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伟 《求索》2008,(12):195-196
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源远流长,代有佳作,在社会伦理、宗教伦理、生态伦理三个维度上对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伦理的维度上,它涵盖了西方的社会伦理探索的全部过程;在宗教伦理、生态伦理的维度上,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的道德自我完善。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成为人类德性之路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转型社会的历史-社会视野出发,以媒体话语空间为研究角度,考察了"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了这一个案中"家暴"叙事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认为"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存在偏向的问题,"家暴"议题中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核心议题属性未能得到设置与公共讨论,其"家暴"叙事是去性别化、去政治化的。  相似文献   

3.
黄吟珂 《求索》2012,(8):156-157,74
对韩爱姐的人物研究,目前学术界还多为零星点评,且多仅局限于人物结局的分析上。本文置韩爱姐于《金瓶梅》的整体框架之下,探讨人物种种悖谬现象后的本质——人物行为逻辑的假的背后有着人性的真;人物情节设置前轻后重、人物叙事视角前后不统一是人物作为"引儒入佛"的文化叙事符号的需要;人物结局意义诉求的双重性是作者对传统儒家文化双重诉求和认识的表现等,旨在整体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及创作方法上,对韩爱姐这个人物作出全面系统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周长生 《中国减灾》2013,(4X):54-55
<正>一直以来,关于动物能否预报地震的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做了相应的调查研究,但往往是无果而终,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动物能够预测地震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动物能预测地震,是因其还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地震前夕,动物有异常地震作为自然界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力和对人类生命的巨大杀伤力而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特大地震,其惨状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使无数受害者的心灵深处阴霾不散。所以,人类一直以来谈"震"色变。尽管目前人类已经掌握如何有效鉴别地震灾害的方法和措施,但对  相似文献   

5.
动物福利是保障动物基本需要,减轻动物痛苦的一种状态或制度设计.关于动物福利是否必要,存在着动物福利否定论、动物权利论与动物福利论.动物福利否定论断言动物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理性,但缺乏实证上的依据.动物权利论认为动物与人类具有相同的道德地位,拥有相同的道德权利,是一种激进但无法证成的理论.动物福利是一种人类对动物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体现,对于人类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的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背景之下,建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政治命题的话语叙事体系,对于让这种“新的选择”逐步走向世界场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一种全新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在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建构出以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一般与特殊的比较叙事、宏大与微观辩证结合的方法叙事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结构,以立体式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特质、比较优势以及对外传播的可能性;进而置于这一话语叙事结构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话语的创新创造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通融中外的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7.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具体实践。这一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指导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理念,而且还蕴含着一套叙事逻辑,更是一项实践工程,体现了"理念—话语—行动"的逻辑统一。其中,"理念"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软力量,"话语"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形成共识的基础,"行动"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运行和发展的保障,三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整体。从理念、话语和行动三个维度研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可为有效打造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虽已确立,但学界对其理解阐释仍存在分歧,主要集中于三个基本问题:是价值还是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还是普世价值观?何为核心、够不够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理论上厘清上述问题:既要正视价值和价值观在理论实质上的差异,又要看到两者在现实中的紧密关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实体与价值观念的内在统一;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又要看到其"中国特色"的时空限定与"人类共性"的价值一般;既要看到"核心"是"核心主体"的价值观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统一,又要认识到进一步凝练"核心之核心"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当代"三农"题材文学的农业叙事始终和土地叙事、劳动叙事密不可分,关乎土地和劳动的叙事姿态、叙事功能、叙事话语和叙事内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农业叙事的发展面向。考察当代"三农"题材文学中农业叙事的嬗变轨迹,映现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土地危机和农业危机的现实,也凸显了创作主体对农业危机的内在焦虑以及谋求改变此种危机的努力。无论从现实性还是艺术逻辑的角度考量,只有寻找到合理解决农业问题的道路,才能真正解决土地危机和农业危机,也才能为农民开辟一个真正美好幸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心产粮区典型村的调查发现,围绕土地流转,基层政府、市场、农民各自建构了己方的叙事话语,各方叙事交织构成了关于流转的叙事结构。主导政策制定的是政府叙事与市场叙事结成的"治理逻辑——实用逻辑"共谋型叙事,对应的是农民边缘化的底层叙事,前者是清晰、简单而抽象的宏观话语,后者则是复杂、多样而具体的微观话语,并受前者压制。作为资本下乡的表征,市场叙事存在对政府叙事和底层叙事的双重迎合,实践中却发生双重背离,引发农民关于土地流转的悲观预期。对于土地流转的叙事结构失衡与实践张力,需解决农民决策参与和文化适宜问题,构建底层叙事的制度化表达机制,实现社会现实向政治现实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从叙事基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现代化思想为源初语境,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现代化思想为直接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土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逻辑,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主线为“以人民为中心”,叙事主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叙事结构为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一般与特殊的比较叙事、宏大与微观的方法叙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对于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指导、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特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人民网"台湾频道2012年台湾选举辩论会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用定性阐释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新闻框架"为理论视角对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建构出消息来源、叙事模式、主体形象、价值立场四大类目作为编码指标,同时结合新闻偏向的概念,考察新闻报道如何在特定的"新闻框架"中表达媒介倾向、意识形态和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阐释如何通过这种关系的运作贯彻对台报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刘涛 《探索与争鸣》2022,(12):57-73+211+215
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学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图像阐释模式,其长期困于艺术史领域,执着地追求原典、母题、神话等命题,形成了以象征分析为核心的阐释框架,但未能对媒介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图像与媒介可谓纠缠共生,在媒介演进脉络中,图像往往不可避免地携带着媒介信息,唯有对其加以识别、追踪和复原,方可在媒介意义上发现那些被忽视却极为重要的阐释“线索”,从而打开图像阐释的多维意义面向。相应地,媒介视角下的代表性图像形式——传统图像、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存在不同的阐释方向和意义问题,其分别对应的媒介逻辑是介质逻辑、装置逻辑以及程序逻辑,打开的阐释问题是媒介与图像的影响关系、生产关系以及共生关系,聚焦的阐释重点是从媒介的物质视角理解图像的形态、图像的概念以及图像的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锁钥"。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并就"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意涵、出场逻辑、哲学基础、时代价值、实践路向等课题展开了全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整体而论,仍存在一些研究阈限和薄弱之处,需要从核心概念的基础性、出场逻辑的系统性、阐释论证的辩证性、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不断予以超越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黄文虎 《求索》2013,(4):171-173
汉学家浦安迪"奇书文体"的观念显示出独到的国际汉学眼光,其独到之处表现在他通过对不种类型叙事文学传统的对比,追溯了历史叙事、神话叙事与奇书文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探讨"奇书文体",其目的在于全面地揭示浦安迪是如何将传统叙事理论和话语规则有机地融入到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作品的阐释之中。同时,其意义还在于进一步反思"奇书文体"的观念在不同叙事文学标准之下所显示出的新的特质及内涵。  相似文献   

