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的改革已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比较广泛和深入展开的阶段。这是近两年来坚持实行改革的方针和不断克服种种阻力而取得的重大进展。 苏联真正下决心实行改革的时间并不长。米·谢·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在当年4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才比较紧迫地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经济体制的主张。1986年春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加速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2.
莫斯科专电 历时九天的苏共二十七大于三月六日闭幕。这是自戈尔巴乔夫去年三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苏共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听取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报告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通过了党纲修正本和修  相似文献   

3.
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正确地发挥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职能,可以开创新的局面,在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职能成果完全取决于集体工作质量,取决于领导者的能动和主动性。” 研究价值关系,包括利润以及与价值关系相适应的一系列范畴是十分必要的。列宁  相似文献   

4.
党所制订的加速发展战略明确而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现实生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了我们的前进道路和发展速度。正如苏共二十七大所指出:只有在加快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从质上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形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巨大优越性,巩固苏联社会的国际威望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联最高苏维埃十一届五次会议六月十九日通过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年)。会议认为,这项计划是实现今年三月苏共二十七大确定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性阶段”。 转向集约化发展 戈尔巴乔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前夕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新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加速科  相似文献   

6.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和苏共党纲新修订本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一词,反映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性质的提法与苏共前几任领导有所不同。赫鲁晓夫在196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曾提出“全国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宣布从1961年起,用二十年时间,即到1960年,要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代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勃列日涅夫于1967年11月,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论点,取代赫鲁晓夫的“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安德罗波夫任总书记后,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重要修正。他认为苏联社会尚未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目前只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安德罗波夫还强调,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如果从1950年南斯拉夫改革开始算起已38年了,如果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算起,到今天也有32年了。社会主义国家30多年的改革到今天还拿不出一个比较好的成功的样板。为什么社会主义改革遇到重重波折和困难?这确实是一个许多人关心而且在理论上亟需回答的问题。如果不能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就要问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景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社会主义改革不成功的原因主要不在经济体制方面。象什么所有制改革、通货膨胀、市场机制等尽管也是难题,但更大的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协调。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国防经济体制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9.
关于苏共灭亡、苏联解体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共的变质腐败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认为是改革的转向造成了苏共的灭亡和苏联解体更是无稽之谈.苏共的失败教训我们应认真汲取,对苏联的改革、当今中国的改革应如何评价,都是非常值得研究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苏共和中共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大执政党。苏共建党传统模式中的问题和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在当今中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前提;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防止出现既得利益集团,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关键;从根本上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四、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大改革正在进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向纵深发展,推动了东西方各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大改革。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改革。这一认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在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预计这场改革将延续到本世纪末。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大体是:把多层次的金字塔型的纵向结构改变为森林型  相似文献   

12.
勃列日涅夫在掌管苏共的十八年间,推行的是一套维护集权制的党建思想和求稳抑变的党建实践.由此使苏共的思想理论日趋僵化,高度集权的体制固化,致使苏共党建模式的积弊暴露无遗,延误了改革的时机,为苏共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苏联《经济问题》杂志今年2月发表了经济学博士、苏联科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C·扎拉索夫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一文。他根据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抛开关于基本矛盾的传统概念,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见解。他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认为已经克服了这一旧观念,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未弄清楚,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和基本矛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行人事制度转轨变型的基本思路王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为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目标,也为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人事制度改革必须适应建立和发展这一新经济体制的需要,逐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2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和总结苏联政治改革与民主化的教训,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以为戒:一是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手段,改革不能变成信仰放弃、方向背弃、主义抛弃;二是苏共是苏维埃政权和政治体系的根本和核心,失去了苏共也就没有了苏联。三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总之,政治改革必须有利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必须有利于提升政治民主、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要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探索一条科学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莫斯科专电 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拟参加新联盟条约的9个共和国的领导人4月下旬同苏联总统签署了“9+1”声明,决定立即采取措施稳定国内形势之后,尽管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困难局面依然存在,但政局已稍趋稳定。可是,7月2日,苏联总统首席顾问雅科夫列夫和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等9人联名发表了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组织“民主改革运动”的呼吁书;翌日,谢瓦尔德纳泽宣布退出苏共。苏联政治生活又泛起波澜。 关于在苏共之外另搞广泛的“民主组织”的思想并非由今日始。近几年出过不少草创时宣称忠于改革与民主,尔后一改初衷的政治团体。一年前,苏共28大上,就有一批“民主纲领派”人士想在苏共内部搞  相似文献   

17.
公开性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时,突出强调了公开性原则。他讲道:“扩大公开性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原则性问题。这是个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又讲道:“我们应当使公开性成为不断起作用的制度。中央需要它,然而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上同样需要它,也许更需要它。人们需要并且应该不仅知道在全国范围内正在解决什么问题,而且知道地方党和苏维埃机关、企业管理机关和工会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劳动管理体制是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劳动管理体制也应进行改革.我们认为,改革劳动管理体制的总原则应该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发挥计划和市场的双向优势,通过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体制和机构,突出管理好主体经济成分中的劳动诸要素,刺激非主体经济成分中的劳动要素的完善提高,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的意见和设想是:  相似文献   

19.
檀雪菲 《理论探讨》2003,(5):115-116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由于政治改革方针政策的失误,导致多党制成为事实,戈尔巴乔夫和苏共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没能保护和坚持苏共的执政地位。苏联剧变与苏联多党制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苏共民主化改革失败的体制性原因:传统党建模式和执政模式的积弊过深、积重难返(一)党内权力过分集中和党内民主的缺失苏共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但在苏共传统的党建模式中,形成了缺乏党内民主的党内集权模式,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完整地贯彻。高度集权的体制虽然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缺乏基本的民主基础,成为苏共传统党建模式各种弊端的根源。(二)党政不分和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在苏共传统党建模式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极为严重,党被放到了权力体系中的不恰当位置,处在权力的直接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