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研究是我国青少年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先涉足的领域,至今它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同整个青年社会的研究一样,青少年犯罪研究在我国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它还远未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现在头等重要的问题是,它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指导,而任何一门科学,没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认识手段和研究手段是难以设想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主要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研究成果要直接应用于予防和治理青少  相似文献   

2.
青年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出现,将近十年了。十年来,关于青年研究的对象问题,各地的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对青年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必然推动这门学科走向成熟,更好地为青年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服务。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任何一门学科在初创阶段,首先碰到的是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一般方法论问题。青年  相似文献   

3.
青年研究正式迈入社会科学领域已有10个年头了。很多学者对青年研究的对象,方法论问题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能否对青年作“整体”的研究在理论界远未取得一致的意见。笔者无意于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个人的想法,只是试图对青年研究中的学风问题进行批评。我认为,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缺乏特有的方法论固然使“青年学”等学科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但是,没有埋头苦干、严谨求实、锐意进取的学风,青年研究不但会失去其科学价值,而且还会声名狼藉。为了使青年研究由“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我们每一个青年  相似文献   

4.
青年研究,作为政策性的工作研究,已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作为学术性的理论研究,才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它在七十年代末,跻身于我国社会科学之列,借重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在行为研究、政策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诸方面开始显露了自己的作用。任何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研究方法的。科学史证明:谁在理论思维、方法论上有创新、有突破,谁就为本学科的研究锻造了新的理论武器,谁就会在自己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我谈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的方法问题,二是研究课题的选择问题。 无庸置疑,方法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否选择得当,方法论上能否有所拓展,直接关系到学科研究的水平和前途。我以为在青年研究的方法论上存在着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思辨研究之间的关系未调整好,有相当割裂的倾向。这是深度研究的大忌;其中之二便是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或者说局部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失调。  相似文献   

6.
原因论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国开始青少年犯罪研究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存在,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社会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什么会大幅度上升?它又有哪些特点?如何处理这些违法犯罪者?又怎样从全社会来预防犯罪问题?等等。鉴于人们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立场不同,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解释就不一样。例如,近年来,在某些探讨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文章中,就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有些甚至比较严重。尤其是“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散布,也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青年研究》1982年第9期的《人性异化与青少年犯罪》,1983年第6期的《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论”的两点商榷意见》,1983年第9期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是一个学术思想互融共生的时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20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的学科互融已然形成一种世界性学术潮流。这种学科互融,不仅限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不仅限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而且实现了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对接与交融;不仅限于概念范畴的借用和理论观点的相互启发,而且更在于方法论和价值观的互相借鉴及其启迪。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欣喜地读到刘京希先生的新著《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该书以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政治系统自身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推进,中国青年经历了观念更新与行为转变的初期阶段后,现正面临深层的人格变革。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关注宏观体制转轨的同时,亦必须重视青年人格更新及其功能、效应的研究。鉴于目前人格研究方法论的某些缺陷已阻碍对青年现代化的深层认识,笔者认为应该对方法论进行反思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审美学现代建构论》将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进行研究,厘清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构建了审美学的学科体系框架;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对审美经验进行综合研究,创新了审美经验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完整、独特的审美经验理论体系;探讨了如何借鉴中西审美学思想资源,推进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创造性转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青年学(Juventology)是近十年来在国外出现和流行的一个名词,虽然至今仍然存在着某些争议,但反映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青年问题研究在当代世界各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求建立一个相应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呼声日趋迫切。首先提出并运用青年学这一概念的是波兰社会学家弗拉迪斯拉夫·阿达姆斯基。1971年,他在波兰《社会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青年社会学问题》一文,从当时在保加利亚的瓦尔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社会学大会的状况出发,认为世界各国对全面地研究青年的兴趣和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作为一个阅读杂志刊出全部354期的忠实读者,我来说一说埋藏在心底的悄悄话。我是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政治教师、高中部的班主任。1983年,我参加上海市中学高中部政治学科中心组为期一周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青年研究》杂志1983-2012年间发表的3290篇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青年研究》3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传统研究方法虽逐年下降,但依然在青年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量化研究上升明显,但具体方法运用存在着单一性的局限;质性研究方法发展不够,但在青年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多元混合研究方法依然少见,值得大力倡导。应提升青年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尊重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的合理性,注重学理研究和行动取向研究并重,加强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相似文献   

13.
<正>国内青年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十年前,在《青年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学界曾发表过有关这一领域过去30年的历史回顾、研究现状反思以及未来青年研究展望的系列文章,也举办过反思青年研究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尽管学者之间很难说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了多大共识,但至少当时还有一个相对松散的学术共同体或者研究圈,而圈内学者也基本认同青年研究经历起伏之后面临的危机:即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繁盛和学科化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青年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青年研究》第五期刊登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刘奇葆同志《论当代农民青年的基本特征》一文。文章开头明确指出:“研究当代青年,不可不研究当代农民青年。不了解当代农民青年,谈不上对当代青年的了解”。我感到这个观点提得好,它合乎我国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从事农村青年工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价值青年价值观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发生在60年代。70年代日本兴起了研究青年价值观的热潮。我国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直到1983年才终于受到了理论界比较广泛的重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从青年价值观研究伊始,在从事青年研究的学者队伍中就存在一些  相似文献   

16.
《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三期所刊载的黄万纶先生写的《论马克思俄国公社的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一文(以下简称黄文),对探讨落后国家或民族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依据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尝试,读后获益非浅。但是,对于文中所提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似有进行商榷的必要。现不揣浅陋地将自己的粗浅之见谈出来,以就教于黄先生及学术界诸前辈。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与青年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中国青年社会学研究会在上海召开了“青年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十位学者针对青年研究十余年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青年研究的方法论和青年研究的学科发展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本刊自今年第1期起,摘要发表与会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19.
青年研究纳入科学研究轨道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为了总结和推动青少年研究的深入开展,全国青年研究学者协会和《青年研究》编辑部定于今年上半年联合举行青年研究笔谈会,就以下选题进行交流: 一、青年研究领域中建立青年学的必要性和理论条件;青年学学科的范畴、体系和方法。二、青年研究近十年发展中的成就与进展,问题与困惑。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是否已经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缘起“犯罪原因理论”(下称“罪因论”)是犯罪学说的基础理论之一,可以说,任何犯罪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视“罪因论”为自己学说的内核。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中,论著蜂起,争鸣活跃,成果喜人。特别是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尽管与某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但却出现了一股前景诱人的兆头,这就是对罪因的分析,一些论家注意到了“方法论”的不断改进,如储槐植的“多层次的犯罪原因论”(见《青少年犯罪问题》1983年3月)夏吉先的“犯罪综合结构论”(见《新华文摘》1984年1月)等。既逐步摆脱了单因素研究、静态分析、线性因果决定论的传统窠臼,也从“抽不断,理还乱”“的多因交织论”的所谓“综合分析”(实则是“甲、乙、丙、丁”枚举式罗列,而且一度越分越细,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