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调解》2012,(10):43
近日,江苏省张家港市4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有关犯罪记录资料首次被宣布予以封存。张家港市司法局积极联合市人民法院试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4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表现情况、家庭背景、悔罪认识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出具了完备的犯罪档案封存意见,为未成年人犯罪人员的犯罪档案封存工作作出了前期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赵万祥  肖丹 《行政与法》2005,(5):124-125
刑释解教人员犯罪问题突出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刑释解教人员犯罪问题,探究刑释解教人员犯罪的心理机制,有益于实施针对性打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胡露薇 《法制与社会》2012,(18):119-120
本文从流动人口的定义入手,浅析流动人口犯罪主体认定问题。从服务刑事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流动人口刑事案件的犯罪主体做了一个较为宽泛的界定。认为流动人口包括农民工、长期居留人员、商旅人员、探亲访友等人员,以及流窜犯罪人员。  相似文献   

4.
以刑释解教人员为主体实施的重新犯罪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犯罪。因而,客观认识该类犯罪的现象与规律是预防犯罪体系构建中不可回避的环节。在现阶段,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是其犯罪易感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双重作用的体现。那么,在预防重新犯罪的过程中,也需要着眼于消除刑释解教人员犯罪易感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的均衡,减少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再犯罪强势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化过程的嵌入概率。  相似文献   

5.
传统刑法理论将职务犯罪理解为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公务实施的有关犯罪。笔者认为这缩小了职务犯罪的范围,应用公务犯罪这一下位概念来概括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类犯罪。并在公务犯罪概念的基础上再次阐释了该类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预防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涛 《法制与社会》2010,(29):129-130
刑释解教人员的再犯罪已经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并加以预防,将会严重的威胁到社会的安全,这对于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因此,预防刑释解教人员的再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特点,原因入手,全方面的提出预防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对策及建议,其中改革社会帮教是主要的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7.
王玫 《法制与社会》2012,(33):43-44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二百七十五条则明确规定了有条件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即"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初步在我国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201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对该制度的实施进行细化。意见结合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出建立犯罪人员信息库,完善犯罪人员记录的实施意见,其中也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践提出要求。经过对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人民检察院等机构的实地调研,本文尝试提出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高进 《中外法学》1995,(2):76-78
<正> 笔者最近就贪污贿赂犯罪心态专题调查了200名正在服刑的贪污贿赂罪犯和200名社会人员(包括办案人员和各行业人员),本文拟根据调查中反映的情况,对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谈点看法。 一、清除滋生贪污贿赂犯罪的“土壤” (一)加强教育,提高人们抵制贪污贿赂行为的自觉性 此次调查中,88.29%的社会人员和43.24%的罪犯认为“教育的缺乏”是导致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社会原  相似文献   

9.
一、两劳释放人员犯罪新特点 (一)结伙作案,持续时间长,是刑事案件中一个突出问题。 (二)犯罪手段公开化,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影响极坏。 (三)犯罪成员农民占多数 据统计本县2000年两劳释放人员重新犯罪29人,其中农民24人;2001年两劳释放人员重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新犯罪与初次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的差异。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重新犯罪人员100名做为研究组,初次犯罪人员366名做为对照组,采用《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量表统一实测,并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分析研究。结论:重新犯罪人员与初次犯罪人员相比在多种人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人格异常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犯罪是渎职罪中主体为行政执法人员的一类犯罪。这类犯罪由于主体特殊,其犯罪构成也独具特色,本文就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犯罪构成要件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特点加以分析,并对如何查处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一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受到各方关注,但他们在社会特征和犯罪特征上到底有何不同,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与第一代的比较,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人员在成长背景、文化程度、进城动机、工作消费习惯以及所犯罪行、犯罪方式、重犯可能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犯罪人员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犯罪再社会化的思潮兴起,新社会的防卫学派提出对犯罪人员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使得社区矫正行为由提出到实行,再到立法,最后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社区矫正意义重大,主要注重的是对犯罪人员的改造和完善,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对犯罪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将社会人格不健全和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员再社会化.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的优越性要大得多,不仅仅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的主导行刑方式,还形成了一种刑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蔡世葵  肖峰 《人民检察》2012,(13):72-73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正处于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型期。在这一特定时期,国有企业极易成为职务犯罪的多发领域。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所查办的国有企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且多为窝串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域国企人员职务犯罪的行业领域特点,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一、国企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一)犯罪类型:贿赂犯罪为主,同时涉及贪污、挪用、私分国有资产等多种犯罪在该院查办的全部国企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贿赂犯罪共102件102人,占总数的94.4%,贪污犯罪4件4人占总数的3.7%,挪用公款犯罪和私分国有资产犯罪各1件1人,各占0.93%,由此可见,贿赂犯罪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5.
杨帆 《法制与社会》2014,(8):288-289
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罪问题,是当前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预防和惩治犯罪、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原因,从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重庆系列涉黑案表明,涉黑类犯罪的参与主体大多是农民、无业人员、社会其他闲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从犯罪原因来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当前经济体制的转轨、犯罪亚文化的影响、社会对某些方面的控制弱化、社会部分成员思想、价值追求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反黑配套法律的缺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惩治和预防此类人员实施涉黑违法犯罪,达到长效治理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依靠刑事法律就能解决的。要彻底扫除这种犯罪,必须针对其犯罪特征,找出犯罪原因以对症下药。就参与犯罪的主体来看,要真正根除这种些人犯罪的可能性,迫切需要大力传播优良文化,引导此类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有效遏制和预防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结合近十年笔者所在检察院反贪局查办的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案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其犯罪特点,揭示其犯罪原因,思考源头治理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近年办理的涉及保安从业人员犯罪的个案显示,这一群体人员参与犯罪的成因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因素不可忽略,由于用人需求量大,保安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混进不良人员。本文以具体案例剖析犯罪的根源,研究治理对策,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外省市来沪人员饱团成伙的外来人员团伙犯罪是个突出的问题。本文选择外省市来沪人员在徐汇区的团伙犯罪这一侧面为立足点,试图以点带面,粗浅地分析一下当前外来入员团伙犯罪概况,并结合公安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对策措施。外来人员团伙犯罪已经严重危及上海的社会治安秩序。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沪高法研(1992)68号《关于未成年的劳教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是否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未成年的劳教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如果犯罪时已年满十八岁的,应当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