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心     
母亲的心关劲潮母亲从乡下来我家小住,只十多天就再也呆不下去了。妻子挽留,小儿缠磨,可怎么也动摇不了她要走的挚意。妻子问我:“每日香香甜甜地吃着,咱尽心尽力地侍奉着,怎么就留不住老人的心?”是啊,自打母亲一来,妻子每天为她温八宝粥、煮荷包蛋,让她吃点心...  相似文献   

2.
丹风(八)     
妻伏在船头淘了米,蹲在船后煮起饭来。火在炉里熊熊地烧着,太阳光斜照着她脸上很红,她有着乡村少妇的典型美。阿三望着远远的山,心头不再是那样沉重,他有着美丽的希望,像太阳那样地红。妻把锅上都端正好了,望着阿三最近才凹下去的面孔,感到一阵母亲似的爱:“你来歇歇罢,我来替你。”阿三说:“水大,还是让我来,肚子倒觉得有点饿了。”  相似文献   

3.
汉代更始年间,天下大乱,有一个人叫刘平,带着母亲逃难。一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一天,刘平把母亲藏在一个低洼地带,一个人出去找吃的。结果,一伙饿贼抓住了他,要把他煮着吃了。他连忙跪地恳请贼们放了他,并且立誓说,如果能放他回去,让饥饿的母亲填饱肚子,他一定会回来,决不食言。群贼怜悯他的一颗孝心,放了他。刘平找到吃的并伺候母亲吃饱之后,便把刚才发生的一切票告给母亲。然后,拜别母亲,真的走了。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5.
关于鸡     
鸡和鸡蛋对整个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我来说也不例外。每回我吃鸡蛋,就会想起童年和刚刚去世的母亲。母亲临走时,我因为工作脱不开身,没有见上最后一面。母亲除了解放初期当过一段时间的随军家属和晚年住在县城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的农村人少不了都要养几只鸡,我母亲也是如此。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她去世的前几个月,还和身边的子孙谈起战争年代,鸡蛋自己舍不得吃,要等游击队到家时煮给他们吃。有时候杀只鸡招待同志们,也要先把鸡油剥出来煎油给同志们擦枪用。6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曾亲笔批示…  相似文献   

6.
吴月的亲妈这样说:“谁能让吴月改好。我就能让太阳从西边出来!” 1982年8月5日。吴月在洛阳市老城义勇街一户小贩人家出生,学龄前的精灵出众着实让爸妈自豪了一阵子。6岁的吴月花80元钱请几个小男孩吃了顿饭,尔后指挥这几个男孩夜袭邻居家,砸门破窗泼屎倒尿,原由是邻居家经常和她爸妈明吵暗斗。引来官司,她爸妈在受罚后向大家骄傲宣告:俺要的就是这样的闺女!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其食物的选择和习惯是最有代表性的。在勐腊会边山寨生活,食物的差异给我们一个较难的适应过程。热忱的 伲人(哈尼族一支系)待客多用鲜橄榄做零食,大个大个的嫩橄榄让人沾辣椒面吃,甜辣结合别有一番口味。让外来人难以接受的是每顿吃的红米饭,煮米时水一干就捞起来,故意弄得硬硬的,要求一颗一颗互不粘联,吃在嘴里得使劲嚼,一顿饭吃下来牙齿都酸痛, 伲老少都吃这样的饭,认为硬饭吃着才过瘾,吃了这种饭人才生得出力气。 临近春节,我们将回昆明与家人团聚。寨里的一些人家正准备杀年猪,会计问城里人春节吃…  相似文献   

8.
母亲生有三个子女,除了我的经济条件尚可之外,两个姐姐都没有能力尽自己的义务。对此母亲对自己的晚境常常忧心忡忡。母亲没有劳保:“有力气就有饭吃。”可现在,气力正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她上一次山有时也气喘吁吁。见到我时就说,我是越来越不中用了。三年前,在一次母亲患病后我开始隔三岔五给她一些零用钱,有时是五十元,有时是一百元。母亲先是推脱,说我的生活也不容易,现在她还能耕种。在我  相似文献   

9.
王志文 《今日广西》2007,(19):76-76
我已经整整40岁了。很多人关心我的婚事。母亲更是盼着早点抱上孙子。但我至今仍然单身。不是我不想成家.而是太爱母亲,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和我生活的女人肯定要爱我的母亲。因为母亲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我不想让她有一丝一毫的不开心。  相似文献   

10.
在2011年的元旦这天,辽宁省某市的一个五星级酒店里,正在举行一场隆重的婚礼。突然,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中进现场,拉着新郎官就往外跑,嘴里还说着:“我妈要跳楼,赶紧去救她!”大家在男孩的带领下,来到了酒店20层的2006房间门口,一眼就看到房间的窗台上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看见新郎官,她声嘶力竭地喊了起来:“田志朋,你总算来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我跟你过了这么多年,还给你生了孩子,你现在却要抛下我们母子跟别人结婚,这让我怎么活啊!”大伙儿一听,齐刷刷把目光转向了新郎官,可新郎官看上去却很生气:  相似文献   

