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11,(10):37-40
曾以“铁姑娘”闻名全国的郭凤莲,一时风光无限。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成了极“左”代表;郭凤莲也被调离故乡,和大寨一起沉寂十余年。1991年底,郭凤莲低调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经商办企业,使大寨由贫困村变为亿元村。后来,郭凤莲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十大女杰”,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2.
《先锋队》2004,(21)
郭凤莲,昔阳县大寨村人,现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经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四届、五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获全国劳模、全国妇女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称号。1991年11月,郭凤莲同志重返大寨后,带领大寨人经过1992年-1996年的艰苦创业,逐步走上了一条大寨精神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相适应的路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寨人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农业上,一个集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效益农业于一体的科技园区正悄然兴起;工…  相似文献   

3.
李慧 《新湘评论》2010,(4):56-56
郭凤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964年,不满18岁的她就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60年代她和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村庄刨出700多亩“海绵田”,创造出亩产千斤的纪录,成为当时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李慧 《学习导报》2010,(4):56-56
郭凤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964年,不满18岁的她就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60年代她和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村庄刨出700多亩“海绵田”,创造出亩产千斤的纪录,成为当时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6.
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中发〔1980〕83号文件)。这是农业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持续十几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总结和检讨。“83号文件”的转发,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盖棺论定,标志着毛泽东时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终结,预示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衰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余波及其式微大寨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发展的典型。陈永贵和他领导的大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坚持集体化道路,改造穷山恶水”而出名。而使陈永贵和大寨在众多的农业典型中脱颖而出的,是1963年的一场…  相似文献   

7.
陈永贵和大寨的沉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大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个普通农民的率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时代凯歌,陈永贵和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在后来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大寨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带有政治运动色彩和“左”的成分,而陈永贵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和山西省委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初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纵览》2011,(2):34-38
在中国,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的人大都知道郭凤莲的名字,她是继陈永贵之后的全国农业战线先进典型大寨的当家人、全国劳动模范。她不光当过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当过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山西省委常委、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她多次被选为出席全国党代  相似文献   

9.
正陈永贵是新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带领大寨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陈永贵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走进中南海,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在陈永贵的成长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给予了许多关怀和帮助;对周恩来总理,陈永贵也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总理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52年12月,陈永贵接替老支书贾进才,成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紧紧依靠广大群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60年内,大寨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长达15年的影响。尽管早在1981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向全国批转了山西省委《关于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以下简称《总结》),对大寨以及1964年以来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做出政治定性。尽管已有多部关于大寨、陈永贵及"农业学大寨"著作的出版,但至今谈起大寨,人们从各自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大寨之路     
熏大队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1964年2月10日,一篇《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大寨成为农业先进的代名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寨和学大寨运动又成为推行“左”倾路线的典型。轰轰烈烈的运动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建设大寨县成了最时髦的口号。 1980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对大寨和昔阳县“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那种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大寨之路@羊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革命吃尽了极"左"的苦头,中国的农民也吃尽了 极"左"的苦头。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战天斗地,爱国家 爱集体,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魂。 大寨的"经"原本是"正经"。 大寨的"正经",后来被念歪了。 "经"歪了,好事变成了坏事:农业学大寨,平原造梯田;农 业学大寨,旱地栽水稻;农业学大寨,山林毁,草地耕;农业学 大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业无生 机,农民有怨声。 俱往矣,看而今乾坤朗朗万木春!  相似文献   

13.
今日大寨     
丁若亭  原碧霞 《党建》2004,(5):42-43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以后,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40年后的大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一到村口,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大寨,依旧矗立在那里。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已经成了大寨的标志,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和大寨人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站在村口新盖起来的大寨宾馆楼上,村子里一排排结实的砖石窑洞映入眼帘。与从前不同的是,窑洞门口都挂上了“窑洞饭店”、“旅游纪念品”的牌子,这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出现的新气象。1…  相似文献   

14.
给大寨插上金翅膀──郭凤莲访谈录本刊记者郭宁虎落在虎头山下的大寨村,曾经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名闻全国。经历了一坐番风风雨雨,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重返大寨以后,大寨人的心态如何?大寨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最近,记者陪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同志在大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将大寨树立为农业发展典型并向全国推广,逐渐发展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这一运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根本原因是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直接原因是反驳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质疑,现实原因是通过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壮大集体经济,而其外在原因则是要通过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来“反修防修”。  相似文献   

16.
大寨本来是个好典型。周总理专门总结过几条,特别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当认真学习,发扬光大。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号召全国学大寨,要树这面红旗,事情就走到反面去了。中国这么大,农村的条件千差万别,只学一个典型,只念大寨“一本经”,这本身就不科学,就不实事求是。何况这时学大寨,并不是学它如何搞农业生产,搞山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业学大寨     
《湘潮》1992,(6)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寨之路》的报道和《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介绍了当时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事迹。此后,湖南和全国一样,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湖南农业学大寨运动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首先是广泛开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开阔各级领导抓农业生产的思路和视野。1965年前后,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率领地州市主管农业的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到广东、江西、上海、山东等地学习,大力开展以推广良种为中心的全面推广农业新技术运动,全省先后从浙江、河南等地请进大批农民技术员。后来,全省各地又先后组织了数万名大队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到大寨参观学习。其次是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月,在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评选活动中,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光荣当选。如今掌管着大寨十余家企业、亿元资产的郭凤莲尽管已经62岁,但她微烫发、化淡妆、戴项链,一副时尚女强人的模样———  相似文献   

19.
大寨红旗是怎样升起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晓晋 《世纪桥》2000,(5):43-44
大寨,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是那样的响亮,是那样的特殊。这个有着一片贫土地的小山村,在6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成为红极全国的农业典型。此后,小山村随着政治的起伏而起伏,随着国家的动荡而动荡。它经历的痛苦、欢乐、无奈与大起大落,又有多少人知晓?这里,笔者就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大寨红旗是怎样升起来的。一、大寨红旗的升起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正申纪兰是我多年多次采访过的老劳模。2020年6月28日她走了,我很想念她。我最早认识老申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她常到大寨参观访问,与陈永贵、宋立英、郭凤莲是老朋友。我在与他们座谈交流时,听到过大寨、西沟艰苦创业的许多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