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学良与"御弟"一见如故张学良与溥仪的初次相见是在天津。其时,适逢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奉系进入鼎盛时期。张学良因此成为天津城里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溥仪这时正住在天津。这位前朝皇帝,虽已无权无势,却仍在张园自设"清室驻津办事处",继续以"宣统皇帝"的身份不断联络军阀政客,做着自己复辟大清的美梦。当时,受过西方教育、思想开明的张学良对溥仪说,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脱离周围那些迂腐的老臣,放弃"复号还宫"的妄想,真正做个平民。  相似文献   

2.
东北沦陷,使张学良背上“卖国”的骂名,而苏联官方言论指责西安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并把他与汪精卫相提并论,更是张学良感情上最难接受的。为了向世人证明自身的清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负荆请罪”的方式走进南京……  相似文献   

3.
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核心组成员对张学良的劝谏和实践活动是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共同做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工作,为其指明前途和方向,力促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三位一体"抗日大联合。他们还将"华密电报"及时通知张学良,帮助张学良策划"扣蒋行动",参与西安事变,并且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维护西安事变的成果付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正>张学良由于在"九一八事变"中执行不抵抗政策,备受国人苛责。热河沦陷后,张学良引咎辞职。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与夫人于2至、女秘书赵四小姐等人悄然南下上海。得知张学良一行将抵沪,杜月笙便把福煦路181号已关闭的赌场装饰一新,请张学良入住。杜月笙和张学良并无深交,现在见张学良处在倒霉的时候,觉得正是结交的好机会。这个时候拉他一把,他将来是不会忘记的。然而不久后,福煦路的大门口出现了一颗炸弹,炸弹的引信被拆除了,不会爆炸。和炸弹在一起的,还有一封信,信上说:"请张学良这个卖国贼即日离开上海,否则,第二颗炸弹送来,定叫他粉身碎骨。"炸弹和信,被杜月笙派的保镖  相似文献   

5.
蒋伟涛 《北京观察》2015,(10):70-75
<正>对于张学良来说,无论日军是否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他如果听命于蒋介石的指示来说,都会执行不抵抗的政策,东北三省的沦陷不因张学良在不在东北而改变。北平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来说不算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是北平却见证了张学良在"九一八"事件前后的所作所为。这个晚上北平城见证了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见证了改变张学良一生命运的抉择时刻。近来一些文章对那一晚少帅到底是在鲜鱼口还是  相似文献   

6.
<正>"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代总统李宗仁为与中共和谈,曾提议释放张学良。但张学良最终未能获释,中间发生了哪些变故呢?对于释放政治犯、释放张学良,当时社会各界的呼声是很高的。1949年1月23日,东北有两个团体,联合向李宗仁发电,要求释放被非法囚禁12年之久的张学良将军。同一天,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等四个团体也向李宗仁致电,要求释放张学良。据李宗仁回忆,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召集会议宣布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会毕出门时,于右任追上去喊:"总统!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作用和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及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仍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由辽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和张氏帅府博物馆主办的"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研讨,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1938年12月29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投敌。而追随汪精卫的两位重要角色——高宗武、陶希圣,突然潜赴香港,揭露了他的叛国行径。这便是抗战史上的"高陶事件",又称"小西安事变"。在陶希圣之子陶恒生出版的《高陶事件始末》一书中,事件的真相愈加清晰。  相似文献   

9.
《前进论坛》2014,(1):64-64
<正>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联共与反共的大是大非面前,邓演达坚决反对与共产党分裂。宋庆龄发表严正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公开与汪精卫决裂。为了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相似文献   

10.
汪精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头目",这个结论早已板上钉钉,尽管海内外有不少学者为他鸣冤、翻案.青年时期,汪精卫以贯虹之侠气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未遂);中年时期,汪精卫以凌云之健笔为国父孙中山起草临终遗嘱(成文);再加上他的伟词雄辩、英风俊貌堪称一世无几,"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这些都是令世人痛惜其落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师以上将领,而张学良、杨虎城并未在被召见之列,致使张、杨产生疑惧。蒋与张、杨关系骤然紧张。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当张学良、杨虎城获悉《大公报》将发表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时,即紧急密商,抱定"促请蒋委员长停止剿匪,拥护蒋委  相似文献   

