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2月,崇信县黄花公社崾岘生产队的马骡突然先后发病,半月左右连续死亡3匹。我队立即派人配合县畜牧站进行调查和防治,使疾病未再扩展,病畜亦皆治愈。现将对此病的初步调查和防治情况报告于后,供参考。 一、发病和防治 (一)饲养情况;该生产队位于山区。共有马6匹、骡8匹、驴8头及牛47头。马类牲畜分别喂养在六个窑洞中,室内的温度、通风和卫生情况尚好。近两年,该队未从外地购入牲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左旗为我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自1957年以来,发生一种疾病,损失较大。对其发病原因还未弄清,因其症候为拉稀,所以当地牧民称为“骆驼拉稀病”。 1972年春,我们组织了调查组,在当年主要暴发地区温都尔图公社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查明本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除拉稀外,还表现有营养不良和幼龄驼的跛行等症候。  相似文献   

3.
流行病学资料 我省自1962年以来,多发猪的冬季拉稀病。仔猪死亡率很高,疗效不佳;大猪病势较轻,但仍出现水样下痢、掉膘、脱水、腹胀。究系何病,一直未能确诊。 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性经过,发病率相当高。如1963年冬,自贡市一个区的五个公社、一个农场的13994头猪中,发病1663头(发病率12%),死亡255头(致死率15.33%)。1971年一  相似文献   

4.
1986~1988年,西安第二奶牛场发生拉稀的奶牛404头,发病率为41.66%,因拉稀而死亡和淘汰的97头,占患病牛的24%。作者对该场奶牛拉稀病病原作了调查,证实是由于饲喂霉败饲料而引起的真菌中毒所致。  相似文献   

5.
从1970年开始,我们在临床上试用“化饮汤”(旧名小青龙汤)治疗马类家畜的外感症7例,效果较好。 适应症:耳耷耷头低;无汗;脉浮紧;耳、鼻与体表发凉,体温正常或稍偏低,遇寒发抖;口色灰暗带青,舌苔薄白;食饮废绝;重者常咳喘;四肢运动不灵。 治法:解表、温化寒饮。 处方:麻黄八钱 桂枝八钱 白芍八钱 法夏五钱 细辛四钱 干姜五线 五味子五钱 草甘五钱 共为细末,开水冲,侯温灌服。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礼县、北道、秦城等县(区)的马类家畜中,流行一种以高热、黄疸、贫血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病理剖检,确诊为驽巴贝斯虫病,其传播媒介为森林革蜱。该病每年1~6月发病,具有固定的地区性,不受品种、性别、年龄的限制,营养状况对发病率也无明显影响。经用贝尼尔以3.5mg/kg体重剂量深部肌肉注射,结合对症治疗,治愈率达89.7%。  相似文献   

7.
四川于六十年代初新出现一种疾病,每年寒冷季节猪只普遍发生急性腹泻,群众称为“猪拉稀病”。其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流行面广,各种年龄的猪只皆可发生。据调查四川省1976~1978年有17个地、市、州,104个县发病5766908头,死亡226372头,病死率为3.93%。本病死亡虽不多,但肥猪掉膘,小猪生长发育受阻,造成的经济损失绝不可忽视。我们从1980年冬季开始进行四川省猪冬季拉稀病病原研究,以期确定病原,为防治工作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类家畜驽巴贝斯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李跃增卢旺银宋建国孟凡实(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总站兰州730046)多年来,甘肃省礼县部分地区的马类家畜流行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等为主要症状的疫病,流行范围大,发病数量多,死亡率高,因病原不清楚,故一直被称为马类家畜疑...  相似文献   

9.
青海巴隆滩和卜朗沟的牲畜,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牙病”(当地蒙族群众称为“包登”病),病因病性不明,牛、羊和骆驼都可发病(群众反映马也患病)。主要特点是病畜牙齿过早磨损和脱落,咀嚼困难,营养不良,乏弱身疲,发育缓慢,未老先衰,在春季乏草期易于死亡。发病率很高。严重危害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和改良,当地广大牧民迫切要求解决这一问题。海西州畜牧站于1966年曾派人进行过调查,并作了初步的动物试验,也曾考虑到可能是某种微量元素引起的慢性中毒。  相似文献   

10.
马类横膈膜擦伤病于1965年在西和县首次发现,是一种非传染性,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很高的横膈膜内科病。临床以前肢行走困难,呼吸机能降低为特征,常因膈肌失去协助呼吸的机能,肺泡毛细血管内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足,血液氧含量不足,二氧化碳潴留,组织特别是脑组织低氧,机体陷于窒息状态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1961年起在云南边境个别县份马匹中发生一种以喘气为主要症状的疫病。由于病性未定,暂称“马喘气病”。 今年四月,中央农林部负责同志听取“关于云南马喘气病情况”的汇报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员来我省指导工作,并深入疫病重点流行区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和科学实验,对“马喘气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初步确定云南“马喘气病”是马传染性支气管肺炎。  相似文献   

