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对外战略必然依托自身发展优势,服务于国家崛起根本目标。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投资优势构建符合中国利益的对外经济合作体系在所必行,"一带一路"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而得益于地缘位置优势与可观的发展前景,印度在"一带一路"构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中印经济合作受制于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地缘矛盾而进展迟缓,但结合中国优势推进合作战略与恰当的双边政策安排,完全可以推动中印经济合作在新时期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莫迪政府对"印太"战略构想计划的迎合,反映出印度欲向包括南海在内的周边广大地区实施地缘扩展。由"东向"政策向"东向行动"政策的转变,是莫迪政府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体现出印度不满足于在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是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获得更多的地缘战略利益。随着南海问题的升级,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势必会对南海地缘安全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印度对南海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关系到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目前,对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无论是印度自身,还是南海所属国中国,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3.
东道国政治风险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中国投资东盟的政治环境进行测度,并以政治风险指数为中心构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拓展引力模型评估政治风险冲击及制度质量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倾向出口导向和战略资产寻求型,政治风险冲击、要素禀赋、出口、汇率及GDP等是影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在制度质量良好的国家,政治风险不是影响对其投资的长期主要因素,但政治突发事件对对外投资的影响显著,并在短期内降低了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中国对东盟部分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所谓的"政治风险偏好"现象,但整体并不显著,政治事件冲击使"政治风险偏好"消失。  相似文献   

4.
在欧盟深陷多重危机背景下,德国在维护其全球经济竞争力与推动欧洲一体化之间进行"再平衡",对外政策加速"欧洲化"。地区安全、价值观、市场准入、公平贸易等欧盟层面的关切在德国对外政策中的权重将越来越大,德国传统上以经济利益为主轴的务实对华政策出现调整。中德关系虽面临挑战,但对中国而言亦存机遇。中国可以此为契机突破和拓宽中德关系的固有边界,以德国为杠杆,对欧盟整体施加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点是东盟,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美国综合利用政治、外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非政府组织等不同手段来影响东盟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安全环境,引发中国在东盟经济投资的风险。本文以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为背景,对美国介入中国在东盟经济投资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的干预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政策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后 ,中东欧国家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发生重要变化 ,欧盟、美国以及俄罗斯都已把对中东欧政策作为各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是中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与北约和欧盟结盟、发展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其外交政策选择的优先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具有友好传统 ,近年来出现良好发展势头。随着中东欧国家入盟的实现 ,今后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政策将纳入对欧政策的整体框架之中 ,中国应更加积极主动推动与之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蔡亮 《现代国际关系》2012,(7):11-16,22
日本"新国家主义"从一种政治思潮发展成为民主党政权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是对日本政坛保守主义路线的继承,但也受美国战略东移、南海局势不稳及中日关系变化等背景因素影响。作为野田内阁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新国家主义"将加强日美同盟视为维护日本利益、追求大国化目标的唯一手段,并主观臆造出"日美联合对抗中国威胁"的结构。它在对华关系中采取单惠主义方针,既奉行"政经分离"政策,又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有意将之与东海问题挂钩,图谋在对华战略围堵的同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这样的对外战略构想将使日本丧失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余地,加剧东亚地区的局势动荡,使中日关系陷入困境,并最终损害日本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8.
