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碑传,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日:“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  相似文献   

2.
“职务发明”本来是专利领域的专用词,但把它用到反腐败领域.放在贪官身上,却是别有一番意味。“浙江第一贪”温州市鹿城区公安分局原局长王天义在索贿方面颇自己的“心得”:属下有一民警工作有误,他表示要“严肃查处”。该民警找到跟王特别亲近的姚某,让姚某“领”去一幅标价2万多元的收藏画,“卖”给民警,再  相似文献   

3.
梅桑榆 《唯实》2009,(7):94-94
凡为领导者,无不希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属下牢牢吸引在自己身边,以自己为首脑,属下为手足,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指挥,即有“凝聚力”也。但是,有些人不但无凝聚力,而且闹得人心涣散,众叛亲离,皆盼其早点垮台,而他自己却不知原因何在;或被属下那被迫的服从、违心的恭维所惑,自我感觉良好,直到不慎栽了跟头,狼狈垮台,属下拍手称快,奔走相告,乃至燃鞭相庆,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得人心,让属下厌憎已久了。  相似文献   

4.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碑贴.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日:“何不打开看看?”他说: “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 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最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心”。  相似文献   

5.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代拓片,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我以为,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其“心”。“封心”…  相似文献   

6.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碑传,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我以为,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最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其“心”。“封…  相似文献   

7.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8.
从“嗜酒失威仪”说起张成怀近日偶读一则故事,颇有些感慨,顺便发几句议论。这个故事说的是,唐朝陕州长史苏世长,机敏好学,也曾以劝谕皇帝闻名。可惜他是个贪杯之徒,嗜酒无度,且常常借酒逞性,丑态百出。因此在官府中,他毫无威仪。属下多有作奸犯科者,但他因自身...  相似文献   

9.
某部一新任主管,面对前任班子乎无力解决的“烂摊子”,在经过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便使该单位各项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谈到其中奥妙时,他不无得意地说了四个字:人才“盘点”何谓人才“盘点”?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属下的人才进行“清点”,而后代化组合,调整其工作岗位,形成新的人力布局,以更好地发挥潜能。事实证明,一个人长期固定于某个工作岗位,很容易滋生惰性和敷衍情绪,思想也变得僵化。岗位调整后,新环境和新问后迫使人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去研究解决新问题,从而论发起更大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位士兵,除了“神奇”二字,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来描述他:说是步兵,他又是“全能炮手”:说是炮兵,他又是步兵轻武器样样精通的“全能射手”:不仪如此,他还是驾驶、伞降无一不能的特种兵。今年7月,在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四届“安德鲁波依德”国际特种兵比赛中。  相似文献   

11.
袁方 《党史纵览》2013,(12):53-53
作为一位职业军人与坚定的革命者,张爱萍既是极富理想、敢作敢当的热血男儿,又是桀骜不驯、擅长吟诗作赋的性情中人。正因为他刚烈的性格与锋芒毕露、坚持己见的个性,从青年时代开始,即被视为是“共产党里的另类”。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而他本人的座右铭则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相似文献   

12.
任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其实,他内心早知“人走茶凉”,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是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得到那点“快感”。  相似文献   

13.
邱祥吉 《廉政瞭望》2008,(10):56-57
欺骗一个人容易,欺骗一群人很难,而欺骗民众那就难上加难,但是陈水扁做到了,至少在过去几年内他做得很“成功”。不过臧克家早就写诗道:“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套用此话就是:向公众吹牛皮的,公众戳破他的牛皮。  相似文献   

14.
李君刚 《奋斗》2009,(7):60-60
读报.一则报道让人感动:一离休干部在生命垂危之时,深知病入膏肓,便再三谢绝组织上安排的抢救措施。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既然病危无救.就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药物和国家赘财了。”当组织上出钱组织抢救之后,他要爱人从家里拿出5000元存款支付医药费。他说:“国家正在搞建设,有很多困难,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他临终前,告诉亲属和组织,在他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俭。有人说:“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特殊,我是个共产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15.
据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年间,曾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的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行进间,路遇一棵梨树,果实煞是诱人,行人纷纷上前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以解渴?”有人问他。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行人均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中有主。”  相似文献   

16.
刘凤翔以联自警□木良刘风翔(1841—1898),清代敦煌人。曾任新疆塔城通判,专办军需粮草,可谓“油水”部门。但他在任时常抱“冰渊之惧”,教育属下以勤俭为本,不生事扰民,并在自己门上亲书对联一副:“受一分枉法钱,阴有鬼神明有禁;做半点亏心事,远在儿...  相似文献   

17.
尚霞 《党建文汇》2006,(4):52-52
某企业的一名销售人员兢兢业业地工作,并取得了不小的业绩。年终,总经理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由于本年度你工作业绩突出,公司决定奖励你10万元!”业务员非常高兴,谢过总经理后拉门要走,总经理突然说道:“回来,我问你一件事。今年你有几天在家陪你妻子?”该业务员回答说:“今年我在家不超过10天。”  相似文献   

18.
儿子接我们去德国小住,我们人还在国内时,他说已给我们买好了“绿卡”:不明就里的我与妻吃了一惊,我们并无“移民倾向”啊!后听他细细道来,才知道所谓“绿卡”只是一种公交月票。“绿卡”亦并非民间俗称,票面上就堂而皇之地印着“GRUENE KARTE(德文:绿卡)”。  相似文献   

19.
单位一同事聊起一件事——他是当笑话来说的:一次,他带的大学实习生写了一篇非常普通的稿子,却自我感觉极好,先是当着众人的面美美地自夸了一番,然后自我陶醉,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同事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会这么“自信”?  相似文献   

20.
“海龙王”礼赞文/蒋次禹胡海彦“海龙王”名叫海广龙,现任岚皋县政协副主席、电管局局长。他有许多殊荣:曾荣获中、省、地、县10多个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岚皋人民都亲昵地称他“海龙王”,这是群众对他由衷地礼赞。一198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