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论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深刻认识我国转型期社会的特点,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滋生的号召落实到实证研究上来.在现实主要问题研究上,充分发挥犯罪学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亦逐步完善学科自身的构建,使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安全研究在英国拥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英国的安全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大英帝国的转型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分支,英国的安全研究设置了以战略研究、裁军研究为主的研究议程,对国家安全这一议题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在一个世纪的知识积累中,英国的安全研究在学科体系和学术研究方面逐步形成了突出历史、文化与规范研究的特色。具体而言,英国的国家安全研究重视非物质因素(尤其是战略文化和伦理)的作用以及历史案例和实践经验的独特性。与美国的安全研究相比,英国的安全研究在方法上强调反思性而非科学性,追求历史经验的特殊性而非经验现象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研究近年来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青睐,本文基于对海外三大权威期刊的文献整理和分析发现:这一领域在海内外学术共同体的对话互动中逐步彰显出国际化和本土化特色;不同的学者群体以开阔的视野对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实现了研究领域与视野的动态开放;研究路径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更注重田野调查与理论的结合。海外中国乡村研究在理论对话、观念更替、主题扩展及方法创新等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台湾舆论或涉台舆论为研究对象,或者用舆论方法研究台湾的研究,统称台湾舆论研究,它与台湾民意研究、台湾新闻研究、台湾传媒研究及台湾政治研究,彼此重叠,却并不从属。其学术谱系中的定位有两个区间,一是处在台湾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与台湾政治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调性更趋类似,地位举足轻重;二是处在中国舆论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台湾舆论研究有着相对完整的发展周期,其舆论场相对独立,舆论主体多层多样,舆论形式异常发达,舆论议题更呈"米"字型结构错位层叠,是中国舆论研究不可多得的区域研究特例。台湾舆论研究的存在及其价值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其在台湾研究与中国舆论研究双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急需扭转。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近几年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进行了考察,从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证研究、人文研究、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趋势及研究的不足四个角度进行酵。目的是了解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趋势,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从战略和大战略的概念入手 ,对大战略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基本研究方法做出简要说明 ,总结中国大战略研究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 ,简要概述笔者的基本思路 ,为中国大战略研究奠定分析基础。作者提出建立在国家实力、国际制度与战略观念等三个基本变量基础之上的大战略研究框架 ,即以国家战略资源的评估为开端 ,着重进行战略能力的评估、战略观念的优化、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内容的谋划、战略手段的实施 ,并以此为主线构建一个完整的大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7.
巴里·布赞和琳娜.汉森合著的《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一书中文版于2011年10月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这本被作者称为第一部国际安全研究学科史的专著,勾画了国际安全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对  相似文献   

8.
缺乏系统的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犯罪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外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差别,并从经济全球化对犯罪的影响入手,构想了研究路径、研究模式和研究手段的三层次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1.《民主化与研究方法》(Democratiz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by Michael Coppe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376p.)本书是对民主化研究和比较政治研究方法的系统考察和批判。民主化文献揭示了各种研究路径的优点和缺点,而对比较政治研究方法的批判则使广泛而又令人困惑的民主化研究得以成立。本书认为,比较政治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即个案研究和比较历史、形式建模与大样本统计分析,分别较好地完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信任研究若干热点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前提,但长期以来对信任的专门研究却十分匮乏,正如卢曼所说的,信任从来都不是主流社会学理论关注的话题。二战后,信任研究在西方日益兴起,随即出现了许多信任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信任问题的种种争论表明,信任研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我们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与智慧。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强大对手的美国作为新帝国而凌驾于世界之上,“9·11”恐怖袭击事件又改变了美国的全球战略。人们发现,恐怖主义其实并不是危及世界的惟一因素,美国在“反恐”的旗帜下肆意奉行单边主义,使世界依然很不太平。日本学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一系列现象,加强了对后资本主义的研究,并重新掀起了一股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但人们不是想从马克思那里找到治疗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选择,当成探讨资本主义之后将出现的新世界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异同困挠了许多学者。时至今日,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与刑法学研究的犯罪究竟是相同还是不同,依然是一些学者争论的话题。我也曾从刑罪同源的角度涉及过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国之一,美国问题研究对中国各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经过长期筹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美国研究系列著作,有《美国蓝皮书》、《美国研究丛书》、《美国研究译丛》和《当代美国丛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具体区分了不同的研究阶段所具有的研究特点及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肖汉强 《法制博览》2012,(6):165+270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犯罪严重危及农业生产安全,损害农民利益。本文在阐释此类犯罪法律认定,总结、提炼犯罪特点的基础上,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重点和侦查取证要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定量研究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学界(尤其是美国政治学界)的主要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定量霸权"的局面。同时,定量方法日益繁杂、深奥,出现为定量而定量的状况,并且定量学者的学术著作日益"小众化"和"圈子化",定量研究的弊端日渐显现。为摆脱"定量霸权",西方政治学界开始反思并批判政治学领域里定量思维的统治地位。一些西方政治学者认为,政治定量分析存在种种不足,政治学研究必须摆脱"物理学嫉妒"。另外,也要认识到政治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两种独特的文化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者分别具有各自独特的研究程序和研究逻辑,本质上两者并不存在彼此对立的关系。为超越"定性—定量鸿沟",政治学者必须摆脱对特定方法论的盲目崇拜,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去选择研究方法,而不是从研究方法去选择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前者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处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而后者作为政治学的分支,一般认为属于社会科学。①它们既有共同知识兴趣带来的关联,又有学科分化造成的区隔。我们时常看到历史学家批评国际关系学者空言浮泛,而后者也不时嘲讽历史学的“琐碎馒订”。②持续的辩论交流间虽难免偏见误解,但的确使两者在学科属性、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路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得到了清楚的揭示。③可以说,重要的已不在划界,而是在明了各自局限的基础上,借鉴对方的知识与方法,使之适用于本学科的研究。④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涌现出一系列新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程,而且将对其研究视角、范式和路径的演进等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之间的论争引发了学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刻反思。在这场论争中,理论的多样性重新得到珍视,"中国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更重要的是,一种可通约的、更具包容性的分析范式——分析折中主义日益兴盛。与此相对应,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不断拓展,金融危机的政治根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全球不平衡问题、全球金融治理与监管、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全球秩序转型等问题备受关注,这使得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际政治经济学也随之成为一门更加兼容并蓄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比较共产主义研究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发展出来的研究分支,主要以社会科学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精英政治、大众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等。本文追溯了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的源起和发展脉络,按分析框架和主要范式将其分为四个时段;从学术资源分布、学术期刊概况和主要议题三方面分析了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的学科特征及研究议题;总结了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的基本特征,即把握好为现实政策服务的紧迫性与严谨的科学性、个案研究与类型研究、研究成果的时效性与经典性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的概述。作者将中国的非洲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即感受非洲(1900—1949)、支持非洲(1950—1965)、了解非洲(1966—1977)、研究非洲(1978年至今),对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文化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影响中国非洲研究的历史环境和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颇有成就。非洲研究正逐步由政治取向转为学术取向,研究领域由窄到宽,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与实际部门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的非洲研究也存在缺陷,如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研究范围过于宽泛,少有国别或个案研究,与国外交流不多,研究成果很少以外文出版。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往的需要将大大推动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