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5)
幸福对个体的重要不言而喻。由此,人们往往以之为人生追求的重要价值。但是,人生的终极价值绝不仅仅是幸福,至少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下,对幸福的反思和对道德的强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源构成上与物同体、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及其在逻辑推导、证成方式上与物同体,总是要让位于差等的现实安排。也就是说,要深入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和人与物之间轻重厚薄的差别与统一,进而实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乔东  李海燕 《理论导刊》2006,23(7):38-40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片面追求效率最大化,其根源就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价值目标。这一终极价值目标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更有着资本家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结。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价值目标不断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质疑和批判,究其理论基础则在于其对“经济人”假设的追奉。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所谓学术,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及其知识体系。而所谓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问题。"学术的价值何在?"也就是学术的意义何在?学术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学术的价值是多层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2)
王阳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无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一些思想观念逐渐传入我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群体受其影响,底线伦理丧失、价值理想淡化、价值信仰缺失,针对这些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官吏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是公仆人格思想的来源之一。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官吏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的本体是人,人的本质是自由,公共政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人的自由。因此,作为公共权力核心的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拓展人的自由空间,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这样,这个政府才能为民所爱,这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邱林 《求知》2010,(9):40-40
<正>美国《世界日报》撰文《2030年中国GDP打败美国称霸全球》。文章说,日本内阁府发表的统计报告指出,中国GDP在全球所占比率,预测将由2009年的8.3%大幅增至2030年的23.9%,取代美国跃居全球首位。  相似文献   

10.
周淑怡 《学理论》2012,(21):178-179
自有人类社会便有教育。教育活动发展到现在,我们在探索其意义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考察其对于个体知识增长的多寡和对于国家贡献的大小,而应该从深层次挖掘体味其终极价值,即康德所说的:教育就是通过强制来实现自由。  相似文献   

11.
蔡志军 《学理论》2023,(3):36-39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智慧尤为典型地体现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人格上。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特质包括:中庸之道、忠恕之理、慎独之境、素位之规、重义之选。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态智慧主要体现为:反求诸己,平和自知;安贫乐道,自强不息;中道而行,和而不同;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态智慧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人与人和气共赢的智慧;人与自身和悦共处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13.
在价值观领域确实存在人类普遍认同、具有共性的普世价值观念。但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宣扬的普世价值,不同于一般学术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企图,其根本政治目的是通过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念的宣传,确立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地位,是话语霸权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是对于边界意识的反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里的主导地位,是对边界意识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5)
大学生的理想现状的确不容乐观,这一点已经从一次"我的理想"为题的作业中得到了清楚地反映。现象的背后更对高校的"理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感情因素,消除学生对"理想教育"的认识误区,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自我认可,以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地追求。  相似文献   

15.
融合——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晓勇 《学理论》2009,(32):84-85
法律与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大社会约束机制,追求融合是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探索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同源、同行和同归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法律与道德的融合提供了内在逻辑切合点。根据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的客观实际,从理念、机制、立法因素等方面来寻求法律与道德融合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7)
钱穆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从教小学到中学、大学,再到新亚书院的创办,他对教育所持有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实践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首先对钱穆理想中的教育进行解读,进而介绍钱穆创办新亚书院的过程,以及新亚书院在现实发展中所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新亚书院的成功创办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高校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达尔对缺乏现实支撑的纯粹民主理想抱有深深的疑虑,对所谓的实质民主抱有极大的反感.在他看来,民主的阴影理论中的诸多部分不够清晰,古典民主、平民主义民主、麦迪逊式民主中也有诸多缺乏现实支撑的乌托邦成分.达尔的批判性工作的意义在于,虽然民主是人类为之追寻的崇高理想,但民主不是神话,民主的理想同样需要不断的扬弃和修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理想社会观的演化与民族精神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理想社会观的主旨是"大同"。从《周易》开始,这一社会观随着历史的延续不断演化,形成"公"、"同"、"和"的特点。近代思想家发展"大同",融和了西方的平等、博爱等思想。中国人民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实践中,以爱国为主线,孕育了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核。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国家政权体系和社会领域的问题与矛盾的大量呈现.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影响着执政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战略方向,而且成为执政党实现其政治使命的巨大挑战.审视前进发展中的困境与矛盾,以执政党为政治主导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不可以囿于某些表层的变革和某一局部的治理,而是要把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宪政民主和文化构建作为“四维一体”的整体推进模式,共同建构起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的发展蓝图,以进一步激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性活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即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真正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得到充分展现、人对物的全面占有以及对自己的本质的全面占有的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描绘的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的,实现它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它的实现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