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命的学问,非常重视对人性的探讨。孟子"性善"和朱熹的"性本善"思想,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和朱熹对于人性的诠释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孟子的"性善"是即心言性,强调性由心显,以心善言性善,走的是一条逆觉体悟的道路;朱熹的"性本善"是即性言心,强调天理下贯为人性,以性善言心善,走的是一条顺思论证的道路。"性善"与"性本善"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从"性善"发展到"性本善",实质是人性论的一种理论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3.
孟子“性善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  王永杰 《前沿》2012,(11):145-146
孟子是儒家"性善论"的明确提出者,他的"性善论"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将心、性合言,是孟子"性善论"最突出的特点。"从"心"说"性"的真正意义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自觉性。传承至今,"性善论"的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为当代教育提出了重要借鉴。本文从教育要以德育优先、重视"主体性"的开发与培养和实行教育公平原则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要生存,二要发展,是古往今来许多哲士伟人反复考虑的重大课题,儒学创始人之一的孟子,作为一个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大思想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观。他的那些积极见解和不凡思路,不仅在当时发聋振聩,让人眼睛一亮,就是今天读来,也不无启迪,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吴磊 《求索》2014,(4):80-85
孟子的善治思想是指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有关社会政治活动所应遵循的价值精神思想。他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广内在善端的方式来论证人性善,为善治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以追求“仁政”为最高行政目标的善治理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善治的基本规范;他追求以“养浩然之气”为基础的道德自律,主张清心寡欲、改过自新、道德磨砺等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会新  ;武东生 《求索》2007,(8):148-150
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孟子“仁政”学说是其治国的理论基础 ,也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部分。孟子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 ,也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的“仁政”理论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读罢不觉感慨万  相似文献   

9.
10.
高青龙  高辉 《求索》2012,(3):128-129,58
孔子、孟子的"权"说思想被后世思想家视为"经权说"的理论渊源。近世思想家多以为"经"与"权"是一对对应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方法论范畴。本文认为,孔、孟"权"说之要义在于主体性与规范性之统一,表现为道德境界(孔子)与处世智慧(孟子),而非所谓灵活性所能简单涵概对应之。  相似文献   

11.
《公民导刊》2011,(8):52-52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点评: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点评: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09,(7):54-5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  相似文献   

13.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14.
刘莉 《传承》2008,(4):94-95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  相似文献   

15.
李华 《长江论坛》2010,(5):77-82
孟子一向被视为邹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后世也多以“邹鲁”指代由孔子开创、孟子承传的早期儒家文化。然而,人们却普遍忽视了孟子的文化承传者身份:孟子的思想言行正是邹鲁文化长期浸染的产物。而孟母教子的记载,恰恰为观照邹鲁文化对孟子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绝佳角度。而了解孟子思想言行的地域文化渊源,对探索早期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孟母三迁”的典故之所以流传至今,很大因素并非是孟母教育有方,而是孟子最终成为一代圣人,正应验了那句“母凭子责”。从古至今,擅于教育孩子、舍得投入精力的母亲数不胜数,但亚圣孟子却只有一位,可见,并非是其他母亲能力不够。同样道理,如果刘洋没有成为我国第一位上天的女航天员,她的母亲牛喜云还会被列为“当代孟母”候选人吗?  相似文献   

17.
孟子认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意思是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把天下给他;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给人。那么天子之位、诸侯之位、大夫之位应该由谁给呢?孟子认为,应当由“天”说了算,天喜欢谁就给谁,天意不可违。天虽然不说话,但天会“以行与事示之”,会告诉你应当用谁。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论语》、《孟子》中相关思想的诠释,能够理解儒家的"行道"精神。通过孔子的身体力行,"行道"精神开始注入儒家的传统之中,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集中体现了这种"行道"的精神,孟子则直接继承了这一精神,并予以完善和发展。由于孔、孟二人的努力,"行道"精神最终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面,从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得以继承与发扬,而"行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郭齐勇 《人民论坛》2013,(28):22-25
孝排名:第3位得票数:7385得票率:67.6%精华阐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意。"孝"既是人们的行为标准,也是行为导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无需技术主义,在亲情缝合和道德重塑等方面具有深层的社会价值,是  相似文献   

20.
《公民导刊》2009,(6):52-52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