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润 《当代党员》2021,(6):62-64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众多文物中,有三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银元,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极不平凡的红色故事。进步青年初识党故事的主人公叫肖林,1914年出生于江津县两岔场(现江津区李市镇)。他父亲虽是农民,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肖林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就被父亲送到当地一所小学堂读书。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聚奎小学,后来又进入重庆求精中学学习。在学校,肖林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但也因此被校方劝退,只得返回江津。  相似文献   

2.
正1913年5月,王恩茂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禾川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7岁时,他被送到新式学堂读书,后来在舅舅的资助下,考取了禾川中学。读书期间,他阅读了一些革命书籍,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28年,王恩茂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10月,王恩茂随王震一同率军进疆,先驻喀什,主持南疆政治军事工作。在随即开展的建党建政、恢复生产、减租反霸、改造起义部队等各项工作中,脚踏实地,为南疆人民做了大量好事。1952年7月,王恩茂就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从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早年家贫,很早便离开了校园。他一直觉得没上够学,没读够书。务农期间,父亲坚持读书、写作,还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作品。大庆油田会战期间,一个建筑公司招工的机会让不到20岁的父亲离开农村,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参加工作后,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函授大专课程。文化水平的提升,让他的写作更加得心应手。后来,父亲被调入公司机关党  相似文献   

4.
吴必文 《湘潮》2008,(6):19-20
尹保仁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在王震的领导下。他把王震视为一生中最佩服和最亲的人。  相似文献   

5.
正问:冯白驹将军家喻户晓,他是怎样开始革命的?答:我父亲是1926年参加革命的。爷爷是个石匠,靠打石头供父亲上了学。后来爷爷的石场被富人霸占,就失业了,没钱再供父亲上学。1925年,父亲就读上海大夏大学预科。读书期间,他参加了秘密共产主义小组,经常看《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和一些同学开秘密会,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思想比较进步。1926年,父亲停学回乡(海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1986年夏天,为了进一步推动干部年轻化,中央内部提出了老同志全部退下来的方案。父亲立即在中办送传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7月30日下午,中央指定的人事安排小组成员之一王震受中央委托,就十三大的人事安排来征求父亲的意见。王老说,邓小平提出来:十三大上,他也全退。  相似文献   

7.
尹保仁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在王震的领导下。他把王震视为一生中最佩服和最亲的人。1915年,尹保仁出生在湖南茶陵县腰背村一个佃农家庭,1929年在江西参加了萧克和王震领导下的红军,1931  相似文献   

8.
徐锡广 《当代贵州》2014,(20):20-20
正作为领导干部,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发展,就会本领恐慌,就无法正确高效地领而导之。年少家贫,难得有好书读。好在父母都重视读书。父亲是50年代的初中生,修过铁路,后来做过村支书,在农村算是有见识有文化的人了。母亲亦崇尚读书,常常说"世上只有读书高。"我读书始于五岁。一天晚上父亲教二哥背诵王维的《画》:"远看  相似文献   

9.
王炯 《党史博览》2008,(7):39-43
父亲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后,父亲成为吉鸿昌的副官 1914年,我的父亲王再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城。1925年,他在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时,结识了共产党员毕维周等人,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1,(28):65-65
陶铸同志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六岁时在家乡私塾唐镜珊先生手下读书,1918年到梅溪李清尘家里读书,同年7月,因父亲受冤被杀,家境极苦,无法上学。1919年春在申暄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下,带他到清水塘申民小学读书,学费、伙食全由申老师负担,但只读了半年就辍学回家。陶铸一生总共只读了五年私塾和半年小学。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83岁。1938年我在翁源中学读书,参加了抗日先锋队,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我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建国前12个年头,我一直在粤北工作。1944年以前,我先后在翁源、英德、清远、花县、三水、四会等地从事地下党的工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下半年,在清远组织抗日同盟军,打击日寇,保卫家乡。1945年6月,党中央派王震部队南下,准备在粤赣湘边区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我率清远抗日同盟军和东江纵队西北支队一起奉命北上南雄、始兴,迎接王震部队。日寇投降后,王震部队奉命北返,会师未果。我部…  相似文献   