12.
事变当天,张学良致电在保安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当夜,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告之:"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由于交通不便17日晚,周恩来才到达西安,稍事休息,便与张学良、杨虎城等交换意见,协调立场、达成共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许多重要问题都由周恩来亲自处理。他从容镇定、办事果断,对工作一丝不苟,事无巨细认真研究,经常彻夜不眠,废寝忘  相似文献   

13.
矗立在湘西沅陵凤凰山张学良旧居凤凰寺内的张学良将军塑像,自1986年12月12日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落成揭幕以来,已受到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五十多个国家的来访者和港澳台同胞六十多万人次的参观瞻仰。这尊形神兼备的国内第一尊用玻璃钢仿石塑雕的张学良全身坐像,是由中年雕塑家、九三学社成员孙霁岷先生雕塑的。前不久的一天,我随一群香港同胞出游湘西"武陵源",专程参观了张学良将军1938年10月至1939年12月被南京当局软禁地——凤凰山送子殿,并瞻仰了张将军的塑像。这尊威武不屈的塑像,内着西装,外披呢大衣;右手紧扣  相似文献   

14.
罗易向汪精卫出示“五月指示”原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杭 《长白学刊》2004,(4):89-94
罗易向汪精卫出示莫斯科给中共中央的"五月紧急指示",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关于他这样做原因,史学界有多种说法.通过对俄罗斯新近解密档案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罗易所以出此下策,有他性格的缺陷,有他对汪精卫的轻信,有他不顾实际情况急于落实"五月指示"的迫切心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同鲍罗廷之间分歧的激化和对中共领导人的极度失望.  相似文献   

15.
正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逝世于美国檀香山,走完了他漫长而传奇的一生。他的大半生岁月在囚禁中度过,但他的名字始终没有被埋没,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功绩,已经彪炳史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给予张学良高度评价,盛赞他是民族英雄。1991年,张学良获得自由赴美探亲,开国上将,曾担任过国家铁道部部长、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将军在美国纽约秘密会晤了张学良。  相似文献   

16.
略论汪精卫投敌叛国与蒋介石之对策朱荣庭汪精卫投敌叛国已过去五十多年,但许多问题,诸如汪精卫怎能逃出重庆?这个名噪一时的革命党人,怎会堕落到这种地步?蒋介石在汪精卫叛逃后,又采取了哪些对策?是否包庇了汉奸?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一、汪精卫是怎样逃出重庆潜赴...  相似文献   

17.
从1930年秋到1933年夏,我是东北大学经济系学生,校长就是后来周恩来总理誉为"千古功德"的张学良.我们是师生关系.但当时我在社会上是个革命文化人,在沈阳我是左翼刊物《水花》的撰稿人以及出版一期就被查封的《现实月刊》的主编,东北沦陷后来到北平,任北平"左联"理论部长和"社联"研究部长,继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而当时张学良在沈阳是东北四省国民党军政最高长官,在北平是国民党地方政府的首脑.因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分裂,我和张学良是敌对关系,但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思想上,我们又是一致的.张学良对沈阳北陵东北大学曾拨巨款,大兴土木,建筑宏伟壮观的校舍,其中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汉卿楼.他还用重金聘请了一批当时国内声望最高的名教授,如梁漱溟、黄侃、肖纯锦等.其对图书资料和科学仪器购置之多,堪称国内大学之冠.但讲述这方面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窦应泰 《同舟共进》2008,(10):41-45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逝世后,国内媒体对张学良生前为什么不能回大陆一事,曾发表多篇文章。各种观点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有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笔者拟从邓颖超致张学良亲笔邀请函以及张学良的复信谈起。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挽救革命,必须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当时,汪精卫已决心在军队中"清共"。而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11  相似文献   

20.
谭献民  文斌 《长白学刊》2007,(5):123-125
从"拥蒋反共仇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嬗变,绝不是张学良一时的思想冲动,而是他决心抗日,致力于祖国统一,苦苦探索所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为民族不惜牺牲东北军团体和个人生命的崇高境界,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张学良思想的转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千古不朽的卓越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