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中之政府环境义务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即政府环境义务的嬗变。政府环境义务在性质上由物文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嬗变,明确了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人的利益保护最大化价值追求。政府环境义务在内容上由消极义务到积极义务、由保护义务到给付义务的嬗变,满足了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对政府环境职能拓展的要求。政府环境义务在履行方式上由一元型到多元分散型的嬗变,适应了环境法调整机制多中心变革对发展政府环境治理手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多法域视野下的建筑节能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调整机制单一,片面依赖行政强制调整机制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在公、私法二元化视野下的多法域调整机制,并建议通过建筑节能法、行政法和私法序列的物权法、合同法整合国内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组合,形成我国推进建筑节能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私法调整财产关系,不仅运用物权调整机制和债权调整机制,还依赖身份调整机制。身份调整机制遵循依身定份准则,利用身份岗位与身份体系结构对财产关系做出安排,通过身份秩序规范财产秩序。身份调整的机理是,身份关系主导并塑造财产关系,财产关系适应并满足身份关系的要求。身份调整机制在非市场化财产关系和市场主体内部组织化财产关系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在财产的形成、取得、支配与变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社会共同体中依据身份政策配置财产,生产共同体中运用身份权力规范财产秩序,生活共同体中依据身份关系安排财产关系,个人身份在市场中形成无形财产。  相似文献   

4.
邓非  宋磊 《法制与社会》2011,(16):261-262
本文从对劳资关系的概念及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着手,并结合对我国劳资关系现状的考量,试图寻求一种更具现代社会关系调整机制公平效率价值,且为劳资双方均易于接受的协约自治模式调整机制以完善目前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从而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必要合理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环境法的市场调整机制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得出环境资源产权模糊与残缺及其实现存在障碍的结论,指出财产权的主体内容不完善,不具有可让渡性,价格对制度的扭曲,交易规则的缺位等问题。再针对环境法市场调整机制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调整机制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来研究法律、解释法律,认为社会法律调整是一个由各种彼此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实体性、职能性的法律手段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有机过程。整体性、运动性、有序性和层次性是法律调整机制的基本特征。研究法律调整机制,对于充实、完善法学理论范畴体系及其方法,提高法律调整效率,实现法律价值,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自然资源市场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守秋 《法学杂志》2004,25(6):37-40
我国正在推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建立自然资源市场的政策。采用行政调整、市场调整和社会调整相结合的综合调整机制,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模式,是正确对待和改革完善现行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调整机制的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法律关系的分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对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是法律调整机制的重要环节,它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执行着  相似文献   

9.
浅论法律运行过程中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对于其他社会控制方式,法律在调节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更具操作性,是最佳的社会关系调整器,但是法律在运行方面存在固有的缺陷。要使法律得以正常运行,实现法治社会,就应当把法的调整机制与其他调整机制相结合,实现法律维护社会公平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秋菊 《中国司法》2010,(11):71-73
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经济困难标准和办案补贴标准的科学制定与动态调整是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三驾马车,是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促进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基本要求。司法部《关于建立法律援助“三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动建立科学的“三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的法学理论——调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守秋 《河北法学》2006,24(10):23-37
介绍调整论的主要内容,阐明法律应不应该、能不能够以及如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概括了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补充的四个要点,以及对主流法理学进行反思与挑战的四个基本理论领域.认为法律人是作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和的人;每个人只能通过自身与其他人的关系和自身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求生存、求发展、求利益、求幸福;个人通过其行为建立和变革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既可以规定人对人的行为,也可以规定人对自然物的行为,因而法律既能够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指环境资源法根据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类型、特点和社会需要,设立相应的权利、义务、规则和制度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包括其他法律部门的相关调整机制和环境资源专门法所特有的调整机制即生态化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2.
黄春景 《政府法制》2014,(25):57-57
今年七八月,高温席卷中国近半省份,高温津贴的话题也引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7个省份明确制定了高温津贴标准,北京、天津、浙江、宁夏等地今年刚刚对标准进行了上调,但也有很多地方的标准数年未涨.专家建议,各地应该建立高温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对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是调整与循环经济利益相关联的各种主体之间关系的各种有序的和互相促进的法律手段的总和。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经济手段、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等多种手段需要综合应用,进而才能有效地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律调整公司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纪元,而要将公司社会责任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引入法律的调整机制,探讨法律对于公司社会责任调整的必要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在性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接近正义寻求和谐: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哲学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案例指导制度是既不同于大陆法系的判例,也不同于普通法系中判例法的一项新制度,是我国司法机关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和现行司法体制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接近正义、寻求和谐的制度创新。一方面,案例指导制度能够解决因制定法自身缺陷与不足所造成的同案不同判的问题,确保司法平等,实现形式正义。另一方面,案例指导制度有助于实现法律调整机制结构的合理化,即实现硬性约束和软性约束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有效回应的弹性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大气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悲剧.防治雾霾可以纳入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的轨道,通过建立健全防治公众共用物的治理和善治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治包括严重雾霾在内的公众共用物悲剧.在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时,应该采取包括“政府管理、市场调节、社会调整”这三种调整机制在内的多种调整机制,综合运用“三只手”去对付“一只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公众共用物综合治理(善治)机制.制定有关公众共用物的良法是使公众共用物得到保护的前提,而良好的法律必须首先明确公众共用物及其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法律上的公众共用物是一种独立形态的财富和资产,应该实现从三种财产到四种财产的转变.公众共用物使用权是公众共用物保护、供给和监管的核心,应该实现从三种权利到四种权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徐孟洲 《法学论坛》2008,23(3):26-31
中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法律部门.中国经济法理论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表现为:经济法理论对公法与私法两分法局限的突破;经济法理论对传统部门法调整对象理论的更新;经济法理论对法律调整机制及其功能的拓展;经济法学提出社会本位观丰富了法的理念,是对个体本位理论的超越.经济法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既需要坚持思想的大胆解放,又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现实,还应当经受社会生活与法律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邓海峰 《河北法学》2005,23(3):51-52
行政强制机制是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化初期所采行的制度保障措施。随着环保实践的发展,这种机制弊端日益显 现。通过诠释该机制生成的基础与现实缺陷,提出了突破单一机制束缚,建构多元化环境法律调整机制的理论设 想。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法治是基本保障。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调整机制,运用法治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周长征 《现代法学》2012,34(1):103-111
《劳动法》采用了"劳动者"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劳动者"的具体涵义作出解释。学界通常依照从属关系理论,将"劳动者"解释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但是,如果联系立法时的语境来分析"劳动者"的权利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法》中"劳动者"的真正原型是国有企业职工。"劳动者"原型的选择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并且制约着劳动立法的实施效果。直到《劳动合同法》颁布,"劳动者"才开始具有农民工的某些特征。我国应当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出发,以从属关系理论为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者"的认定标准,并相应地对目前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