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力图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种向社会主义迂回的过渡形式。斯大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掀起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它有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不得已而选择的一面,但其固有的弊端始终是存在的。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很明确,就是肯定列宁在苏俄初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那么,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个评价?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政策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他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说,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解体呢?一些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疑问和困惑,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忧虑,甚至我们的一些党员和干部中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不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就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当今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社会主义仍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时期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5.
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年代末90年代初,存在了70多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几乎在一夜之间解体。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所有关注社会主义命运的人们的思索。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的长期固守,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意味着苏共对正确发展道路的偏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包围、自身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月革命胜利后,迫于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苏维埃政权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俄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总结从苏联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怎样认识苏联的模式,研究从列宁到斯大林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把握和比较他们的基本思路,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搞清楚他们思想变化的原由和实践的得失,对于加深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现实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政策在苏俄只有几年的历史,但在人民的心目中,那是个商品充裕、有吃有穿、国泰民安、科学与艺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有关新经济政策及其经验、意义的文章数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可由于过去对新经济政策观点的演变缺乏研究,造成了各自摘取列宁语录为己所用的状况.从新经济政策出台前、新经济政策施行时期和列宁晚年三个阶段,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牢牢抓住列宁有关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条思想主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思潮,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得势以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人都在分析评论它.但有些评论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有必要加以澄清.一、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吗?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应当允许民主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让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和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果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吗?回答是完全否定的.诚然,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固定模式,但这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的模式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社会主义的模式尽管可以有多种多样,各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却有共同的基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列宁时期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军事共产主义道路和新经济政策道路。其中,新经济政策的道路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作为首次社会主义改革,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源水活头。  相似文献   

11.
李颖  滕永军 《世纪桥》2003,(6):50-5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特别是苏联,在戈尔巴乔夫当政的不到7年时间内有着90多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了,它创建和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了。其原因何在?共产党领导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防止苏联那样的“亡党亡国”悲剧在本国发生?我们认为今天有必要好好借用苏共这面镜子,来反观我自己,避免重蹈苏共覆辙,搞好我们党的建设。 苏共的教训能给我们哪些启迪?下列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苏共的教训表明,执政党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始终保持探索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7,(9)
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茂良 《发展论坛》2002,(12):28-30
1985年,邓小平在讲到中国改革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所说的“列宁的思路”,明确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从思想渊源看,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仅为当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而且也为其他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第一,列宁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苏联共产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提出过“新经济政策”,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不久也曾提出过中国式的“新经济政策”却鲜为人知。 1956年我国虽然提前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不少遗留问题却开始暴露出来。突出表现是:公有制经济模式单一、僵化、政企合一和缺乏活力;商品流通不畅,市场供应紧张。这就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国家也背上了很大的包袱,即生产和流通中留下了许多空隙无人填补,许多种小商品和土特产在市场上见不到了。这些都对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目前,世界上大体有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吸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长处,比如“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等,但它不搞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认为有两个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效率的市场,另一个是提...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难能可贵的思想火花,这一新思路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后来邓小平、江泽民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作用.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底,毛泽东结合中国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继承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新经济政策"思想.这一思想提出的基石是中国正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国情,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科学分析,则是这一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理论,现阶段研究和学习毛泽东"新经济政策"思想,对我们贯彻落实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事变实行中立的不干涉政策,主要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即力图为其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不干涉政策的策略意义在于避免卷入对日冲突,不给日本制造事端提供口实,同时又可利用它作为同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的工具。但苏联在实行不干涉政策时是把中立与道义相区分的,政策上表现为中立,道义上却体现出对中国抗日军民的同情。不干涉政策的实质是一种妥协,这本身无可非议。但苏联对日妥协中有损及中国主权的因素,使不干涉政策偏离了正确轨道。不干涉政策具有复杂性,但不能得出苏联鼓励日本侵略中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发展本身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何谓发展,以及发展的道路、战略、模式、方针和政策,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历史环境中,有不同的形成背景、不同的内涵,因而也有不同的结果。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和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20世纪初,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全人类首先是那些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政治独立地位的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历史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既有作为基于对外政策一部分的发展政策的提出,又出现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20.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震撼了整个世界。一般而言苏联剧变包含三方面内容:1.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2.苏联作为多民族的、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3.苏共作为苏联惟一的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无论从上述哪一个方面来看,苏联剧变都值得深入研究。为什么曾在经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