》2010,(10):44-45
在美国留学的我,一天走进一家银行申请信用卡。接待我的是一位手托着下巴、满面愁容的中年男子。 我递上申请表格,他瞅也不瞅,突然抬头直愣愣地盯着我说:“太累了,你知道吗?我太累了!”没等我回话,他接着说:“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为是我的高血压、我的体重、我的糖尿病使我体力不支、精神憔悴。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是我的工作使我痛苦万分、生不如死。”  相似文献   

2.
《工会博览》2005,(7):9-9
目前,教育部发布了今年的首个留学预警,表示法国巴黎的一家私立语言学校因涉嫌出具虚假证明材料被查处,学校因此被暂时关闭,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在该校学习的大约500名中国留学生因受此影响,陷入困境。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提醒赴法留学人员要慎重选择就读学校。  相似文献   

3.
大仙 《法制博览》2010,(12):28-28
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说:“一周一个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个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个饭局是交际花,一天很多饭局,是餐厅服务员。”经济学家茅于轼长期以来有个观点,中国的粮食最起码够全中国再吃20年,所以他赞同退耕建房,这样房价就下来了。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一位曾留学日本的中国破译专家准确地破译了日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他又破译出山本五十六座机出巡密电,令不可一世的“海军之花”命丧黄泉。这位两创破密奇迹的中国“暗战天才”就是池步洲。  相似文献   

5.
留学?是的!过几天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幸运?也许是吧!我的留学机会可是偶然捡来的。按北方人的话是:“天上掉下馅饼来”,按广州人的话说是:“行运行到脚趾公”。你问这机会是怎么捡来的?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有个大学的同学在我要去读的这家美国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系主任是个发展经济学教授。上课时他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归结为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总供给的恶性循环,一个是总需求的恶性循环,而这两个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是居民收入低,(见下图)  相似文献   

6.
高翔 《当代世界》2009,(11):13-15
2009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应美国政府的邀请到美国访问,随行的有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刘结一、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等。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从旧金山、华盛顿到波士顿、纽约,李源潮与美国政府领导人深入交流,与美国各界知名人士广泛接触,并亲切看望中国在美留学、工作人员,这是一次增进互信、友好与合作之旅。  相似文献   

7.
先父梅汝璈早年留学美国,获法学博士学位。上世纪20年代末回国后,从事教学、写作、编译工作,并参与立法。1946年至1948年,在东京代表战胜国中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  相似文献   

8.
雷墨 《南风窗》2014,(10):51-53
<正>"留学中国"规模的扩大,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中国的"留学外交"布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缘政治、战略利益考虑而展开的。在今年4月2日,哈萨克斯坦总统办公厅主任卡里姆·马西莫夫被总统重新任命为政府总理。马西莫夫曾在20多年前先后就读于北京语言学院和武汉大学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去年10月,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并获得国际政治硕士学位的穆拉图·特肖梅,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马西莫夫和穆拉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曾在中国接受较完整高等教育(而不是短期进修)的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东亚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本刊特意邀请了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及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请他们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李莹 《南风窗》2008,(24):86-87
3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意识逐渐从"留学"转为"游学"。他们并没有像1980年代的留学生前辈一样,非要进入日本的名牌大学攻读学位不可,他们只需要体验留学日本的生活。那么,这无疑给一般的私立大学,尤其是地方的私立大学提供了招生的福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渊远流长。旅居或者留学对方国家是中日民间往来的重要内容。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日民间交流出现新的高潮,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热潮经久不衰,新华侨人数的迅速增长、逐渐改变了原有旅日华侨社会的构成。本文考察80年代以来在日本的华侨、留学生及其他中国人的状况,探讨其新的特点及存在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诚龙 《法制博览》2011,(18):76-77
在我们一般人的心理推演中,到得哪国留学,这人就会爱上这一国家。奥巴马有个老弟在深圳卖了多年的烧烤,咱们有人就推论奥巴马十有八九是个“亲华派”。富有这样思维的人,常常这样推理:这人到某国去留学了,当然就会是个亲该国派,去日的是个亲日派,去美的是个亲美派,去英的是亲英派,去俄的是亲俄派……民国许多人物都到外国留过学,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沧桑     
那是两年多以前的事了。我随着成千上万的出国留学人潮到澳洲留学。那天下了飞机,我忽觉肚子疼,急急四处找厕所,出得门来,偌大的一个候机厅里只剩下几个茫茫然不知所措的中国人。我推上自己的行李车,往出闸口走去。一回头,他们全跟上来了。“你们刚才怎么不出闸口呢?”我问一位紧跟在我后面一步不离的漂亮女孩子。“我们不知该往哪里走啊!”一双大眼睛里满是仓皇。她带着哭腔告诉我,他们几个都是广州人,一起出来留学闯世界的。出国前已通知澳洲留学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9):4-5
鲁迅是中国人最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留学日本时师从章太炎先生学文字学;在北京政府教育部挂职时,经常跑去琉璃厂购买碑帖来揣摩汉字的笔划和结构;他那些不朽的著作,都是用汉字写出来的。可是,他后来却力主消灭汉字,实现文字拉丁化,为此发表了极为尖锐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23日,是一个值得中国教育界永远铭记并为之心痛的日子。这一天,13名小学生遭遇歹徒的疯狂杀戳,8名小学生应声倒地,成为中国校园安全缺陷的又一批牺牲品。这一天的悲剧,与以前任何一次引起公众关注的校园悲剧一样,是逝者的无辜:而最大的不同,则是歹徒当着众多家长的面,在短短55秒之内,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血案……不仅逝去的学生没法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萨苏 《法制博览》2011,(18):4-4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做了三十多年中国人,我还是说不清。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也太复杂了,哪里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前几天去社科院出版社,编辑送我一本《传说中的近代中国》,里边两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倒是和这个话题都有些相干。一篇是关于王云五和梅贻琦的。  相似文献   

17.
李理 《工会博览》2008,(8):23-25
李冰冰2006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年就以全额奖学金被公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今年3月1日,在李冰冰被确诊为白血病后,他的室友在网上发了一篇日志,这篇日志吸引了8个国家约10万名大学生的关注,他们都把援助之手伸向了在新加坡留学的这位中国留学生。目前,已募集捐款约31万元。由此,拉开了这场跨国救助的大幕——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由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开放大学共同成立的上海工匠学院面向全市一线职工推出"匠心学堂",并向全市公开招募学员。据悉,"匠心学堂"是上海工匠学院继"工匠研修班"品牌项目之后推出的又一公益品牌项目,服务对象拓展到上海一线职工中的技术人才、技术骨干。2021年度"匠心学堂"将分两期,分16次32个单元课程定期开讲,课程讲师包括王曙群、包起帆、王军、胡双钱、谢邦鹏、徐小平等劳模工匠。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出国留学这一巨大的市场催生了大量的留学中介。目前,扰乱留学市场秩序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非法中介设陷阱,合法中介伸黑手,不断有学生和家长遭受坑骗,留学中介投诉案件也日渐增多。许多家长表示,留学中介的忽悠技巧越来越高,花样也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啊!一旦没留心中了下面的招数,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似文献   

20.
近墨 《工会博览》2023,(2):56-57
<正>2012年,我在郑州画廊给中国国家画院画家李晓军策划了一次个展。展览前一周计划,我与李晓军、蒋玉强、尹帝元相约开车从北京到郑州参加画展的开幕式。北京与郑州相距约七百公里,四人都觉得在展览的前一天出发是可以到达郑州的。以我多年的经验,建议提前两天走,以便时间会更加充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