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的生活是一种圆满的生活,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理想和目标。我们忙碌生活、辛勤工作,为的就是有一个幸福圆满的生活。但是幸福的生活并不是顺手拈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努力和创造才能得到。所以在伦理学中幸福就被定义为“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德性就是一种好的品质,就是优雅、高尚、自足、勇敢等美德的总称。幸福就是在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最高的善。  相似文献   

2.
丁心镜 《求索》2014,(8):67-71
现代社会生活是物质丰富、信息便捷、社会民主的现代化生活,现代主体生活幸福但不美满。幸福是主体的生命活力,是主体身心和环境的和谐生态,是主体积极的精神生活。解析现代社会生活,追寻主体幸福;倡行学习性、健康型和积极进取的现代主体的幸福生命共同体建设;用基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将现代主体的道德生成融于现代化生活,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幸福生态系统,是现代主体追求生活幸福的具体途径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平  ;文启湘 《求索》2008,(5):98-100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决策主体对其人生的选择的一门新兴学科,幸福因素在其中至关重要。幸福同人的爱情、婚姻、信仰等诸因素紧密相联,但伦理价值起着主要作用。通过对幸福经济学的伦理学基础进行分析及伦理价值测评,认为伦理对提高人们幸福度具有重大作用,但与之也存在不少矛盾。利用伦理提高人们幸福度应主要句.括白然知信仰两种讲路.  相似文献   

4.
《政协天地》2008,(1):56-63
怎样使人生快乐与幸福?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根本的话题。可是,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平时考虑得实在太少。很多人到了白发苍苍时,也许还没有想过。没有想过有关生命、人生、幸福和快乐这样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社会关心的是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在当今社会日益成为显学,伦理道德问题渗透到了人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与此同时,伦理学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的误区。由于这种误区,当代伦理学不能很好地面向民众、面向问题、面向人生、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德性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性概念,它与人对自己的实体性理解相关。而幸福则是一个精神性概念,它关涉人生整体而又包含诸多要素。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内在关联,德性是幸福的内在要件,而幸福又反过来促进德性的发展。但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日益被金钱、货币或资本等抽象的物化力量所渗透甚至代替,因此,就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或思想观念而言,人们也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或抽象的利益主体、需要主体以及为满足这种利益和需要而进行市场交换的抽象交换主体。总之,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之外的抽象"主体",因此,传统的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逐渐丧失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出现松动,而且出现了德性与幸福双重的背离与失落。培育人们的德性,重构德性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是走出当前道德困境、增进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娜 《求索》2011,(1):110-112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那里,幸福被解读为一种完满的美好的整体生活,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幸福的,人活于世,幸福是其最完满最理想的归宿。当代美德伦理学是在生活整体的层面上设定幸福的内涵,理解幸福的意义的。而对于人们追寻幸福,把握幸福的方式,当代美德伦理学认为,应该采取逆向追问的方式,来判定哪些价值是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幸福,最重要的是合乎美德的实践活动,运气则是处于边缘位置的。  相似文献   

