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决定其执政活动的根本方法和基本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按照社会和谐执政理念的要求,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途径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确立促进了人的发展,它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维护其根本利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提高了人的能力;维护公平正义,促进了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坚持尊重群众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既尊重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形式;培育人的制度意识,形成制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共进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广大人民和谐人格塑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社会主义和谐人格理当包括与胡锦涛同志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相适应的具体规定性,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取向,公平正义观及其实践能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诚信友爱的理念和履行,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的“四个尊重”的品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超循环理念和价值追求。我们必须也可以按照疏解—升华、内化—外化的路径塑造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4.
法律上的价值取向多指主体在正当利益包括相互间个人利益和个人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民商法价值取向和民商法基本原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民商法作为不同的部门法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传统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许多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视角。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从时间坐标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空间坐标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对外开放中体现世界历史性规定、坚持现代化主旋律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及价值评价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仍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体现更高文明、更高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评价社会主义的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依法治国的视阈下,中国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中国市场经济的个性,即中国市场经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又可以规避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造福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林嘉 《工会博览》2006,(1):16-17
社会保障立法是目前我国立法的重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公民生存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社会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多重意义。效率与公平问题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一对基本的,同时又是难以协调的矛盾。在社会保障立法中,我们首先也要考虑到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中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同社会集团对于政治体系和社会发展提出的各种政治理念及其价值取向,构成了俄罗斯转型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转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则直接影响着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基本走向。研究和了解俄罗斯转型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与价值取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俄罗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民法和商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二者又有着各自的特点。除了调整对象的不同以外,其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异同。本文笔者对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分析了民商法价值取向异同对我国民商法立法的影响,目的是为民商法立法模式的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进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实践已经证明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中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人民共同富裕、公民民主权利至上的社会。共同富裕和公民权利本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规定和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是实现了社会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结合、个人利益驱动机制与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结合、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所有制。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日渐形成了中国民族理论的特色。从指导思想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的现实取向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取向,解析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以此思考这一理论的体系构成和发展走向,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一种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核心价值不同。前者是迄今为止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的集合体,是各种社会主义原则的泛化抽象;后者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具有统领作用的价值因素,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它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个人与类的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关系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意识形态的竞争似乎不复存在。然而,美国社会存在的"美国例外论"以及相关的民族优越感、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历史记忆的文化传统都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对此,我们需要做到:正视威胁与理性对待相结合;防范和反西方意识形态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思维;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思维来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实质上是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意义认同的精神支撑。要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促进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认同视野、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和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钟帅  张春颖 《工会博览》2009,(1):100-101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大转变,也必然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变化原因的探析,揭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提上日程。探寻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必须立足现实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反思历史发展、体现时代精神、面向未来发展趋向,在坚持人类普遍价值、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尊重、公正、人本、富强、和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及其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发展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探索党的执政规律 ,实现从革命、建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时代的需要 ,人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形成了关于现代化目标、价值、理念、方式和路径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现代化经验和文明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首先是一个价值范畴。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价值理论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等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具有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