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家伦理与康德伦理的产生虽间隔两千余年,但却有着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至善",这就为二者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和切入点.本文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下分析二者对话的可能性,提出是道德信念让我们如此去信仰,而不是有关上帝赏罚分明的知识驱使我们去按道德律的要求行事,以此倡导人们来关注信仰的确立,培养一种敬畏意识,进而达到"君子慎其独" 的道德自律状态,并对这种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伴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反文明的行为不断出现,突出地表现为道德的沦丧、信仰的缺乏。人们不再持有超越的信仰,终极实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终极关怀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规范成了现代游戏场所的游戏规则。为了克服现代文明的种种危机,强化现代人的道德约束力,我们必须寻求一种使各民族各国家达成共识、为人类提供精神支持的普遍伦理,一种既具有形而上精神又可被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全球伦理”。这一任务只有哲学才能担当,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其逻辑论证并给予其正当性。现时代的社会需要哲学的文化方式来保障其文化的合理存在,保障不同文化的和谐存在。  相似文献   

3.
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伦理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全球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全球化问题的解决 ,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国际新秩序 ,而全球伦理在国际新秩序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需要全球伦理 ,从政治与伦理关系的历史看 ,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考察 ,伦理道德能够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构成因素 ,“全球伦理”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各个国家在全球变暖责任的承担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这是国家伦理的缺失。国家伦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对其全体国民及其他国家、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具有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我们需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建构国家伦理,为国家间实现责任共担奠定共同道德根基。并以此为前提,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如绿色气候资金机制的建立及实施,国际环境法律治理委员会的成立,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清洁能源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6.
全球伦理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行为体,通过永恒的交往互动相互理解并构建全球伦理。由于全球伦理构建离不开普遍的参与和交往行为,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全球伦理构建就具有指导意义,唯有平等开放的国际交往行动,才能使普适性的全球伦理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问题、道德危机、不同文明与价值观念冲突日益严重,全球伦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全球伦理究竟该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应如何界定全球伦理问题探讨的范围?如何引领人类走向全球理想道德境界?本文试就此做些粗浅探讨。与传统伦理相比,全球伦理不是指向个人的,其理论诉求指向作为最高主体形态存在的人类,具有普遍性与超越性的特征。其次,这些问题是事关国际和平与发展、人类生存和演进的全面性、综合性问题,这使全球伦理的内容首先具有一种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其三,因为全球…  相似文献   

8.
旧的全球治理,即国际治理,在回应日益增多增大的全球问题、全球挑战上有着许多失败的记录。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是很清楚的。但是,新的全球治理到底“新”在何处?新的全球治理应该是关于全球问题和全球挑战的新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新的全球治理,国际社会如何找到全球治理的“新型”,即走向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方式、手段和模式上的创新。当前,下述三个同时展开的进程可能导致全球治理的转型:第一,改革现存的国际制度,增加新兴大国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发展诸如二十国集团这样的相对理想却初生的全球框架。第三,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一系列针对日益增加的全球问题的新的国际制度。中国等新兴大国构成全球治理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一些具体的全球治理领域,诸如冲突后管理、金融治理、地区治理,这些国家可以通过提供务实而有效的全球问题解决方案来增强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伦理的生成之所以可能主要与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相关。科学活动的社会化不仅使科学共同体内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 ,而且还形成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科学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及其负效应 ,使科学的伦理问题正越来越凸现出来 ,进而使科学的价值评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历史的宏观视野中,农业社会的治理依据权力意志开展活动,工业社会的治理依据法的精神开展活动,而在后工业化过程中则显现出依据伦理精神开展活动的需求。公共管理是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形式,它建立于伦理精神的基础之上,必然要依据伦理精神去开展社会治理活动。社会治理的效率观、法治观和权力观都属于科学观的范畴,而伦理观则是这些科学观的调节和整合因素,为科学观提供目标导向和价值定位。公共管理把社会公正的获得作为自身的基本目标,公共管理的价值就体现为提供社会公正,而公共管理伦理正是公共管理提供社会公正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经济伦理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个似乎已经解决而实际上并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伦理指向经济”和“经济指向伦理”的内在机制的发现和承认 ,但在实际研究中得到发现和承认的主要是“伦理指向经济”的内在机制 ,“经济指向伦理”的内在机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现和承认。探索“经济指向伦理”的逻辑根据、现实根据以及这两个根据统一的条件 ,发现“经济指向伦理”的内在机制 ,使其获得应有的承认 ,将使经济伦理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合理制度的共同支撑。作为规范化、定型化的行为方式和交往关系结构,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伦理价值。本文主要从制度与道德建设的关系角度,从现代社会的规范整合,个体行为选择的约束、激励和引导,国家权力的监督等三个方面探讨制度的伦理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保障体系蕴含的伦理价值的关注,需要我们从社会保障的伦理内生性出发,分析社会保障的伦理意蕴;从社会保障的具体实践出发,认识社会保障中的伦理原则。认识我国社会保障的伦理价值,目的在于为我国社会保障建构正确的精神世界,并谋求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以人为本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因伦理研究立足于现实的技术现象及其伦理难题,通过技术观的变革,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通过伦理观的变革,实现价值选择与制度安排的统一;通过生命观的变革,坚持人的尊严。体现了基因伦理研究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定的经济体制制度的践行,都蕴涵着深刻的对应的复杂社会因素,这其中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而其特有的所处的文化土壤也是如影相随。市场经济是一定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诸因素的互动过程,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马克思.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论述,被视为西方精神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经典。但是不是说,在当下选择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新教伦理同样适用于中国?它究竟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当下中国,我们不禁要问,新教伦理:社会主义可能吗?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自由是教育的基本伦理价值,向善是教育的核心伦理价值,幸福是教育的重要伦理价值。探求教育的伦理价值,目的在于为教育学和伦理学联姻,为两学科的交叉发展、为教育学在价值问题上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以促进教育学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伦理治理有三义,一曰以伦理治理和伦理即治理属于传统治理范畴,对伦理进行治理是现代条件下伦理进入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伦理治理的关键是立足于问题治理或难题治理。核心内容是对伦理与法律、伦理与伦理、伦理与道德、道德与道德、道德与法律这五种相互冲突的伦理问题或难题进行治理。如此,才不会错失伦理治理面向难题、求解问题的现代性本义。  相似文献   

18.
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对话努力探索和维护的目标,也是建立和践行全球伦理的必要前提.当前,倡导文化多元的"和谐世界"思想为不同文化的和谐并存和平等对话提供了重要启示,极大地促动了"和谐"观念成为全球伦理的基础观念.  相似文献   

19.
生命技术伦理的研究,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解决科技发展与生命尊严之间的冲突关系,来向人们昭示:人类生命具有崇高价值。生命技术伦理背后隐含着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切关注,试图寻找尊重生命的合理性根据。由于传统生命技术伦理是建立在个人自由性和个人自由的自由个人主义的伦理框架的基础上,而如今生命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已超越了这一框架,因此,要在全球生命系统内建构一个新的生命技术伦理的范式———全球伦理,从而让人真正地回到他自己,让他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价值、壮丽和使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