16.
"宛"与"悲"是曹植文章的重要风格特征,在其借物色以写心曲的动物赋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为后代动物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曹植动物赋能"婉转附物":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追慕前代文学传统,以动物为比寄予情思,并注重情节描写"婉转"叙事;二是多样化语言风格的运用,语言文雅与通俗并存,且每篇文章的体式风格因内容而各不相同,构成整体创作的"婉转"."宛转附物"的目的是"怊怅切情",写出自己复杂的"悲心".表现在曹植动物赋中,其动物赋多是"触类而作",且"慷慨悲凉"的情怀内蕴复杂,包含着才高自赏与现实不遏、奋翅远游与挂滞重绁、希冀反抗与委曲求全、"生全顾复"与"物类迁化"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7.
"女性声音"意在连接、链接、糅合传统叙事学与传统女性主义理念,从性别权力角度理解叙事形式中的声音属性,其通过叙述形式、言说方式、聆听方式等"声音"层面的叙事学考察来表达女性群体的权力诉求,是对传统形式研究与性别研究的双重突破。"女性声音"视域还延伸到语境层面,将提升公众的社会性别认知纳入自身研究视野,能够有效规避传统研究在界定"女性文学"时纠结于写作者生理性别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尽管在中国学界尚相对边缘,但并非"以西律中"的产物,而是有着鲜明的"中国化"建构特质。  相似文献   

18.
郭培筠 《前沿》2003,(8):148-150
天妒其贤的波兰著名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用电影语言思考的大思想家".他的<蓝色>、<白色>、<红色>系列影片对法国启蒙运动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作出了当代阐释,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层面,探索着人类的终极价值和精神困境,并借助于电影的叙事和隐喻功能补足了现代人终极关怀的缺席.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体系中,"崇高性"值得特别提示和重视。崇高性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是我国传统价值的核心所在,集中体现在如祖、社作为传承纽带上,在"天—人"关系中同构为一个具有崇高价值的叙事共同体和表述范式。然而,近代以降,西方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科技主义、物质主义等的陆续"东渐",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崇高性"拦腰阻截,横亘出利益至上的价值趋势,致使其受到毁灭性破坏,当今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皆与之有涉。因此,阐明崇高性不啻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的重新链接。巫鸿先生比较西方的"废墟"等特点,将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传统特质归纳为纪念碑性,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知识"是阐释人类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首倡者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深化和校验可以分别通过人类学家与"文化持有者"的对话、深入文化个案的实例研究和展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来完成.此种认识论主张的贡献在于其充分弘扬了认识者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意识,从而借助对文化符号的"深描"来达到对文化实体存在之内在意义的阐释;其局限性为,否认认识活动规律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规律,将在实践上限制阐释人类学充分开发其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