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文书的修改主要体现在确立以起诉状为主的起诉方式、修改答辩状提交时限与提交材料、规定裁判文书对未采纳的证据说明理由、规定裁判文书对未采纳的证据说明理由、规定生效裁判文书公开查阅、增加行政诉讼调解书作为执行对象、增加对行政机关不履行裁判文书和调解书的强制执行措施等方面.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文书的修改适应行政诉讼实践,实现法律统一;体现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司法理念;在一定程度解决行政诉讼实践中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2015年5月1日实行的《行政诉讼法》着力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问题,修复了行政诉讼的争议解决功能,拓宽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规章以下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但是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具体审查标准,审查的方式等均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之后,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结合不断发展的司法实践反馈的情况继续研究,使得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不断完善.应结合国外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规定,探讨我国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执行是生效法律文书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国家法律得以具体贯彻和执行的保障,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案件执行可以说是“底线的底线”。尽管新民事诉讼法对执行程序篇进行了大量修改,以解决长期以来民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难、执行乱问题,法院内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执行活动的公正、有效进行,但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现象并没有明显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已严重影响到法律的权威和司法机关的形象。鉴于此,各界均要求人民检察院加强对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4.
当前“执行难“问题解决对策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民事执行关系的混合式法律 ,独立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尚未制定颁布。由于执行立法、执行体制、执行观念、执法环境和执行工作上的诸多原因 ,导致“执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 ,应加快立法步伐 ,完善执行体制 ;人民法院应依法行使职权 ,进一步加大执行工作透明度 ,采取积极主动措施收集证据和进行财产保全 ,并加大对破坏干扰执行工作的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以确保司法公正 ,建立司法诚信 ;在立法和改革司法体制时 ,应考虑将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来行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执分立。  相似文献   

5.
法院执行作为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关键一步,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法院执行中的委托执行旨在提高执行效率、节约成本,是常用的执行方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委托执行存在委托材料具体标准不统一、所依据的法律条文层级较低、法院间沟通不畅、财产查封难等问题,效果难及预期,有时反而延误了执行时间,增加了执行成本。对此,应采取完善执行系统、健全法院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依法合规适度延长冻结时间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为了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不仅在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被执行人强制报告财产制度,还联合20个部门建立执行联动机制,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增强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的实效性,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强化制裁措施、加强执行联动机制的威慑力和建立征信体系三个方面用以完善我国的执行财产调查制度。  相似文献   

7.
罚金刑执行难问题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顽症。在总结成因,借鉴国外先进立法、司法实务经验的基础之上,分阶段地对我国罚金刑执行制度的改革工作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罚金刑的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浅谈执行难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执行难问题是司法部门的一个突出问题。有了很好的法律而不去执行 ,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拟就执行难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 ,提出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对策 ,以期使执行得以顺利进行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9.
浅谈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形式与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行难"、"执行乱"是目前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如何有效地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保证民事执行高效公正地实现,是现阶段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国家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是民事执行外部监督的重要主体,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应该成为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国家立法考虑的问题。笔者现就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形式及程序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对立法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检察监督本应是对民事执行最为有效也最符合法治规律的外部监督手段,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时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这一权能,导致目前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尚无来自外部的合法有效的监督.民事执行和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检察机关应当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以充分有效地保护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执行秩序,遏制"执行难"、杜绝"执行乱",保障民事裁判的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司法实践中"执行难",执行和解担保经由执行和解制度派生而出,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备受实务界青睐。然而,由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未对其性质及其效力作明文规定,以致学理上存在颇多争议,各地法院的处理方式也迥然不同甚至自相矛盾,有损司法公信力。检讨执行和解担保的正当性,厘清其性质及效力,并以原执行依据与执行和解担保协议的关系为视角进行类型化分析,或可确保其适用上的统一性及实效性,助力于"执行难"之化解。  相似文献   

12.
人民法院执行公开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是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审判公开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实行程序正义、"阳光司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有关司法解释和深圳市司法机关的做法,从执行公开的目的、范围和具体制度进行探讨,以期完善执行公开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执行活动的依法合理的进行,从而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坚持依法监督、事后监督、有限监督、必要监督等原则,并从检察的范围、监督的程序、监督的效力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构造。  相似文献   

14.
民事执行权是实现生效裁判的一项重要权力,执行难一直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司法顽疾。如何对执行程序进行有效监督成为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介入民事执行监督面临诸多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执行工作更加透明、高效。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案件存在"发现难、立案难、查证难、处理难"。实践中,查办渎职侵权案件数量不多、缓免刑比例高。正确认识查办渎职侵权案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是司法实践和司法理论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未形成稳定、高效的跨区域与区域内联合执法协作机制,缺乏黄河保护的专门立法以及公益诉讼执行难的问题等.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行政、司法、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制定专门的黄河保护法,在"河长+检察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黄河环境治理跨区域协作机制,解决公益诉讼"鉴定难、...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民事执行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象较为突出.要切实维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权,明确规定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环境的恶化是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根本原因。对于整备行政诉讼环境,检察监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针对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干预司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检察监督在整备行政诉讼环境中可采纳如下路径:加强对行政诉讼全过程特别是立案程序的监督;对行政诉讼中被告的诉讼行为进行监督;完善行政诉讼中支持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9.
委托执行是指受理案件的执行法院对于被执行人或被执行的财产在外地的案件,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这是人民法院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司法协助制度。委托执行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减轻当事人诉累和法院执行压力的好方法。当前委托执行制度和委托执行工作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委托执行的立法规定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委托执行具有一定优势,实践因素决定了委托执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因此应建立全国法院一盘棋的大格局,使委托执行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法院的执行难与破产启动难问题,严重影响与制约到司法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改变了仅由当事人申请启动破产程序的模式,为"半职权化"的执行移送破产程序确立了法律依据,但并未对法院内部如何衔接作出具体规定。本文对比法院执行与破产案件数量,从执行移送破产程序的现实困境、学理分析、激励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本着无缝对接、执破双赢的理念,增强激励性机制的规引作用,采取强化职权与尊重自治并重的模式来启动破产程序,化解执行难的同时开启破产门,有效发挥破产法治功能,提升法院服务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