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世界上各个民族几乎都经历过图腾时代,直到近现代在许多民族中还可以看到图腾崇拜的遗迹。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当然亦不例外,古籍中的“槃瓠”就是一例。 但是,长期以来对“槃瓠” 的解释都沿袭《后汉书·南蛮传》之说,谓其是“其毛五彩”的狗,这当然是有争议的。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所谓“槃瓠”指的是部分  相似文献   

2.
说虎三题     
<正> 观念中的虎原始人往往把某一物类奉为祖先,作为图腾,加以崇拜。从古籍记载来看,虎是经常被古人奉为图腾的物类之一。《列子·黄帝篇》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豺、虎为前驱,以鹰、鸢为旗帜。”描述了黄帝联合以上述各飞禽走兽为图腾的部族进行部族争战的情形。以虎为图腾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表现。如彝族尚黑崇虎,以黑虎为图腾。彝族人死后火葬前,尸体要裹上虎皮,象征其  相似文献   

3.
走近犹太人     
西方媒体最近评出千年风云人物,其中犹太人卡尔·马克思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美国《时代》周刊则把爱因斯坦评为20世纪的封面人物。犹太民族不仅以智慧著称于世,而且以坚强不屈,勇于创新,团结求实的精神赢得世人的赞扬。 一、犹太民族创立了著称于世的文化瑰宝──《圣经》,涌现出一大批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巨人。 古代犹太人创立了著称于世的希伯莱文明,诞生了犹太教和《圣经》。希伯莱文明不仅对古代印度、罗马和埃及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家也起过重要的启迪作用。尤其是《圣经》,堪称是世界上最经…  相似文献   

4.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现象,其本原是什么?在我国古代文学论著中最具权威性的论断是《乐记·乐本》篇所说:“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精书·音乐志》载沈约就梁武帝萧衍《思弘古乐诏》所作《赛答》称:“《乐记》取公孙尼子。”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又《隋书·经籍志》有“《公孙尼子》一卷”,注云:“尼似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当是今存《乐记)}最早的作者。虽然该书后来经历苟况、刘德及其手下儒生、司马迁、戴圣、诸少孙、王禹、刘向乃至马融等人的整理和改造,…  相似文献   

5.
破壶成亲、魂归壶天——彝族葫芦崇拜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李白 壶即葫芦;瓜亦属葫芦科,也就是葫芦。中华民族葫芦文化渊源于周初《诗·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反映的远古葫芦崇拜。这种葫芦崇拜,越古越浓。中国古代就曾有过“瓜祭”仪式。《论语·乡党篇》:“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礼记·玉藻》:“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孔颖达《疏证》说:”瓜祭上环者,食瓜亦祭先也”。可见,瓜祭实际上就是祭祖先。直到今天,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属哀牢山区摩哈苴彝村,还有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中国”一词只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据考古学家于省吾考证:“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古时“中国”二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而言,“中国”有京师、都城的意思,因为“国”字的古训从“邑”,即“城邑”。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就广义而言,“中国”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如《诗·小雅·六月序》曰“《小雅 》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因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两岸,因此,“中国”有与“中土”、“中州”、“中原”、“中华”相同的含义。清代…  相似文献   

7.
记者:“五·一”节前夕我们《中国民政》杂志编辑部组织策划了“劳动节抒怀──‘孺子牛’奖获得者访谈”活动,以期使广大读者了解“孺子牛”们如今都在干什么,从而使人们更自觉地学习和弘扬“孺子牛”精神,推动民政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李副部长,您曾直接参与指导了有关“孺子牛”评奖活动的全过程,本刊特请您就有关问题谈谈看法。李宝库:好的。“五·一”节是全中国、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也是辛勤工作在民政战线上的民政干部职工的节日。值此节日之际,我首先代表民政部党组向默默耕耘在工作岗位上的“孺子牛”及…  相似文献   

