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
诗坛“老玩童”张默先生曾经谈到痖弦先生的诗极有戏剧性,这是许多论者都有的共识,这是痖弦先生出身于戏剧性的必然结果。窃以为,与戏剧性相对应,痖弦的诗还有极强的自然性,他的一些诗作,仿佛一曲曲宁馨的天籁,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的8月,清涟先生驾鹤西去,从而走完了他平淡而又高洁的人生旅途。作为许昌学院中文系的教授,先生所植之桃李早已遍布天下;而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誉中原的书法家,先生留给后人的最宝贵财富,乃是他精深的书法艺术!先生的书画选集一经问世(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轰动,特别是《人民日报》介绍先生的作品之后,海内外不少媒体纷纷予以赞美,好评如潮。先生作品有如此魅力、如此效应,看似突兀奇崛,而实乃先生人品、书艺中之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1994,(Z1)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有四位老师对他的思想和业绩有过重要的影响和帮助。首先是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杨先生教伦理和哲学。毛泽东学问渊博,中西哲学无所不况,是与杨先生的早年教育分不开的。其次是袁吉六先生。他是湖南保靖的举人,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古文。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能写古文。乃得力于袁吉六先生.”第三位是徐特立先生。他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是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在1937年庆贺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宣读了热情洋溢的祝寿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  相似文献   

5.
有记者问柏杨的遗孀张香华:“对柏杨先生的观点,也有许多争议,台湾的李敖就公开地批评过柏杨先生的观点。对这些观点不同的意见,柏杨先生是怎么回应的呢?”张香华说:“我们夫妇都不谈李教,我们是得罪不起他的。他那张嘴太能讲话了,况且他还有一个女儿,嘴巴也是那么厉害,所以无论是他怎么批评柏杨,柏杨都是任他去讲,而从不发表自己的回应。因为我们实在是得罪不起他。”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7.
他为何受到大师们的青睐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来本刊记者杜梅萍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海外著名学者陈荣捷先生、杜维明先生都堪称一代大师,学界泰斗。能受到他们的赏识、赞许,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当然这背后也必有支撑起这荣耀的...  相似文献   

8.
先父隗瀛涛出生于四川开县,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村青年。1952年入学四川大学,忝列于徐中舒先生、蒙文通先生、缪钺先生等诸先贤门墙,承蒙四川大学领导和诸位大师耳提面命、悉心调教,毕业后在川大从教50余年,虽业有小成、晚负微名,均系党和人民长期教育、川大师生倾力帮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计生大思路     
西尧 《奋斗》2001,(6):55-55
马寅初先生无疑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人口学家,依我看,这位老先生未获诺贝尔奖,实在是人类的一大悲哀。然人类原本就有诸多悲哀,比如马先生自己,虽有铮铮铁骨,忠于学术和良知,在计划生育方面坚持真理;不愧为堂堂正正的知识分子,但最后还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中国人口在他悲哀之中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10.
对经济循环过程,可用一个故事简要说明:北京的A先生属于中上收入阶层,拟购买一处新房,某房地产商接受这个信息后,开始新房建设,招收了来自四川的农民工B先生为建筑工人;B先生的收入较在四川农村时大幅提高,于是他买了一台以前未曾有过的彩电;生产彩电的某企业销售额增长,在该彩电企业工作的C先生因此也提高了收入;C先生收入状况改善后也加入了购买新房的行列,推动了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当然这一循环过程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周恩来曾评价他说:“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他还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左派。他态度不坚定。旗帜不够鲜明。”对于这样一位国民党内的中派人物。周恩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时时加以关怀和团结。这从他为于右任夫人祝寿一事上就足以得到明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精神     
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相似文献   

13.
萧焜焘先生遽尔辞世,令人痛惜。作为前辈学者,先生不仅有极深的学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而且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这些精神品格无疑是十分崇高、受人尊敬的。我与先生有15年的接触与交往,近闻声嗽之余,觉得先生之为学与做人,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求真”二字。 这种印象的萌生,乃是源于一件小事。1994年,我刚从干了近十年的行政岗位回到研究所。当时从省到市,各级政府、部门均以提出一些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口号为时髦,哲学所也不能例外。几经讨论,终于提出“民主、宽容、自律、创新”这样具有自身特色的“训词…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在北京中山公园游玩、休憩的时候,中山堂、孙中山先生铜像我们是必要瞻仰的;当我们在传统的北京胡同中寻访古迹时,外交部街、铁狮子胡同等与中山先生的活动紧密相连的遗迹也不难找到;当我们欣赏丹丹枫叶时,香山东麓碧云寺内中山先生纪念堂必有众多参谒的人群。是的,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和北京有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驱,他曾三次来到北京,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他在京的革命史迹至今仍为北京人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景仰。诸君请随我一同来思考孙中山先生三次北京之行的历史和意…  相似文献   

15.
<正>张静如先生是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为人才培养和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纪念张静如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回顾张先生的为师品格和学术贡献,对于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和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雪堂 《前线》2012,(9):55-55
手边这本新问世的《鲁迅忧思录》,作者是鲁研界人所熟知的学者孙郁。作为鲁迅博物馆原馆长的孙先生,因为接触到相对更多的,被他称之为迅翁的鲁迅先生在世上生活过的痕迹和实物,必然会有自己的感慨。孙先生对于迅翁的话题不仅敏感、执着,有长期的材料积累和思考,而且付出真感情,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心灵上的探寻”。《鲁迅忧思录》又是这样一部佳作,很值得拜读。  相似文献   

17.
罗先生和何先生是邻居,两家素来关系密切,经常串门聊天。2010年10月的一天,罗先生又去何先生家玩,正好赶上何先生家中有客,罗先生便被邀请一同吃饭喝酒。饭后,罗先生有急事匆忙离去,不慎将价值5500元的手机遗忘在何先生家中。不久该手机丢失。罗先生得知此事后,向何先生索要手机。遭到拒绝后,罗先生将何先生告上法庭,要求其返...  相似文献   

18.
2010年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刊载了邵燕祥先生的《华君武的一幅漫画》一文,介绍了华君武《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漫画。这篇不长的文章有一篇不短的《附记》。在这篇《附记》中,邵燕祥先生谈到我的一篇短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并问我的短文和华的漫画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华的漫画和我的短文被毛泽东看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印发的问题。我觉得,邵燕祥先生这篇文章和《附记》有些史实不够准确.或者错讹。邵燕祥先生说,文章和《附记》中涉及的史实“有待于有历史癖的朋友们考证了”。我虽说不上“有历史癖”,但作为被提到的一个当事人,我想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19.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末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在《忆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一文中回忆说:“12月27日为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他(即傅斯年)演说中有几句话说他自己。他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但他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最后他笑着批评蔡、胡两位先生说:‘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