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非子·说林上》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纣王请人为自己精制了一双名贵的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用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和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吃了象尾、豹胎,就再  相似文献   

2.
《干部人事月报》2011,(2):95-95
商纣王有一天吃饭时用了一双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听说了,叹息不止,家人不解。他说:大王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用陶碗陶杯了,而要用玉碗玉杯了;用了玉碗玉杯就绝不会吃平常饭菜,而要吃山珍海味了;就再也不会穿粗布衣服、住茅屋了,而一定要穿锦衣华服、住高台大厦了……这样下去,奢侈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势必要搜刮民脂民膏,并对反对者予以镇压,如此国家就危在旦夕了。但忠诚的箕子仍去劝谏,纣王怒而将其囚禁。  相似文献   

3.
纣王登位不久,就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劝道“:大王用象牙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有了犀牛角杯和美玉碗,吃的自然是美酒佳肴,穿的要绫罗绸缎,住的要富丽堂皇了。对这样的后果,我不寒而栗。”纣王听后不以为然。5年后,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纣王肆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的江山。虽然对一个堂堂帝王而言,区区一双象牙筷子确实算不了什么。然而,有了象牙筷子,自然还会想别的。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好控制了。纣王的历史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经济学上有一个消费理论——齿轮效应。即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有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典故: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见到之后十分担忧和害怕。箕子认为,商纣王既然已使用了象牙筷子.那么必然不会用陶土烧制的器皿盛汤.一定会用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而玉石杯子盛的、象牙筷子夹的.一定不会是豆类、野菜这样的粗粮,而一定是牦牛、象、豹胎等美味。食着这些美味,他一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住茅草屋.而必定要穿多套锦绣衣服,住豪宅。按照这样的要求,奢侈享乐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天下的财物也不够他享用。所以,商纣王的叔父“见象箸而怖”也就并不是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后来.商纣王果然因奢侈淫乱不知收敛而导致国力空虚.军心动摇.最终亡国。  相似文献   

5.
趣味概念     
◎棘轮效应商朝的纣王登位不久就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忧心忡忡地对大臣们说:“大王用象牙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有了犀牛角杯和美玉碗,吃的自然是美酒佳肴,穿的要绫罗绸缎,住的要富丽堂皇了。对这样的后果我不寒而栗。”5年后,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纣王肆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的江山。箕子对纣王的担忧暗含了现代经济学上的消费理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利提出的,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这就像在机械传动中的“棘轮”(齿轮)一样,只能…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3,(8):152-152
李银桥说,毛竹筷容易长霉,主席平时使用的竹筷就长霉,如果改用象牙筷就没有这个问题。毛泽东说,我从小到大都是用毛竹筷子呢,已经习惯了。象牙筷子么,那是有钱人用的,太贵重了,我毛泽东拿不起!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3,(10):152
李银桥说,毛竹筷容易长霉,主席平时使用的竹筷就长霉,如果改用象牙筷就没有这个问题。毛泽东说,我从小到大都是用毛竹筷子呢,已经习惯了。象牙筷子么,那是有钱人用的,太贵重了,我毛泽东拿不起!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作为团结自己、团结同盟军、战胜敌人的一种策略或武器,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举几个例子来说: 首先说说周灭商过程中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据历史记载,商朝到纣王时,荒淫暴虐,达于极点,大失民心。在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纣王不纳忠谏,反而杀了王子比干,囚大贵族箕子为  相似文献   

9.
杨越 《政策瞭望》2010,(2):56-56
《史记》中有两段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殷纣时的一个大臣)叹曰:‘纣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宋微子世家》)  相似文献   

10.
趣味概念     
◎天堂与地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孩子请神仙告诉他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神仙就带他去看两个房间。在第一个房间,孩子看到一个摆满美味佳肴的高台,可惜所有的食物只能用三尺长的筷子去夹。这时,一群饿汉冲进房间,用筷子夹起食物就要往嘴里塞,却怎么也吃不到,急得直哭。神仙说:“这就是地狱。”在另一个房间,同样的高台、同样的食物、同样的筷子,但取食者却彼此帮助,你喂我吃菜,我喂你吃肉,三尺长的筷子运用自如。神仙说:“这就是天堂。”厉教授说,互帮互助是“天堂”,自私狭隘只能走向“地…  相似文献   