11.
女人在厨房做饭,男人在客厅陪我下棋。突然女人喊“:你进来一下。”声音很大,却是温柔的调子。男人就去了趟厨房,出来时,手里拿着半个切开的西红柿,边咬边问我“:该谁走了?”问他“:喜欢吃生西红柿?”男人一边咬着西红柿,一边抬头瞅瞅厨房“:不太喜欢。”厨房里不断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掩盖了我们的谈话。“那她怎么喊你?”我继续问“:还切了这么一大块。”“她以为我喜欢呗!”男人说“:以前,刚结婚那阵子,又穷又馋,每次炒西红柿,她都要切一块塞我嘴里。那时是真的爱吃,现在,怎么有点味同嚼蜡的感觉?”看男人的表情,还真像是在嚼蜡。“那为…  相似文献   

12.
传统意义上讲,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了就得结婚嫁人,那才是明正言顺的归宿,阿春一直听母亲这样说,她也一直想按照母亲的意思做。然而结婚不足一个月,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她终于明白,不是什么样的婚姻都可作为女人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在下岗专职委员的名单里我发现了她的名字。她是一个双本大学生,又是这样一个认真,努力工作的姑娘,就这样离去产,未免有些让人惋惜。不管今后的路是怎么样的,我们都祝愿她勇敢地走下去,昂首挺胸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14.
八、九年前的乡下,女孩子到谈婚论嫁时,对结婚都有一种遐想:大喜之日,让心爱的人往自己纤细的手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就此把自己的一生一世交付给他,与心上人相濡以沫,生死与共。妻当初也不例外,酝酿终身大事时,我问她结婚时希望送她什么,她羞涩腼腆地细语:“戒指,哪怕小小的一枚。”我紧紧地搂着她,颤抖着说:“行。”但未能兑诺,因为在我们结婚之前,父亲因病花去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了许多的债,父亲去世后的第八个星期六,天气很冷,我在哥姐们的支持帮助下,将“新房”打扫布置了一下,简单地贴了两个双喜,就把心爱的妻子…  相似文献   

15.
那是2003年底的一天,快过节了,一位两鬓微白的妈妈从新疆军区某部的“兵妈妈”信箱里收到一封信,信上是这样写的:“妈妈,您好,不知这样冒昧的称呼您能否接受。我是一名刚从四川来这里入伍的小战士,我叫扶万洋,刚来就听说妈妈您对部队的战士就像亲生母亲一样。我是个孤儿,十几年来从不知母爱是什么样的,更渴望得到母爱,您能否认我做您的亲儿子。”读完信,这位妈妈哭了,她立即赶到部队找到了扶万洋,并为他带来了生  相似文献   

16.
坚冰 高文是长女,下面有3个弟弟。母亲性情暴躁,父亲因为她是女孩而溺爱她,从来不要求她干家务。高文指挥3个弟弟干家务,稍不听从,就像母亲那样打骂他们。父亲从来不责骂高文,倒是经常责骂几个儿子,高文认为父亲忽视了她。为了引起父亲注意,她告诉父亲她偷了同学的笔,父亲却只说了一句“以后别这样了”。高文非常失落,她由此得出结论:父亲不在乎她。  相似文献   

17.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18.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19.
金秋十月,福建农林大学隆重诞生,这是福建省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一件大喜事。笔者采访了新任副校长、农工党中央委员陈绍军教授。为了农民碗里不再是地瓜  26年前,陈绍军同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一样,加入到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闽东山区插队。这里的农民终年以食地瓜为生,大米是农民过年过节才享受几餐的高档粮食。望着生产队长狼吞虎咽地吃着发黑的地瓜米(一种干地瓜丝),陈绍军心里很不是滋味。可队长却说,我要是每天都能吃上这地瓜米,就心满意足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陈绍军,以此他立志学农,要让农民碗里盛的不再是地瓜,而是大米白…  相似文献   

20.
洋滔 《台声》2002,(4):24-25
5月的拉萨,杨柳春风,花粉红,万物复苏,西藏旅的黄金季节到了……著名诗人、诗评家刘湛秋信,说有位台湾女作家想到藏一趟,问我何时来最好?说,5至9月来均可,这段间,西藏气候宜人,鸟语花,是消闲避暑的最好时间。来又收到刘湛秋的电报,说作家即将抵达拉萨。就这样,张典婉追寻着文公主的脚步,风尘仆仆地从湾取道青海到西藏来了。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风暴雨的傍晚,她和她的两同伴急匆匆地冒雨来到寒。我不相信我面前这位小女就是台湾著名女青年作家张婉。她笑容满面,充满了真诚机智,她头发微黄,戴着近眼镜,穿着朴素,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