12.
正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王震,幼年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自谦为"粗人",但他深谙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一直喜欢读书,终生敬重、推崇知识分子,喜欢同知识分子交朋友,给予他们真诚的礼遇和帮助,形成了一个交情深厚的知识分子"朋友圈"。本文介绍的是王震与他的几位知识分子朋友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父母亲去世已经十多年了,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坐在书桌前勤奋地用我们已经废弃的作业本练习毛笔字。父亲的毛笔字在我们十里八乡还是很出名的。父亲出生在1922年,据父亲自己讲,他16岁就外出打工开始养家糊口,没有上过学,后来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羡慕有文化的人,所  相似文献   

14.
翁黎光是翁泽生的长子,1927年9月出生于白色恐怖环境下的上海。后来,翁黎光与母亲谢志坚一起回到台北,探望被关押在台北监狱里翁泽生。他们会面之后,按照翁泽生的嘱托,小黎光被送回老家同安,学习祖国文化。之后,小黎光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尝尽生活的困苦和抗战烽火的颠沛流离。1946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受父亲革命斗争精神的影响,他在厦大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义无返顾地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王震,人称"胡子上将",幼时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自谦"粗人"。但他深谙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一直喜欢读书,终生敬重、推崇知识分子,善于同知识分子交朋友,并给予真诚的礼遇和帮助,形成了一个交情笃深的知识分子"朋友圈"。本文介绍的就是王震与他的几位知识分子朋友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余皿 《新湘评论》2012,(14):52-52
读书时父亲是我的偶像,我认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年后父亲依然是我的偶像,在我眼里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相似文献   

17.
余皿 《学习导报》2012,(14):52-52
读书时父亲是我的偶像,我认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年后父亲依然是我的偶像,在我眼里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相似文献   

18.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中国著名的社会革命活动家,后来又成为著名的音乐学家。五四时期,他和毛泽东在共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有过一段使毛泽东终身难忘的交往。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陈毅两次回川时都托他查询王光祈及其家人的下落。可见毛泽东对王光祈的熟悉和深情厚谊。那么,王光祈是何人?他有什么惊人的壮举使毛泽东几十年都铭记在心呢!他和毛泽东的友谊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相识王光祈,字润、笔名若愚。1892年生于四川省温江县,父亲早亡,家道贫寒,读书到中学时,面对国家的危亡,就立志以复兴国家民族为己任。1911…  相似文献   

19.
志在高远田波扬,字佐储,1904年3月24日出生在今湖南浏阳市北盛区乌龙乡良陂村。在5个兄弟姊妹当中,他排行第三。父亲田茂昭是个不得志的乡间知识分子,科举不第,家道衰败,对腐败的社会现实疾恶如仇。在他的影响下,田波扬从小就发愤学习,立下了为国出力、为民除害的崇高志向。田波扬聪颖好学,大人读书写字时,他喜欢站在一旁观看;母亲讲故事时,他坐在小凳上用心倾听。父亲教他写字,他手写痛了,紧闭着小嘴唇不吭一声,不肯停笔。父亲见他如此好学,心下好生欢喜,在他5岁时,就送他进了琼瑞小学。田波扬入学期间,正值辛亥革命之…  相似文献   

20.
从农家孩子到县委组织委员1911年,赵向荣出生于武乡县墁坡村一个世代农耕家庭。勤劳忠厚的父亲弟兄三人从没上过学,受尽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赵向荣出生后,父亲跑到邻村找教书先生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瑞璧",就是吉祥珍贵的意思。吃够了没文化苦头的父亲发誓自己再吃苦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瑞璧八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邻村张庄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