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郝保权 《先锋队》2012,(29):44-45
"一纲四目"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周恩来归纳总结的。"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则是:(1)台湾统一于中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一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促成两岸配合打击"台独""一纲四目"提出的国际背景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2.
在“一国两制” 方针的指引下,经过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香港已胜利回归,澳门问题也得到顺利解决,基本完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留交下一代去做”的任务,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迈出成功的一步,为台湾的回归创设了光辉的典范.“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构想,最早是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考虑的,它的最终落脚点也必然是台湾的回归.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脉络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与60年代初由毛泽东等人提出,周恩来概括的“一纲四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一纲四目”的提高、完善和发展.“一纲四目”思想的概括及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理论是对“一纲四目”构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一纲四目”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武力解决到和平统一的转变;“一国两制”被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江八点”使其更加丰富和全面。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确定和平解放台湾的一纲四目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发展,提出一国两制的重要战略。它不仅为台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指明了方向,对解决国际争端也提供了范例。一国两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给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全新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我党一贯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台、港、澳地区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一种母子离散状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分别提出了"一纲四目"与"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邓小平成功地将"一纲四目"发展为"一国两制"构想.这是祖国统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创新.20多年来"一国两制"构想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但"一国两制"仍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是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一份既有理论体系,又融合了一代伟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智慧的厚重的政治遗产.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继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一国两制"的内涵正在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党史纵览》2014,(1):54-55
"一纲四目"影响台湾当局1960年后,美国一方面加强与中国政府的接触,另一方面又向台湾当局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美蒋矛盾加深扩大。毛泽东认为这是开展对台工作的好时机。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经与周恩来研究商讨后。  相似文献   

8.
万俊丽 《世纪桥》2007,(10):62-62,64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法框架下,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周恩来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出了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等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两岸分隔4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倡导国共对话,和平统一祖国。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的“一纲四目”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无不贯穿这条中心思想。而台湾当局从蒋介石的“反共复国”到蒋经国的“三不政策”,都是与历史潮流相违背  相似文献   

10.
王永钦 《党史纵横》2001,(12):16-20
1975年初,四届人大刚开过,周恩来于2月1日主持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确定邓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还确定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三位常务副总理"负责处理国务院日常事务".会上,周恩来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次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报告了这一分工安排,得到毛泽东批准.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初,毛泽东对台湾问题就作了深入思考.确立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他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决心与信念的必然.此间毛泽东对和平统一,就有所考虑有所安排.朝鲜停战后,台湾问题再次凸现.在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紧密配合下,中国对沿海蒋占岛屿的有限军事行动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5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和平解决台湾的方针,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形势重大变化的结果.1958年,金门炮战后,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了台湾问题,对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重要原则."一纲四目"成为了"一国两制"理论逻辑发展的原始点.  相似文献   

12.
李亮 《党史文苑》2006,(5):53-54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成立过三个"三人团":长征前夕为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长征途中,为解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自发形成了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中央队三人团"和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与长征前夕的三人团有根本区别的新"三人团".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历史考察汤应武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强国民族之林,是100多年来中国千百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历史的前提和基础。1956年,毛泽东、周恩来号召"向自然开战"、"...  相似文献   

14.
<正>1981年6月,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后,说:"想问题,动手动脑,工作方法,我们要学主席;工作精神我们要学总理,他是全党的楷模嘛。"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在谈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时说道:"毛泽东致力于加快历史前进的速度,周恩来则善于乘时乘势。"胡耀邦和基辛格的评价,大抵可以说明毛泽东和周恩来各自的特点。周恩来善于从毛泽东尽快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战略高度来理解毛泽东的每一个决策,很多时候都参与了制定;同时更  相似文献   

15.
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将“一国两制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专门论述,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做了最系统的总结,完整地提出了新世纪我党对台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体现出许多新意,为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开拓了更大空间。首先,在十六大报告中正式写入了“一个中国”原则的最新诠释。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的首要一条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核心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十一届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中国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的一生,他提出的关于解放台湾,尤其是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和政策,对"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和形成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林华 《湘潮》2018,(1):22-25
正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重要的几位领袖无疑是"毛周刘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他们4个人之间的关系对党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说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与朱德关系最亲密,"文革"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关系最紧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抗战后期的1943年到"文革"前,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是党内最重要的一对同志关系,在这20多年间刘少奇一直是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从韶山到井冈山,年方33岁,风华正茂。他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改造中国”伟大抱负的用武之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此为起点,率领军民,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多年的奋斗,走上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1927年5月,在党的五届一中全会上,不到30岁的周恩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后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中在政治局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而由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则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辉煌转折,也是周恩来革命生涯中的又一个辉煌起点。他由此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让我们从文献档案中寻找毛泽东、周恩来当年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9.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而为提出并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毛泽东对井冈山已经有所了解:二是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密信是决定性因素;三是军力情况使退向湘南割据汝城的计划已经变得不可能:四是毛泽东一路上对宁冈、永新一带地形和有关情况作了深入调查.毛泽东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使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由构想变为现实.是我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