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燕燕 《前沿》2007,(7):233-235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各方面发生了转型,而文学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显露出中唐面目。"大历十才子"更多地从艺术手法方面对初盛唐既有所继承,亦有所新变;同时,也开启了晚唐乃至后世文风。本文试从艺术手法方面归纳论述大历十才子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2.
刘燕燕 《前沿》2008,(7):182-184
关于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历来从总体上评价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较多,而对其个人具体创作的研究较少,同时因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又稍显简略。而笔者认为,大历十才子的个体诗人除了存诗数目较大(苗发、吉中孚、夏侯审除外)而外,还因个人经历、禀性、艺术才华的侧重和高下而呈现出较显著的个体特征,本文试从这一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3.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人中最具欧化特征的诗人。大量使用长句子是穆旦诗歌语言欧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长句子的使用改变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功能,提高了表现力,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细节描绘能力;革新了诗歌句子间的关系,在诗句间建立起严密的逻辑关系。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现代情思的特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三曹”诗歌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各领风骚 ,各成绝技。从艺术形式上看 ,“三曹”各有因革 ,各占胜场 ,然曹丕最富于创新精神。从艺术表现上看 ,曹植真正确立抒情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在描写手法运用上 ,中国诗歌形神兼备艺术境界的确立 ,当始于曹丕 ,成于曹植。中国诗歌文质并重 ,情文并茂的确立 ,当以曹丕开其端 ,曹植功其成。从总体艺术风格上看 ,曹操诗主刚 ,曹丕诗主柔 ,曹植诗则刚柔相济 ,从而博得了“正派的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5.
陈文兵 《前沿》2008,(11):164-166
潘漠华的诗歌洋溢着永远的“缠绵的乡心”。潘漠华诗歌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在潘漠华诗作的故乡人物系列和对自然风光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抒写上,潘漠华的诗歌的“乡心”还通过他的诗歌标题表现出来。潘漠华诗歌中的“乡心”在形式上是通过大胆的真情告白、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诗语体现的。  相似文献   

6.
周成强 《求索》2013,(3):122-125
明清时期,桐城地域诗歌选本众多,从编选特征和诗学风貌来看,它们呈现出许多共通性特点。作为第一部桐城地域诗歌总集,《龙眠风雅》在桐城诗歌选本中很具代表性,对其他选本产生了重大影响。《龙眠风雅》正、续集共九十二卷,本着表章乡邑诗学的目的,在编选时以人存诗与以诗存人二例并用,选录了从明初到清初近三百年五百五十一位诗人的作品。其规模宏富,体例明晰,遵循以时为序的编排原则,并采用因人系诗的编辑方式,作者名下附有详略不等的小传。其编纂思想以风雅为旨归,由此体现出桐城一地重雅正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建平  孙基林 《求索》2012,(5):99-101
当代诗歌创作面临两大精神误区:精英式的高蹈和庸众式的委顿无疑。精英式的高蹈指诗歌精神呈现出超迈和玄远的特征,缺少人间情怀,在语言上所指越来越溢出能指的范围,让人不知所云。庸众式的委顿指诗歌精神呈现出欲望化、庸常化的特征。所谓欲望化就是一些诗成了下意识、性意识的展览,诗成为欲望的渊薮;所谓庸常化,一些诗只有后现代主义的平面,没有深度和意义。走出困境方法在于坚持诗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坚持真正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8.
郭丽鹃 《传承》2011,(26):7-8
《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重点论述了经济问题及同经济相关的一些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以人为本,主要是讲经济发展问题,同样也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其他重要问题。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论十大关系》中心内容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丽鹃 《传承》2011,(10):7-8
《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重点论述了经济问题及同经济相关的一些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以人为本,主要是讲经济发展问题,同样也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其他重要问题。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论十大关系》中心内容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振华 《求索》2014,(1):144-148
陈代诗歌的历史评价存在较大争议,但陈代诗歌的语言技巧、创作手法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后世文人多化用其佳旬,袭用其篇制,显现出对陈代诗歌的积极接受与继承。  相似文献   

11.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仙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仙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仙隐意识、以仙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仙"三个方面。唐诗中的仙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刘家忠 《求索》2011,(10):190-192
随着满清政权的定鼎中原,南北大地出现了多个遗民集团。其中,南方以扬州遗民集团为主;北方则以“诸城十老”代表的山东诸城遗民集团为主。“诸城十老”作为一个遗民群体,面对满清政权的统治,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始终固守“夷夏之防”、“随时莫忘汉衣冠”。心存浓浓的遗民情结;另一方面,却又无力回天,毕竟“今日总为清民子”,不得不由早期的图谋复明而转向消极避世和对满清政权的无奈接受。“诸城十老”的这一纠结心理,在他们的文学活动及文学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代表了大多数清初遗民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忧郁的诗魂--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德晶 《思想战线》2001,27(4):75-79
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具有浓厚的形而上色彩.其忧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不可捉摸性、普遍性和深沉性,它们共同组成了戴望舒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真 《长白学刊》2007,(1):140-143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也是党的科学发展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它所蕴含着的宝贵的科学发展思想,特别是关于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今天以至将来仍有着重要而长久的指导意义。应当深入发掘这一历史文献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运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将其中不包含叙事要素的抒情诗歌置于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这一成规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视野下已逐渐被打破,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抒情诗歌进行分析与阐释,已进入理论探讨与实践之中.在文学作品中,叙事与抒情二者常密切相关,具有某些叙事因素的抒情诗歌可作叙事学研究,不具备明显叙事因素的抒情诗歌,也可在叙事学的视阈下进行探讨.诗歌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又一分支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它为抒情诗歌的研究,以及叙事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论著.其中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圣杜甫在早期诗歌创作中即表现出丰富而高尚的审美情趣,脱弃凡近,卓荦不群,主要呈现方式为注重色彩、崇尚飞动、讲求韵律,这一切都对诗人以后的审美实践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谭德晶  ;高颖君 《求索》2008,(3):185-187
戴望舒的诗作有一种古典美的精魂气质,其在诗境营构、意象选择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秋”、“青色”、“夜”的意象,以及女性、花草及“飞升”意象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原型有着渊源关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戴望舒在向“现代”寻求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某种倾心与复归。  相似文献   

20.
蒋正治  贾三强 《求索》2013,(7):134-136
晚清湘军重要将领罗泽南,以儒生领兵,对湘军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余事为诗,留下了近两百首诗歌,集中反映了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孝亲忠君、恋土爱国的道德情操;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思想情怀的儒家文化精神。解析罗泽南诗歌的儒家文化精神,对于理解其文学思想,探寻其心路历程,把握其文学创作的内容、特色、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罗泽南甚至晚晴湘军诗人集团其他士人的生活状况、思想状态,探索湘军成功的原因进而发掘近代湖南人精神和湘学精神,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