8.
李渔 《观察与思考》2006,(19):62-63
《世贸中心》是今年第二部关于“9·11”事件的电影,前一部电影是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93航班》。但《93航班》的公映却曾遭到了许多美国观众的抵制,因为它将当时的灾难鲜血淋漓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而由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世贸中心》却给观众带来了另外一种感觉,因为它以一种沉默的方式折射了美国人在“9·11”事件中所受到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10.
一、唯物论: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中国的现实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文明历史延传中不断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有的人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规范,有的人把勤俭作为为人处事的原则,有的人把它视为伦理道德去操守。中华始祖黄帝就力行“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大禹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尚书·大禹谟》赞扬他“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功德。《周易·否卦》记载“君子以俭德避难”阐明了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范灾难,在面临危难时,有助于克服危难的辨证关系。《周易·节卦》提出“天地节而四时成”“…  相似文献   

11.
“好人与贼 ,谁该怕谁 ?”这个在理论上、应然上明明白白的问题 ,在实践上、实然上却并不如此简单。某些好人碰上凶恶的坏人就心惊胆战 ,这种现象古今中外都有。早在战国时期 ,秦国的大臣尉缭就探讨过“众人怕贼”的社会现象 :“一贼仗剑击于市 ,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 ,万人皆不肖 (不行、不好 )也。何则 ?必死与必生 ,固不侔 (不相等 )也。”(见《汉书·艺文志·杂家·尉缭篇》)意思是说 ,众人之所以怕贼 ,并非一个贼人有万夫不挡的勇力 ,而是因为“一贼拼命 (必死 ) ,众人惜生 (必生 )” ,这种不等式使贼在气势上先压倒了众人…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东爨乌蛮诸部族源,与今川、滇、黔隣境彝族有关。本文根据汉、彝文献资料互证研讨,试提一些肤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爨氏系乌蛮土著爨为一姓氏。最早见于三国。其后发展为爨氏统治区域的总称。《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说:“爨习为建伶令。”《华阳国志·南中志》亦云:有“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以及“建宁爨习……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爨氏有以为系土著,而又有以为系同化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系统论述,意义重大。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传统理想社会的继承和改造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小康是小小安康的意思。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16.
赵卫 《时事报告》2003,(7):50-51
“西方”一词原本属于文化概念范畴。著名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指出,所谓“东方”实际上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从发现“东方”开始,作为其对立面的“西方”就已存在。 但后来,“西方”或“西方世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地缘政治问题。1945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论著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公正思想。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之中,都渗透着他对于社会公正的看法。 一 公正,又称“公道”、“公平”或“正义”。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公正看作社会进步的目标、理想,以及人的行为的准则、规范。在我国,《管子·形势解》写道:“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战国策·秦一》认为:“商君治秦,法令而行,公平无私”。都把“公正”与  相似文献   

18.
序今天我们看到的《世说新语》(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这部作品,它的原名、以及刘孝标作注前的情形,现在只能依据后世的资料加以推定。因此,宋代以后,许多人进行了考证并提出了种种假说。本文拟就近年发表的有关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作一探讨,希望能在现时阶段得出一个大致结论。一先从原名谈起。迄今较为有力的看法是:《世说新语》的原名即“世说”或“世说新书”。特别是认为,“世说新书”是原名的观点,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肯定,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余嘉锡的  相似文献   

19.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定义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定义始于19世纪普鲁士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在其名著《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①列宁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持完全一致的看法,他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就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②并且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也始终是这样的,他们把每次战争都看做是当时各有关国家(及其内部各阶级)的政治的继续。”③因而使这一论点成为战争本质的经典公式,所有探讨军事理论问题的论著几乎无一不提到它。  相似文献   

20.
四、彝族虎宇宙观对中国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影响 彝族的虎宇宙观,经由老子、庄子抽象概括为道家最高哲学范畴“道”的别名“一”即“太一”之后,又经彝族先民羌戎方士谬忌向汉武帝提出作为高于五帝的天神而受到祀奉。高于五帝的太一,前面说过,它是彝族“罗罗”或“罗”(虎)的别名,早在先秦、西汉时已出现于西北地区(《山海经·海外西经》、《汉书·地理志·张掖郡·番和》),它在远古羌戎虎伏羲氏族部落生息的邻近。夏、周、秦、汉时,羌戎及其遗裔散布于秦、郑、齐、鲁、楚等境域,其虎宇宙观随之传播,虎(腊、皋)以“腊祭”和“皋禖”之名受祀奉,老、庄得据以抽象,谬忌得藉以迷惑汉武帝。其始自远古伏羲而迄于现代,且将延至未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如虎伏羲文化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深远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