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明 《奋斗》2012,(1):62-62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联席会议。下午正开会时.突然下起暴雨.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荣猝不及防,不幸触电身亡。同一天.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3,(7):46-47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各县县长联席会议。当天下午,天气骤变,狂风暴雨中一个炸雷击中礼堂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不幸触电身亡。噩耗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就在同一天,一位农民饲养的驴也被雷电击死了。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准备把这件事是国民党的黑暗做法!就这些而论,人家骂得就有道理呀!”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6,(1):88-89
毛泽东在延安时,每年春节都要在枣园的小礼堂请村里人吃饭。礼堂门口放着一张方桌,毛泽东站在桌旁和每个人握手。每家的家长都穿着新衣服来给毛泽东拜年。吃饭时礼堂里摆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领导人作陪。毛泽东给大家敬酒,说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像们家里做客。自从毛泽东说了这句话以后,每天清晨妇女们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板凳收拾好,就怕毛主席忽然来了,窑洞里不干净。怠慢了他。  相似文献   

4.
据《党的文献》记载: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征粮会议,突然大风暴雨降临,一个炸雷把延川县县长李彩云击死。消息传开后,一个农民说:“打死个县长顶个啥,把毛泽东打死才好哩。”当时陕甘宁边区公安部门进行了追奋,毛泽东听到后说: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11,(15):1-1
许多研究毛泽东的人曾经纳闷:他怎样把一群穿草鞋的农民,打造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部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包含着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再高明的逻辑判断都无法作出科学解答。  相似文献   

6.
1952年冬的一天,一张来自洞庭湖畔的烈士画像送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案头,正在伏案批阅文件的毛泽东,不禁吃惊地自语道:这不是蔡协民吗?顿时,毛泽东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并在画像上深情地题上了两行飘逸遒劲的字:“蔡协民烈士遗像毛泽东题”。毛泽东的题辞,不仅浓缩了人民怀念烈士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最好地诠释了蔡协民烈士那短暂而又辉煌的壮丽人生!蔡协民1901年12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长沙湘江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李苏章 《湘潮》2012,(11):46-47
1950年11月的一天,湖南省人民政府突然收到一份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央急电:湖南省人民政府,着即查明茶陵罗克绍此人是否在?在则从速逮捕。这是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个亲自起草电令要求逮捕的人。罗克绍是谁?毛泽东为什么要急令逮捕他?这要从罗克绍的身世说起。  相似文献   

8.
《先锋队》1995,(10)
毛泽东散步不走回头路张耀祠的职责是保卫毛泽东、保卫中共中央,负责安排毛泽东的衣、食、住、行。多年来,他生活在毛泽东身边。我向他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尔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观看现在许多关于毛泽东的电影,你觉得演得像不像?他爽朗地大笑起来说;“又像,又不...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常常敢于和善于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和严于律己的作风。借农民咒骂之事反思自己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县长联席会议在杨家岭参议会小礼堂举行。其间,发生雷击礼堂事件,参会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击身亡。当天,固临县一位农民在赶集时,帮他拉货的毛驴也遭雷  相似文献   

10.
1956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编写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出版发行,其中介绍安阳南崔庄合作社面对困难不低头、坚决走合作化道路的报道受到特别的青睐,毛泽东不仅将题目改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并且加写了千余字的按语。在按语中,毛泽东称赞:“这一篇很好,可以说服很多人。这个地方的党组织,在合作化的问题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它坚决地支持贫苦农民的办社要求,在和富裕中农的竞赛中取得了胜利,由小社变大社,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要定期给奶牛做“指甲美容”?为什么要让猪养成“上厕所”的好习惯?为什么母兔生产前的一两天不能多吃?为什么鸡戴上眼镜后就不打架?为什么要往抱窝的火鸡群里放一只公火鸡……不要以为这些是“脑筋急转弯”,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是《农业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中农民最想了解的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容易被人忽略但又非常关键的细节。  相似文献   

12.
2007年4月14日傍晚,耿马县贺派乡莫陆村的广场上一片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那是县电影公司放映队到村里放映电影的日子。在莫陆村放的电影一长一短,长的故事片是《铁道游击队》,短的是科教片《农村防火常识》。银幕前的观众约300人.孩子和老人居多。笔者正纳闷:4000多人的莫陆村.怎么才有这些人看电影。放映员李金明笑着说:什么时候农民看电影不积极?再过一会儿,等于活的农民群众收拾妥当了,看电影的何止千人!  相似文献   

13.
李飞 《学习导报》2011,(21):36-37
毛泽东亲自提议为他开追悼会,“留却重任谁承受?”叹的就是他!据说,毛泽东一生只为3个人开过追悼会:一个张思德,一个陈毅,另一个就是他。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评价说:“这个人很好,很忠实,很能打仗,很能指挥,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4.
正1940年,陕北干旱,虫灾严重,有农民因征粮太多,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打雷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乡政府把这个农民抓了起来,毛泽东知道后,立即让放人,并派人调查征粮情况。这件事促成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故事里群众的骂声之中蕴藏"真心声",当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要善于从"骂声"中听民声。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身边开展,听到真心话、听取真意见,才能找到真病灶、解决真问题。群众表达意见时少不了骂声。这些骂声,让人"心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讲:“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然而,当前一些官兵对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谈问题色变,孰不知部队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之中推动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笔者认为,对待问题的态度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思想境界,体现着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6.
1927年10月12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了郊县(今炎陵县)十都。由于很久与外界消息不通,他急于要与上级党委取得联系。想到卫生队党代表何长工有一个堂兄在长沙教书,可以得到些帮助,并且何长工在长沙井过书,人熟情况也熟,毛泽东决定派他去长沙、衡阳向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汇报,同时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民团关卡也很多,出境很不容易。化装成工人农民么?何长工是湘北口音,容易露出破绽;化装成教书先生么?他军帽戴大了,头上帽沿印痕很深。最后,毛泽东要他装成逃兵,拖着一支抢,按向导指点的…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次副总理陈毅将要去成都,临行前向毛泽东告别。陈毅的浓重四川口音唤起了毛泽东对一位老友的思念,他向陈毅问道:“你们四川有个王光祈,你知道吗?”陈毅答:“不知道。”毛泽东说:“你到成都时可以问一问是否有人知道。”到了成都后,陈毅在宴会上遇见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向他打听王光祈的下落。李劼人说:“王光祈是我中学同学、少年中国学会会友。  相似文献   

18.
李丽 《理论学刊》2004,1(12):42-44
民主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 ,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思想的产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思想的产生 ,首先基于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刻了解。其次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认识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是在实际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建党之前和建党初期 ,无论在认识上还是…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不论是哪一级领导干部,若想当得合格,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没有很好的官德和素质是不可想象的。而检验官德和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就看他能不能在真话和逆耳之言面前大度能容,并善于自责,多作自我批评。 《毛泽东年谱》一书中有则故事说,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突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参加会议的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毙。同时,一位农民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个农民逢人便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追查这个农民,毛泽东加以阻止,并说要想想我们做了什么错事引起了群众反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