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动机是推动或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在故意犯罪中,犯罪动机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贯穿于犯罪行为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犯罪动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是刑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学、预审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共同课题。 一、犯罪动机的职能 犯罪动机在犯罪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即犯罪动机的职能,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始动职能。亦称激发犯罪的职能。始动职能是一切动机的首要职能。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首先起的是始动、起动的唤起作用。犯罪行为正是受犯罪动机的激发而产生。犯罪动机是犯罪人行动的内部原动力,是主观上的直接原因。犯罪行为是犯罪动机推动的结果。作为动力,就有强弱的不同。当犯罪动机初始萌芽,处于微弱状态时,还不足以引发和推动犯罪。如果发展到犯罪决意形成阶段,说明罪刑动机已发展到一定强烈程度,并确立与实现犯罪动机相应的犯罪目的、手段、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出现时即付诸实施。不论是预谋故意还是突然故意,都是由一定强度的犯罪动机所激发,所不同者,预谋故意的犯罪动机有一个由弱到强的渐进过程,而突然故意的犯罪动机是在情境的强烈刺激下一刹那间形成,几乎同时进入决意,立即引发犯罪行为。激情犯罪就属后者。犯罪行为危害后果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动机——为犯罪动机的构成要件地位而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是指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 ,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促使犯罪行为朝着犯罪目的进行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现行刑法理论中的“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实际上就是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与一般行为动机的显著区别在于其负价值性、立法意志选择性以及与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的关联性。犯罪动机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动机。犯罪目的是犯罪意志的核心内容 ,不是独立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确立犯罪动机的选择要件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动机受外界情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现场转化,其包括恶性转化和良性转化。被害人在犯罪现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促使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向着良性方向转化,进而弱化甚至放弃犯罪行为,使被害人免受或者少受伤害,从而达到控制犯罪、预防被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犯罪动机是犯罪主体的恶性需要超出社会允许的范围而又不能自觉进行调整和压制时,在环境条件具备和特定目标的刺激下形成的一种激发并维持其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动机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施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和掌握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在侦破案件和审判案件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犯罪动机与预防犯罪有密切关系,因此,减少或消除犯罪主体产生犯罪动机,是预防或减少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犯罪动机在支配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主体内外因素的变化而使犯罪主导动机恶化 ,即犯罪动机向更加罪恶的方向发展 ,激发更加恶劣的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的恶化是有规律的。影响犯罪动机恶化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犯罪主体所面临的恐怖程度 ;二是犯罪主导动机的罪恶程度和犯罪主体的自我评价 ;三是犯罪主体的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就已经存在的犯罪心理,如动机、需要、意志,以及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都会由于“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稳定性,使其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来,并因其个性的不同,在目的、犯罪类型、侵害目标的选择上都表现出差异性,这就为我们通过犯罪现场的态势和获取的证据材料分析犯罪心理并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识别犯罪人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侦察工作中,侦察人员往往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犯罪现场的勘查与现场访问上,即把侦察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案件的发生、发展及犯罪行为造成的具体后果上,而忽视对刑事被害人之所以被害的背景因素的调查,以至使这些因素在侦察破案中难以发挥作用。 被害人的背景,是指刑事被害人诱发犯罪分子产生犯罪动机和目的的诸因素。犯罪案件中,有不少刑事案件是犯罪人同被害人直接接触的。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结构应是指能够支配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犯罪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犯罪心理结构包含的心理因素有错误或腐朽的认识,非法、过分或畸形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意志。其中,错误或腐朽的认识为主导因素,由此产生相应的非法需要,犯罪动机把非法需要的目标具体化,犯罪动机要转化为犯罪行为以实现非法需要必有犯罪意志的支配。  相似文献   

9.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都会经过内心冲突阶段,是否选择犯罪,取决于动机斗争的结果。而动机斗争是犯罪人自我决策的选择结果,依赖于犯罪人对于行为和情境的认知,满足其自身认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具有理性。但同时,由于较多情况下犯罪人往往很少甚至不考虑行为的后果,或者知道结果仍然选择犯罪,受情绪的制约,便呈现非理性的面貌。因此,犯罪人既有理性也兼具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互连网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形式。社会原因是网络犯罪发生的大背景,而个体原因则是网络犯罪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力。具体的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实施的,所谓个体原因是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导致犯罪产生的因素。犯罪人的个体原因不能单一性地导致犯罪的产生,但是犯罪的产生离不开犯罪人个体原因的作用。网络犯罪的个体原因包括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及行为结构三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1.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都会经过内心冲突阶段,是否选择犯罪,取决于动机斗争的结果。而动机斗争是犯罪人自我决策的选择结果,依赖于犯罪人对于行为和情境的认知,满足其自身认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具有理性。但同时,由于较多情况下犯罪人往往很少甚至不考虑行为的后果,或者知道结果仍然选择犯罪,受情绪的制约,便呈现非理性的面貌。因此,犯罪人既有理性也兼具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犯罪决策是潜在犯罪人在进行犯罪行为之前就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其内容较多,可分为影响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影响犯罪成本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水平、负性情绪预测、动机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等心理状态,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影响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兴趣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刑事责任”一直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其概念本身却又广受争议。从法理学上认识,所谓“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刑法禁止的行为而应当承担的国家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及其本人所作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以此作为前提,刑事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犯罪心理及其支配下的犯罪行为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犯罪动机、犯罪人的个性特征、犯罪掩盖等有密切关系。在侦查实践中 ,犯罪心理痕迹对案件性质、作案动机的分析及侦查线索和方向的提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其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分析,以充分发掘犯罪现场犯罪信息源中的犯罪信息,这对开展刑事案件侦查工作,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活动以及"刻画"犯罪人,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罪前情境的初步研究明确了情境因素如何促使青少年罪犯产生犯罪的动机,如何促使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包括主观罪前情境、客观罪前情境和时空中的罪前情境,并各具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犯罪的发生需要满足犯罪动机、犯罪能力和犯罪机会三个要素。犯罪动机属于犯罪人的主观要件,犯罪能力属于犯罪人的自身条件,这些都很难进行控制。但犯罪机会却是客观的、外在的,因而是可控制的,而且会对犯罪能否发生和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预防犯罪的发生,重点就在于对犯罪机会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8.
间接正犯 ,是指利用他人为工具而实行犯罪的情形 ,其实行行为是指利用者的利用行为和被利用者的身体动静的整体行为 ,其犯罪预备是指将他人作为犯罪工具加以利用实施犯罪之前的准备行为 ;其犯罪中止是指利用他人犯罪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其犯罪未遂是指由于利用犯罪行为人以外的其他原因而使犯罪行为未实行完毕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互动关系是故意杀人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杀人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这三个阶段,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影响甚至推动了杀人犯罪的产生和发展。在杀人犯罪行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被害人过错这一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劫车犯罪成本是犯罪人实施劫车犯罪行为的全部支出,包括犯罪时间、地点、费用开支、犯罪信息等等。文章从犯罪成本构成因素角度来分析,并从被告人防范意识、能力、防护设施、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提高劫车犯罪成本,加强劫车犯罪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