8.
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人为代表,伦理学有"幸福论"和"义务伦"之分。从"哲学—伦理学"论证的角度看,幸福论认为有规定幸福的永恒的规律;而义务论则认为个人的自由意志才是道德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从伦理学的这种范式的转变看,西方哲学家将研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了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对道德品质的研究。然而,要解决社会的公正,单靠社会道德是不能实现的,于是伦理学的研究必然转向制度伦理。在现代语境下,美德传统是一种软约束,建设现代道德,还需要制度伦理的辅正,加大制度规范对现代公民的道德和行为约束,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稳定有序的、合乎人性健康生长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被塑造成具有现代性人格的一代新人,这是现代化道德建设的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9.
彭志敏 《传承》2008,(22):106-107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李浓 《前沿》2005,(2):164-166
伦理道德是所有追求最大幸福与利益的人们的行为规则系统, 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我国的社会道德正发生剧烈的嬗变。21世纪的社会环境为我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德”“得”相通、合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精髓。表现在个体的现实生活中,便是“德”“福”一致。道德是个体认识把握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方法;道德是个体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道德为个体克制欲望提供理性控制;道德为个体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简言之,道德是使人获得幸福的源泉。这种幸福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真正理解和体验,是任何物质上的享受不能代替的。因此,追求幸福必须追求道德。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充分认识道德的功能及其作用,特别是道德对于个体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对于抵制西方各种非道德主义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社会成员习德、知德、行德的自觉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心境     
漫漫人生,坎坎坷坷路,悲欢离合情,酸甜苦辣味,造就了人们千万种心境。大凡我们每做一件事,总希望多一些顺利,少一些挫折;多一次成功,少一次失败:多一点欢乐,少一点忧愁,这是自然的。然而,我们所生活的空间,绝非世外桃源,时常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难免要历尽磨难,遭受风雨;难免会有曲折,有失败,无论你是伟人还是草民,都是无法超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个积极、开朗、愉快的心境,勇敢地去面对我们的生活。人生应有所追求。每个人活在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定和实践 ,既表达了人民群众从内心渴望过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又体现出我们的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极大的人文关怀。深入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内在关系 ,有助于我们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也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一人是社会历史、社会生活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存 ,关照人的生活 ,思考人的问题 ,是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应有之意。所谓人文关怀 ,就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 ,是人对自身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人文关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不同时代具…  相似文献   

15.
在提倡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对于个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过一种节约型的人生。在杂志、报纸、媒体大肆宣传这样或那样的消费品、奢侈品,在商家们鼓吹“宽HOUSE”和奢欲生活的当下,物欲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负担。其实,在忙碌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之后,我们真的感觉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么?有的人社交节约、消费节约、精力也节约,他们可以从容地住在小房子里,享受着简单而愉悦的节约型人生,不为物欲焦灼困扰,奔波操劳,这才是真正的大器人生。节约型人生,是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自己给自己松绑,节约心情,悠客生活,自觉远离繁华和喧闹,静享照进内心的阳光。  相似文献   

16.
论闲暇     
什么样的生活谓之幸福?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野蛮人的性生活》一书中,描述了生活在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上一个原始部落的文化,在这些野蛮人眼中,梦寐以求的天堂生活是这样的:“我们都象酋长,我们漂亮美丽,有富饶的菜园,无所事事……”这说明即使在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的条件下,原始人也梦想有朝一日能够从整日的劳作中解脱出来,过一种闲散的生活。人类很早就开始憧憬着一个闲暇而非终日劳作的未来。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幸福被认为是凭借闲暇的;因为我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正是为了要能够闲暇”。罗素在探索获得人生幸福时同样认为,  相似文献   

17.
站在20世纪之末眺望未来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领域,几乎可以断言,应用伦理学将是最受人注目,也是最有可能取得显著进展的学科之一。伦理学天生就与应用具有不解之缘。这是因为,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从本质上就是以“实践——精神”方式把握世界,是研究人的实践理性的。大家知道,在古代希腊,第一个写出《伦理学》的亚里士多德,就是结合着当时城邦的政治体制、心理和教育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围绕着人生幸福这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广大农民是农村居住、生活、工作的主体,农民始终是农村的主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比过去生活得更美好和幸福。发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一场,日是好日,自是享福的。然受得辛苦,化解得了不如意,是在积福。耐得平淡,享得安宁,是会惜福。其实,生活也是一种心境,一种洒脱。当我们成为都市社会中芸芸众生一员的时候,高山流水式的投合固然已经成为心灵幻影,坦诚相见的话语也都是越来越难得一求。  相似文献   

20.
冯进成 《前进》2016,(5):57-59
正情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常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处世能力和生活技巧,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团队凝聚、社会和谐的基石,是解开心结、消除矛盾、沟通心灵、快乐人生的金钥匙。最近,读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建友专著《幸福人生智慧》一书,对情商理论和实践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幸福人生智慧》是一本实用情商,也是一本现实生活中的情商手册。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认识情商、学习情商、提高情商、运用情商,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