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过劳死”法律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劳死是威胁我国职场、危害劳动者权益的一种社会现象,探讨其引致的相关法律问题颇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重在研析过劳死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社会上存在的过劳死现象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分析,然而,导致过劳死的社会因素不能仅由法律解决。更多的是,转变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过劳死”现象频发亟需法律规制,但目前我国关于该问题存在立法空白,大部分“过劳死”案件既无法走工伤保险程序,也难以提起民事侵权诉讼.本文在简要阐述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工伤说”和“侵权说”的合理之处及存在问题,并通过二者的比较得出民事侵权诉讼更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结论.在本文最后,笔者针对目前适用民事侵权诉讼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量出现的因自愿加班而发生的“过劳死”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工伤保险条例》制定、修订思路的质疑,在社会争论中出现了对现行立法“维持”与“改进”的两类观点。改进我国现行制度的观点中又可分为工伤责任说、侵权责任说和刑事制裁说三种主张,三者以不同的本位思想为出发点提出建议。“过劳死”应当纳入工伤认定,并以危险责任作为归责原则,从职业灾害的视角对工伤基金的征缴与发放制度进行重构。在借鉴日本及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及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5.
6月17日,安徽小伙李哲高温下加班12小时死亡,生前多次预言自己会"累死"。今年以来,"过劳死"现象频现报端;5月15日,福州某知名IT公司一位年轻员工因过劳而发病毒性心肌炎意外死亡;此前的5月13日,北京一位年仅24岁的广告人猝死在工作岗位上,据报道,去世前,他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23点以后下班。  相似文献   

6.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日本经济迅速繁荣的重要时期,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淘汰所产生的压力,导致人们身心极度疲劳直至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日本引入"劳灾"认定,在事后予以补偿。我国工伤认定中并未引入这一概念。2004年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实施,2010年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巧合的是,这两次立法不久,我国发生了华为员工胡新宇、普华永道员工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增多的“过劳死”现象。广东省人大代表建议出台“过劳死”的医学和法律认定标准,通过立法进行预防,将劳动者的休息权提到了更高的保护层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颂扬劳动是美德,赞美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千古风范。但现今,劳动过度已成为一种病.正侵蚀着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身体和社会生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过劳及过劳死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郑晓珊 《法学》2020,(5):76-92
近年来,"过劳死"作为一种新型职业伤害已愈演愈烈,但其法律救济却迟迟难以到位,仅有"48小时条款"可在狭窄的空间里为其提供有限的补偿依据。因要件设定上的偏差,该条款对大量具有紧密工作关联却超出"48小时"限定的"过劳—发病"案型仍束手无策。此时,诚可以比较法经验结合我国职业病救济之本土实际来探寻合理出路。首先,可通过"视同"法绕过保守、封闭的目录体系,将其作为扩展型职业病(职业关联性疾病)纳入工伤保险;其次,在程序上,则可考虑绕过纯医学模式的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将其置于侧重法律判断的工伤认定环节加以考察和评价。最终,其补偿仍取决于工作因果,需在导致发病的工作性因素与非工作性因素间做出谨慎权衡,以前者至少不弱于后者为前提,适用工伤补偿。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30日,广州市政府发布通告,规定自7月1日零时起,对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中小客车试行增量配额指标管理,成为国内第四个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本文梳理整理了国外相关经验,厘清了广州“限购令”的基本内容、法律性质,解析了该“限购令”体现出的央地权力冲突,分析了“限购令”的法律风险及其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加班——职场常态还是"变态"网上有一个段子很流行:人世间痛苦的事,莫过于上班;比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加班;比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更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免费加班……不容质疑,"加班"已经成了职场生活的常态。1969年,日本一位29岁的报纸发行员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应激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于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过劳  相似文献   

11.
《法人》2005,(10):32-33
9月22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开对省内20家存在严重超时加班、恶意拖欠工资以及雇用不满16岁的童工等违反《劳动法》现象的“血汗工厂”进行谴责。据悉,这是全国范围内劳动部  相似文献   

12.
刘敏  吴俊 《法制与社会》2012,(23):175-177
近几年来,我国“过劳”及“过劳死”案例多见诸于新闻媒体,反映出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违法让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严重.如何避免“过劳死”现象发生,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选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就“过劳死”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来避免这一极端现象发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无过错输血感染是指采用血机构在无过失的情况下,为患者输血而感、染疾病造成的损害。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无过错输血感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及公平责任原则,这使得患者的损害无法救济或者救济不充分,这种规定无法体现法的公正性。笔者认为,无过错输血感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建立降低输血感染的激励机制,而且能够对患者的损害充分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4.
15.
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之“法律规范说”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组织社会化劳动所必需的制度。2007年6月通过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令人难以判断其对如何认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所持的基本立场。我国劳动法学界倾向于将劳动规章制度归结为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行为规范,从而契合了"法律规范说"的见解,但是,"法律规范说"存在着逻辑矛盾,不符合我国劳动法制发展和劳动用工实践的现状,而从"契约说"的视角认识劳动规章制度性质应当是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6.
马朝  张恩凯 《法制与社会》2012,(14):255-256
《国家赔偿法》自起草开始,就引来了关于其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等诸多方面的争论.2010年通过关于《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决定对于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以及条款顺序作出了一些修改.本文重点对《国家赔偿法》中的归责原则进行论述,反映出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在归责原则方面的改进.并对目前《国家赔偿法》中关于归责原则的部分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产生。(一)从雇主责任法到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事故大量发生。但直到19世纪才有些国家制定雇主责任法规定可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追索雇主责任,且对工人诉其雇主作了许多苛刻规定。由于雇主责任法对劳动者而言没有保障,因此,不能视为劳工补偿立法。到19世纪末,工伤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主张终于占据上风。侵权行为法理论发生变化。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有损害事实存在以及损害确系劳动过程中所致,就可确定雇主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普华永道前职员潘洁因急性脑膜炎经抢救无效死亡.虽然潘洁的病亡和劳碌之间尚不能证明有无直接联系,但年仅25岁即凋零的生命。还是让“过劳死”这个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9.
"过劳死"是由于过度工作而引起的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其现象频繁发生、见诸报端。该病最早在1969年见于日本报道,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世界性关注。"过劳死"并非临床诊断定义,其隶属社会医学名词,其概念的界定于受害者能否获得劳动赔偿金及额度有关。通过对"过劳死"的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整理、总结;并归纳、探究各文献报道的与"过劳死"发病密切相关的,诸如心脑血管疾病、工作压力及个人体质(疾病危险因素)等病因;同时,列举若干相关案例报道;最后,对"过劳死"的法律赔偿体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完善目前国内关于"过劳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沈臻懿 《检察风云》2014,(23):62-63
何为“过劳死”问题“过劳死”(karoshi)一词的最初诞生,即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社会。当时,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使得上班族们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甚至在工作中出现了猝死或者因不堪工作压力而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从彼时起,日本媒体在报道这一特定问题时,就开始使用“过劳死”这一名词。与此同时,“过劳死”的英译“karoshi”亦证实,其本身即是一个完完全全源自于日语的英语外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