12.
1976年以来在民勤县东北部地区的驴发生原因不明的“软软病”。从所获得的现场和临床资料以及6种微量元素(硒、铁、锌、铜、钼、钴)的检测,认为本症是钼、锌元素偏高所致的条件性铜缺乏症。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中部地区是羊血液原虫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常造成流行区羔羊死亡。为有效控制本病,我们于1998年3和4月份对本病感染率较高的永靖、榆中、会宁、成县、张家川、渭源、漳县、临洮、康乐和兰州市七里河区10个县(区)25个乡镇32个村的舍饲和放牧羊体表寄生蜱进行了调查。1 调查区自然概况  所调查的10个县区均位于海拔2000~2700m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和高寒阴湿地区,其中榆中、会宁、永靖为温带半干旱地区;临洮、渭源、漳县、康乐为温带半湿润和高寒阴湿地区;张家川处于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交界地区;成…  相似文献   

14.
(一)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当地汉语叫“水钻”。青海省一篇材料叫“疖病”,也俗称“水钻”,因疑似鞍伤。也有叫“鞍伤”的,藏族群众叫“达刺个”。据初步了解甘南玛曲、碌曲、夏河三县都有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如夏河县、那义乡一些村庄无此病。而有些村庄乘马感染率达62.5%。河曲马场场部及各队都有发生,在春季、乘马中感染率达30~43.3%,场部乘马群感染率更高。据我们实地调查,在10月下旬尚有40%感染率。感染马患部有1~8处不等,平均3~4处。有些病马膘分很好。据说个别马今年没有乘骑过,也有“水钻”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碌曲、夏河及卓尼县的一些地区,犊牛在夏季发生一种皮肤病,藏族群众叫做“簇(cú)”,意为皮肤上发的疹。一般发病率可达30~50%。我们于1980年对该病进行了初步调查诊断。(一)流行病学 据群众反映,此病在解放前已经存在,季节性很强,在产犊季节后期发生。7~8月炎夏季节,阳光直射,多雨,发病者最多。当天气转冷,发病停止,病畜慢慢痊愈。据1980年9月4日在碌曲县玛艾公社加格大队检查37头犊牛,其中18头有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甘肃某农场人、畜弓形体病的调查和病原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动物的弓形体病在甘肃虽尚无记载,但省内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猪的“无名高热病”。1981年8月,我们对从该省某农场购回的30头25公斤左右的架子猪作弓形体人工感染时,发现有些猪即使给予非常大的接种剂量(每头猪腹腔接种1亿弓形体滋养体)也未能使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发生死亡现象。故怀疑接种猪体内存在着弓形体抗体,并进行了调查和病原分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临洮县南部地区羊“腰腿硬病”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甘肃省定西地区临洮县南部地区流行着一种羊的疫病,因病羊腰腿发硬,行走迟缓,群众称其为羊“腰腿硬病”。据潘家集公社11个生产队的调查,1980年发病率为14.9%(羔羊为42.6%),1981年因干旱降为6.42%(羔羊为21.6%)。1980年致死率达88.2%,其中羔羊死亡率达36.2%。为了明确病因,我们对7个公社61个生产队的本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系羊泰勒焦虫病,病原为绵羊泰勒氏焦虫(Theileria ovis)。  相似文献   

18.
住肉孢子虫(Sarcocyctis sp.)可感染多种家畜,是一种生长在肌纤维间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危害非常严重。以往在肉品检验中,尚未发现山羊有本虫寄生。笔者于1981年初次查明甘肃山羊感染住肉孢子虫相当严重,现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来自甘肃省酒泉、张掖、定西等地区收购的商品山羊。均于膈肌、腰肌、腹肌、舌肌四个特定部位取样。 (二)方法 主要使用压片镜检法和消化肌肉法检查。压片镜检数量,膈肌为24片,腰  相似文献   

19.
甘肃迭部山羊体外寄生蜱的调查石淑珍,刘增加,杨银书,张健,王大虎(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730020)1993年春夏期间,作者在参加甘肃迭部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的同时,对该地山羊寄生蜱作了调查,兹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对灌丛草原和森林草原的羊群...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新疆石河子地区某些农场经常见到一种以骤发性剧烈疝痛和体温下降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的马病。病因目前尚未弄清,但因病马死亡后,盲、结肠(或其某一肠段)的粘膜呈弥漫性瘀血、出血、水肿和广泛糜烂或坏死,故基层兽医人员和驭手常称此病为马的“红肠子”病。 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此病多见于役马,发病无性别之差异,常在夏秋季节多发。笔者所见数十例病马均为4至9岁的役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