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点摘编     
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迪蒙和莱维在《资本复活》(Capital Resurg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一书中将新自由主义主要归结为金融资本力量的复辟。金融资本这个概念已经被马克思主义作家使用一个多世纪了,它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含义是指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 而且共同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另一个含义是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研究规模上继续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在研究视角和理论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状况,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阶级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阶级分析的现实框架;第二,从政治视角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主体的新构成、新特点、新内涵;第三,基于生命政治研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新形态;第四,从非物质劳动批判、生命政治学批判、知识产权和联合自治等方面提出了认知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也逐渐被模糊。具体表现是:阶级分析从政治领域置换到社会领域,阶层分析代替阶级分析;承认阶级存在,但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被否认,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被消解,中产阶级或技术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统治作用被推崇。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模式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国家 )实行的国家干预下有所缓和。 2 0世纪 80年代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调节达到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忍的极限 ,随着资本积累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为了摆脱危机 ,金融资本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为名 ,加紧了资本对劳动、“中心”对“外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并妄图以新帝国主义战争来镇压全球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 ,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骤然加剧和深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陷入结构性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由于其制度内在逻辑矛盾而走向灭亡 ,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的"黄金时期"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中产阶级",它的出现曾使"告别工人阶级论"甚嚣尘上。但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使"中产阶级"的多数成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入不敷出,为维持生活水准又举债消费。在200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衰退"来临后,"上层阶级"的财富不降反升,而"中产阶级"则大量破产。"中产阶级危机"暴露了它的大部分成员其实是无产阶级的事实,资本积累的逻辑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阶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阶级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整体,至少涉及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解放和阶级分析六个方面内容。西方一些学者从基本概念层面、政治实践层面和方法论层面质疑马克思阶级理论,但马克思阶级理论并没有被"证伪",我们要坚持其科学性,有效分析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金融资本膨胀引发的公共债务危机和大规模失业,资本/收入比结构性上升与贫富两极分化,扭曲的自由民主体制削弱了公共理性,金钱与民主联姻助长了政治腐败及其娱乐化,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不断恶化增加了社会骚乱的风险,社会发展面临治安混乱和道德靡费的双重挑战。面对危机,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自我调适的新体系,极力扭转资本主义制度陷入僵化的趋势。尽管如此,这种小修小补、阶段性的自我调适很难酝酿出更高的生产关系,因为从本质上看,资本私人占有的社会制度以及由逐利催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顽疾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的金融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内外理论界先后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两个核心概念来界定和研究这种变化。近期国际理论界认为还应补充一个新的核心概念——金融化来研究过去30多年来资本主义金融部门的爆炸性膨胀现象:他们考察了金融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它对全球生产方式、阶级关系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探索如何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一新时期——垄断金融资本时期。本栏目下面两篇文章就是集中讨论资本主义金融化问题的,我们以后还将继续重点关注这一理论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心主义与民族国家/国家间的分析框架使民族国家的概念具像化并偶像化,充斥于世界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和分析之中,阶级结构不再符合21世纪的世界发展。然而,划时代的转变正在步入新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正在全方位发展,其特征是跨国资本的兴起,以及各国融入全球生产和金融体系中,跨国资本家阶级将成为全球统治阶级和跨国政府机构。传统理论中的反常现象表明了库恩范式转换的必要性,资本间的竞争和国际冲突是这个体系的特有现象,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并不必然表现为国家间的竞争。全球资本主义处于危机之中,越来越多明智的跨国精英阶层希望强大的跨国政府机构来巩固跨国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并采取自上而下的管制和治理措施,以稳定备受危机摧残的制度。反抗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全球抗议正在起步中,并开始遍及全球,工人阶级和左翼的斗争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0.
莱茵资本主义与全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政府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阶级妥协让步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福利国家体系,形成了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度过了资本主义的战后黄金时代。自80年代,新自由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使莱茵资本主义陷入危机,西方资本主义面临更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以来,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这次大规模的反资本主义运动是第三波全球性的反资本主义运动,第一波是20世纪初由经典左派也就是老左派领导的,第二波是20世纪60年代由新左派领导的。当前第三波反资本主义运动有一个很大的缺失,就是阶级分析在这次运动中完全消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现在被很多人认为已经失灵。由于苏联的崩溃以及很多的反苏宣传,现在人们认为,这样的阶级分析以及对无阶级社会的追求只能带来专制和低效率。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当前的社会运动努力宣扬传统阶级分析却…  相似文献   

12.
在对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所进行的反思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危机和经济停滞的原因在于金融资本膨胀和过度掠夺严重阻碍了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反对金融资本主义,重振产业资本主义。这一危机替代方案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的金融资本观,其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经济学者迈克尔·赫德森。本文对赫德森观点的批判试图说明,投机泛滥、金融膨胀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金融资本主义不仅在一国内取得了统治地位,同时也已经成为世界体系,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在这个问题上,赫德森不仅暴露出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读,而且陷入了圣西门主义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13.
人们长期以来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解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阶级对抗。实际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有着丰富的内容,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三层分析结构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基于生产方式的两极对立阶级模式、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互动模式和基于政治事态的阶级内部关系模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首先,列宁发展了商品生产理论和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初矛盾是生产者的独立性与社会劳动分工之间的矛盾,并指出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生产者的分化,形成了雇佣工人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其次,列宁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指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市场向晚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阶段。最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垄断和金融资本特征的揭示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背景下,劳资矛盾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而资本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资本与劳动力量的此消彼长,资本日渐成为当今世界的隐性统治力量。而资本扩张与发动战争历来就是"孪生兄弟",尤其在金融资本占主导的背景下,垄断资本与战争的关联度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黄岩 《南风窗》2007,(21):62-64
从劳工自发抗争和消极抗争,再发展到劳工自我组织起来,华南地区劳工组织已经成为一种"资源启动器",这股力量的壮大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高度碎片化是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显著特征。碎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创建之初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团体相互博弈并与政府博弈的产物,政治力量博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左翼政治力量占据绝对优势、右翼丧失话语权的背景下,法国政府计划在优先考虑劳工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统一管理、统一缴费、统一待遇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然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团体对社会保障存在从观念到利益的严重分歧。因此,伴随着右翼的重新崛起,雇主和新老中产阶级的利益上升为主要利益,他们的反对和强大压力最终挫败了建立"统一"制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德国政治社会学家克劳斯·奥菲立足于现实,试图对福利国家背景下的新社会运动加以解读。他从社会要素和社会联盟两个角度对新社会运动的行动主体进行分析,指出新社会运动行动主体是以新中产阶级为核心的广泛社会联盟。此外,奥菲也指出了新社会运动在行动者、主题与目标、价值取向以及行动范畴上的特点。从根本上讲,奥菲对新社会运动行动主体的分析实为对其阶级基础与结构的分析,总体上秉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思想,但又有所发展。同时,奥菲的分析也体现出对系统功能理论、葛兰西无产阶级霸权思想以及英格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等既有理论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演变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的中等阶级理论,决定了早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伯恩施坦的中等阶层理论是导致德国社会民主党走向改良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二战后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由"阶级党"转变为"人民党";20世纪80年代后,中产阶级的新变化推动德国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转变为"选举党".  相似文献   

20.
英刊《新左翼评论》2009年11—12月号刊登了著名阶级理论学者埃里克·奥林·赖特题为《理解阶级》的文章,综合分析了三种阶级理论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新的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个新的阶级分析框架,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的阶级状况。文章内容如下。笔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撰写有关阶级方面的文章,当时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是两种有着根本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