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航 《当代贵州》2022,(13):36-37
多彩贵州城用好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3张名片,全力打造"多彩贵州风景眼""爽爽贵阳会客厅"与"流光溢彩夜贵州",将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营造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今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各大产业都不同程度受创,文化旅游业也不例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特别是伴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和消费反弹作用,文化旅游业逐渐"复苏"。贵州怎样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化"危"为"机"激活文化旅游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芳。  相似文献   

3.
正或集结成群深度体验贵州红色文化,或以兴趣成团畅游多彩贵州,或三五成群找寻贵州民族文化魅力,或结对自驾享受贵州旖旎风光……多彩贵州"圈游"正释放新活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人们的旅游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小而美的圈层旅游结构正散发新魅力,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圈游"。他们或集结成群深度体验贵州红色文化,或以兴趣成团畅游多彩贵州,或三五成群找寻贵州民族文化魅力,或结对自驾享受贵州旖旎风光……多彩贵州"圈游"正释放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正应当以创新为抓手,创新旅游刺激政策、市场推广方式、服务就业增收渠道,让乡村旅游成为疫情背景下高效服务贵州脱贫攻坚的助推器,实现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旅游业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贵州通过2017年以来实施的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等9项旅游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已实现旅游业带动就业98.64万人,帮助89.7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贵州通过优先推动贫  相似文献   

5.
<正>"十三五"时期将是推进贵州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市场主导、多元整合、特色突出、创新驱动"的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在更高层面的融合发展,为推进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建成"国家公园省,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提供支撑。一、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一)融合路径选择"十三五"时期贵州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仍然应当以资源融合为主要  相似文献   

6.
顾航 《当代贵州》2022,(13):38-39
传统的观光旅游与康养、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贵州贵旅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主动适应变化,打造丰富的吸睛点、兴奋点、消费点和网红打卡点,实现游客满意和旅游业盈利双赢.  相似文献   

7.
正一、贵州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的战略导向贵州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地区的发展新路。要发挥后发优势,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和技术为我所用,缩短探索时间,降低探索成本,较快地达到更高层的发展阶段。鉴于国内外山地旅游发展的理念与经验,依托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结合贵州山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贵州发展以民族和山地  相似文献   

8.
把贵州建成旅游大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旅游业是八十年代初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逐步成长,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大力培育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20年,贵州旅游业将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旅游业发展所创造的极好机遇,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真正成长为贵州国民经济中的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大省”的历史性跨越。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资源类型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和气候等各方面。经过20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景区、景点200余处,涵盖了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社会生…  相似文献   

9.
贵州有必要把贵州旅游业、高技术文化产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走一条以高技术与市场机制为动力推动下的旅游经济、文化发展、扶贫开发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贵州乡村旅游是全国起步最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快的地区,也是世界旅游组织认定的乡村旅游发展重点观测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业对休闲农业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已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乡村旅游业正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红色旅游在贵州的迅速发展,成为了贵州旅游业中崛起的生力军。促进贵州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发挥红色旅游的多重教育功能以及其与红色旅游文化的感染力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一、贵州旅游资源开发透视 (一)自然旅游资源:现实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选择。因为历史的缘故,贵州不属文物大省,不能与著名的文化古都相比。尽管贵州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宝藏,但是,由于贵州历史文化发掘工作的滞后,从而未能把丰富的文化宝藏概括提炼成为足以对外打响的贵州文化形象,使得贵州历史文化仅限于部门和学术研究,外界未能认识和了解。旅游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后。人们很自然一下子都涌向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因一是自然资源来得直观,容易认识;二是自然旅游资源来得便捷,易于开发,主要是“硬件”设施的投入。从旅游业的发展来看,贵州旅游业欲跻身于全国旅游大省的行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样的起点和要求就太低了,如果仅停留在单一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上,那么,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成了一种残缺的开发。如何进一步开发、挖掘、宣传、利用  相似文献   

13.
方亚丽 《当代贵州》2020,(16):28-29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商业、餐饮业、旅游业、物流业在内的多个服务行业按下"暂停键"。一个多月后,政策推动下被"冰封"的贵州服务业逐渐复工复产,并以丰富的创新模式迎来春天中的强劲复苏。  相似文献   

14.
对于贵州而言,如何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根据笔者的科研和教学实践,结合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参考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经验,拟从管理体制、产品布局、旅游要素再造与重构、品牌打造四个方面谈谈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寻访古思南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下游地区的思南县,历史上曾凭借乌江河汇入长江河段便利的交通航运而成为贵州开发较早,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素有“黔东首郡”之称。丰富的历史文化沉积和壮丽的山水自然风光无疑是人类资源的瑰宝,值此西部大开发和贵州大力打造旅游业之机,挖掘,整理和开发这些瑰宝,对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方经济,解决贫困山区“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于6月7日在贵阳召开。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要实施"四大行动",奋力推动旅游大提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旅游业特别关心、寄予厚望。2014年3月,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示贵州充分发挥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  相似文献   

17.
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整合既有资源,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贵州旅游新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8.
做足做活贵州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大宝库”、“东方的瑞士”、“中华民族的大公园”、“天然的大空调”。旅游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也是贵州的优势产业,是贵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贵州加快旅游业发展,努力实现贵州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必须把贵州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优势做足做活。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种类多,除了大海没有,什么都有,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省已建成涵盖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把我省旅游业当作扩大对外开放的先导性产业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公园省”、神秘的夜郎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让四海游人更了解贵州,向往贵州,必须以超前意识,大力发展贵州旅游业,成立黄果树市(或旅游特区),创旅游名牌产品,加强宣传促销,提高贵州知名度,振兴贵州经济。在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考。 一、建立黄果树市 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米,是亚洲最大的瀑布,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以景建市,事不宜迟。 1.从地名学的角度审视,中外许多名胜景区,都依托当地神话传说、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20.
正一、贵州城市文化品位与旅游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政策环境日益优化近年来,贵州城市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旅游在全省经济社会的地位迅速提升,主要得益于日益优化的政策环境。例如,国发2号文提出将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要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贵州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