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哲  耿子征 《法制博览》2015,(5):142-143
在社会大众民主法制化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已经成为政府的无形资产。政府公信力越高,表示人民大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高,进而减少了很多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为此,在本文中笔者就法治政府建设与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让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法制政府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行政问责制度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巍青 《南风窗》2008,(11):19-20
行政问责制度不能仅仅只是行政部门内部上级管制下级的手段,它必须回应公众的期待和要求,必须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公众的公信力,建立责任政府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
陈萍 《台湾研究》2005,(6):8-13
政商关系一般被界定为“政府与企业财团的互动过程”。在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互动中,政商关系千丝万缕、复杂难分。探讨政治领域权力结构对于政商关系的型塑和企业涉人政治过程对制度环境的影响,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现实中台湾当局的决策并不总是符合公众的愿望;为什么部分体现公共利益的政府规制却出现低效率;为什么会出现当政者的腐败或以权谋私。岛内政党轮替后,以“反黑金”自居的民进党大权在握,不仅走上“官商结盟”的老路,积极建构新的政商关系,而且堕落的速度很快,成为台湾社会价值失焦、不断向下沉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政府与学术界、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相互倚重、紧密结合是现代化国家政学关系生态的一个重要特点,两者的分离既不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也不利于发挥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政策研究与纯理论研究各有分工,不可简单地以功效来判断。一个学术大国既应有丰富的政策研究,也应有深邃的基础理论研究。由此,政府决策才会从容有度,政学关系就可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政府治理模式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难以形成政府与社会和谐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改革传统治理模式,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实现社会与政府良好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性变革,这集中体现为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从范式上来看,当前的政治调适是国家与社会合力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有需求,国家有回应"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框架;从过程上来看,当前政治调适所蕴含的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表现为:以社会公正为主的社会需求、以社会抗争为主的政治互动、以服务型政府为主的国家供给、以非选举问责为主的政治发展;从效果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兼具"有效性"与"有限性",需要通过持续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来完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刘平海 《法制博览》2015,(8):144-145
政府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涵盖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现实中却存在政府立法的公开性不足,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而导致部分政府立法公布后与实际脱节,运行不畅等诸多问题。加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指出要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意味着我国政府立法的主体会更多。因此,增强政府立法的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府立法的公开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张伟 《法制博览》2015,(7):182+180
司法公信力便是主体信用与受众信任作用的产物,司法的时代性是在特定时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特点,顺应时代特点来提高公信力是有效的方法。新媒体时代固然对司法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同时也是提高司法的公正性的一个手段和契机。新媒体时代下,司法公信力面临信息传播迅速广泛、公众对司法公正要求高等挑战,提高司法公信力应当以保持司法的独立和透明、提高司法程序的质量、追求经得起推敲的判决和建立司法与受众之间的双反馈机制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选拔和任用法官上显现出较为随意的弊病,我国也没有建立严格科学、规范有序的法官管理制度,于是导造成现有的法官队伍人事源头复杂、素质良莠不齐,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司法腐败倾向。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执法人的工具,如若执法者无知、盲从、不专业,那么司法权力的神圣纯洁性就会变质。也因此,公众和社会对法官的威信失去尊重,对法律的效力失去信任。建立和完善一套既适应我国的实际,又与世界通行做法相一致的法官选任制度,以迅速提高我国法官队伍素质,提升法律的公信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美国著名东亚问题专家、两度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傅高义给本刊的独家专稿。作者在文中认为,与中国保持广泛的接触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美国也应鼓励中日采取更积极的步骤,改善两国的关系。作者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丧失了许多公众对美国的同情。如果美国要与东亚国家的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就必须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美国要更加注意维护东亚民众对美国的友好态度。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提升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方式由此前的政府"一维强势"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二维互动"转变。这一历程在1979—199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之初,政府主要选择了经济动员与绩效刺激的路径;此后,为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开始采取公众知情与政治动员的路径;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障,因而法制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新的路径选择;面对日渐多元、分化的社会,确立明确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界限,维持社会的稳定,无疑是更为现实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法律公平正义问题,其与人权的尊重与保障问题紧密相连,在法治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提高司法公信力,不仅是提升司法权威的核心要素,也是减少诉讼成本、节约审判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基层法院应重视司法公信力的重塑,加强司法制度建设,与媒体开展合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强化公众司法权威的理念,以此提高基层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从而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理论内涵包括两岸之间政治对立、政治互动、政治互信、政治定位与政治合作等,这五方面关系总体上是逐步递进关系,如在存在政治对立情况下开启政治互动,通过政治互动增进政治互信,并在此基础上面对与处理政治定位,最后开启政治合作;同时这五方面也存在彼此促进、互为条件关系,如在政治互信基础上开展良性政治互动,反过来会增进政治互信;如果政治定位能得到妥善处理,政治互动会更顺畅,政治互信会更强化,政治合作也能深入开展。“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路径包括双方协商、平等协商、务实协商与公权力协商。  相似文献   

14.
在灾难救治和重建中,中国社会上演的是道德剧,而不是社会协调的行动剧,民众与政府双方部陷入了短期的利益博弈中。如果没有对制度设计、制度安排的认真考虑和讨论,下次灾难来临.一切就仍会重演。  相似文献   

15.
社会成员对制度运行的正义性判断往往会成为社会能否良性运行的前提,社会成员对制度变迁的正义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决定社会秩序的好坏。通过梳理制度变迁的正义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并良性互动的制度正义理念方能真正体现制度正义的应然价值。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诉求就在于真正达致制度的应然正义,谋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优解,实现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制度内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戈 《法制博览》2015,(6):104-105
良好的国家经济治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亦能有效地协调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经济治理的过程中,蕴含着经济民主价值的竞争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国家经济治理、竞争政策及经济民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政企逐步分开.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就需要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政府对企业贯彻经济政策的渠道.也是一种企业向政府反映意见与要求的联系。其组织形式就是在政府领导下由企业自行组织行业协会.同业会或联合会,行业协会不是企业,也不是政权组织或其他官方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的任务,但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反映企业要求与意见。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服务作用;对政府的行业管理起参谋、助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探索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建立平衡关系.在建设低碳社会过程中,离不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公民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公众环境政治参与的社区环境管理、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三维理论设定,本文以对山东省济南、青岛、威海和聊城4城市的调研为基础,对我国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作者的基本结论是:就城市比较而言,青岛的环境政治参与水平最高,济南和聊城次之,威海最低,而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年轻、高学历和非生产性职业群体具有较高的环境政治参与水平,但总体来说,环境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0.
警惕社会结构“板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忠 《南风窗》2010,(1):37-38
如果政府权力和公共职位仅在一个封闭性的群体中传承,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种板结化的态势。不同的社会阶层一旦缺乏必要的交汇和流通,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就会日益激烈,并最终促成政治变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