卡特执政以来美国对拉美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和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为目标。曾在美国国务院任职多年的唐纳德·诺切特莱因认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包括本土防御、经济繁荣、良好的世界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等四个方面。美国知名拉美问题专家哈罗德·莫利诺认为,美国在拉美的利益来自七个方面。(1)地理位置的接近;(2)拉美对美国世界地位的影响;(3)战略资源的提供;(4)传统的联系;(5)贸易和投资;(6)巴西和墨西哥的潜在影响;(7)人道主义价值。美国在拉美有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是保证西半球不受敌视美国的势力控制。政治利益是支持在全球战略上与美保持一致的国家,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经济利益包括获得重要的战略资源,保护美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活动。在不同时期,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对拉美政策会有差异,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是,维护美国在拉美的基本利益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企业对任何国家的投资都面临着行业选择,本文以泰国为对象,研究中国企业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及主要原因。本文认为,随着泰国经济发展与投资优惠政策的变化,中国企业投资泰国行业选择应有所调整,并提出建议,以期对将到泰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国际战略和国家对外关系中的核心概念。国外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学派都对国家利益进行了研究并阐释了各自的立场,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对外行为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我国对国家利益的研究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概念和定义需要进一步界定,如怎样定义国家利益目前学术界都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研究者从宏观角度思考较多,而从微观角度思考较少;对国家利益的普世性关注较多,而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分析较少;即使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但在如何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方面着墨不多。笔者不揣学浅,试…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非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美国曾经一度对非洲态度较为冷淡。随着美国对外战略重点由同苏联争霸世界转向维护和加强在世界各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克林顿就任第二任总统以来,调整了国内外政策,为了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将"安全、经济、民主"确定为其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并且把"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三大支柱之首,非洲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向”政策在印度区域合作战略中的分量加重,印度区域合作战略重心“东移”态势明显。这一方面源于对外经济合作以及贸易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则与中国快速崛起高度相关。在战略重心东移过程中,政治与安全利益诉求相较于经济利益诉求而言重要性不断提高,体现印度与其合作伙伴在制衡中国的目标上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印度区域合作战略东移仍受国家实力、国内经济政治形势、中关印战略互动以及南亚地区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其未来发展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发展代表了未来全球发展方向,也成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焦点.中国需要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等方面积极应对,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是中国在南海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基础。美国和日本以南海问题为抓手与中国展开区域战略竞争的政策为"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实践附加了政治与安全因素。当前,中国与包括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在内的东盟国家商品贸易及投资关系的稳定发展为"一带一路"推进提供了战略可能性。然而,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单向顺差和直接投资不足等问题也限制了其经济政策转化为良性社会政治效应的拓展空间。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中国国内产业升级与中国—东盟商品贸易结构的平衡将使中国得以拓展南海地区经济政策的社会政治效应,并使该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机制愈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特朗普表面上看似"不靠谱的"对外政策频谱,实际上是利用了美国"自我中心、权力政治、功利实用"的"三原色"绘制而成的非常个性化的政策谱系。当前,美国政府已经把"大国战略竞争"视为对自己的"首要威胁",因而把中国视为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两党在与中国脱钩、搞垮中国问题上已经形成共识,试图全面遏制中国;具有浓厚商人特色的特朗普只是以非建制派风格在执行极不友好的对华战略。面对美国日益强硬的对华政策和来自美国日益增大的战略压力,中国应当充分做好长期与美国博弈、斗争的思想准备,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又要在能力与目标相协调、匹配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五位一体"的应对战略体系,努力破解美国对华战略企图,实现体系化的战略应对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未来对拉美外交战略的思考(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华民族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世界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之一,对中国当前的战略利益和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给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中国应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通盘制定和实施对拉美地区的战略和政策时应关注以下问题:提高中拉之间高层合作的档次和形式;加强和扩大对拉美地区多边组织的参与及合作;加强与拉美地区大国的战略合作;加快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与更多的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继续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在全球投资战略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对拉美投资和贸易战略;加强和扩大与拉美国家的金融合作;与其他发展中大国协调在拉美事务方面的政策;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一实施和协调对拉美战略及政策;以新思路看待中拉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经济结构发牛的深刻变化,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高达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有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公共舆论在当代外交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对外决策都不能无视公共舆论。然而,由于公共舆论经常是非理性的,政治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就不应当迷信公共舆论,而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政府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公共舆论与政府的对外政策保持一致。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难有起色,两国人民之间的互厌和敌意增长,中国对日公共舆论情绪化。为了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一种有利的战略态势,政府应当引导公共舆论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以维护我国长远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中关建交后,美国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竭力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了所谓“双轨政策”。依照常理,美国与中国建交后,应该遵守承诺与中国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但美国仍然与台湾在实际上藕断丝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自认为在台湾有着无法放弃的“特殊利益”。从对华战略而言,美国力图通过一个精心策划的平衡的“双轨道”政策以保护它在中国与台湾的利益。其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而牵制中国,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但是这种“双轨”政策的两面性,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可能承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复杂多样、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式呈现多层次多渠道的背景下,中国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最适合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从中国和越南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来分析,越南应当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应当结合这些环境优势,加大对越南的国际直接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