11.
妙语     
《时事报告》2013,(11):5-5
历史反复证明,离开和平稳定,发展无从谈起。东亚许多国家都是用筷子,用筷子的人都知道,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一本关于禅学的书上讲了这样一个故 事:有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 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 留下来。这个人说:"留下来可以,但我在人 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 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宫殿主人答道: "好极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 吃什么,不会有人来打扰你;我这里有舒适 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 阻止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 做。"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鞋的诱惑     
<正> 从小就对高跟鞋情有独钟.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妈妈给大我七岁的姐姐从上海买了双桃红色的皮鞋,丁字型,鞋跟细细高高的,非常时髦.那时可不象现在这样,每人都有着许多双颜色和款式都不同的鞋子,在当时拥有那么双漂亮的皮鞋,简直太让人羡慕了,姐姐自己则舍不得穿,更不用说任我试着穿,所以我常常等她出门后,偷偷地拿来套在脚上,镜子前照上半天舍不得脱下来。那时我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自己拥有一双高跟鞋.  相似文献   

14.
一鸣 《观察与思考》2007,(18):62-6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黑帮片总是能够吸引很多人。因为在这样的电影中。总会有几个男人——他们手足情深;也总会有一个女人——男人为之疯狂;当然还会有老大——几个男人最后会把他杀死。然而,这样的故事却太老套了,老套到就算有顶级导演、顶级演员来撑场,观众的心,却再也不会为这样总是充满血腥的影片,吸引。  相似文献   

15.
筷子随想     
<正>筷子,又叫箸,福建人和潮州人至今还是以箸来发音。要求功能才发明出来的,有一说是用筷子夹东西,才不会把食物弄脏,这我不太相信,古人有得吃已感幸福,那管得了那么多?  相似文献   

16.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0,(24):55-55
一个人被奢侈的生活占用的时间越多,其人生懊悔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越被所谓的“关食”吸引,其被疾病缠绕的机会就越多;一个人越把心思放在穿着打扮上,其内心就越空虚。在吃穿上花的时间越多,一个人的寿命就会越“短”。尽管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一个人的生命绝不是依靠追求所谓的吃穿来支撑的。把生命完全浪费在享受那些山珍海味上,以及一味讲究穿戴时髦服饰上,这样的生命是哀痛的、短暂的。  相似文献   

17.
马原 《小康》2018,(26)
正盲人摸象是我们日常偶尔会用到的一则古老的印度寓言,不知什么时候成了中国的成语。在百度百科里,说寓言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从感情色彩上被定义为贬义词。寓言说的是国王让几个盲人同时摸一头大象,摸象脚的说象如漆桶;摸象尾的说不对,它像扫帚;摸象腹的说它像鼓;摸象背的说都错了,它像高高的茶几;摸象耳的说像簸箕;摸象头的说明明像笆斗;摸象牙的说像尖尖的角。盲人受到国王的嘲笑。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20,(4):27-27
“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首都文明办联合市政府新闻办、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共同发起“公筷行动”,有关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议,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同。“垂垂水线白封青,一著能生两眼明。”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一双双筷子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落座后长辈“大家动筷子吧”的招呼,到请客时“多个人多双筷子嘛”的盛情,再到频频布菜的习惯,无不透着一股子热络劲儿。筷来著往,情味浓浓,但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说起吃,在成都是很有些名堂的.家户人家祖辈相传都要泡制各类家常菜,如水豆豉.咂海椒、胡豆瓣、豆腐乳、腌酱菜腊肉等,有的自己伏醪糟、酿米酒、推小磨豆花儿、推汤元粉子;道地的成都人哪家没有一个象样的泡菜坛子?自家加工各类食品,是旧时“自奉俭约”的持家之道,再就是成都人好吃而讲究的一贯作风.弄得精细,吃起赶口.当家庭主妇做媳妇儿的,久了没有不谙此道的,更不用说拿手菜,象回锅肉、笋子烧肉、热窝儿鸡、粉蒸肉、豆瓣鱼以及烧蹄炖肘等等是没有不会做的.周末节假日,家人要打牙祭,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要拿出来,还要弄几个象样的菜,烧、炖、蒸、炸、麻辣凉拌,有鸡鸭鹅  相似文献   

20.
保镖与强盗     
李敖的文章,多有神来之笔。在《北京法源寺》一书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镖局是清末一门奇怪的行业。干这行的人被达官贵人或大商巨贾请来做保镖。保镖防范的主要对象就是强盗,俗称贼。然而保镖不是见贼就打,相反,还要与贼和谈,交朋友。遇贼拦路,保镖头子便走上前去,一脸堆笑,抱拳拱手,向贼行礼问好。贼也识相回礼。然后双方对答黑话。贼问:吃的谁家饭,穿的谁家衣?保镖答:吃的朋友饭,穿的朋友衣。这朋友指的是贼。贼是保镖的衣食父母,没有贼保镖就会失业的。贼听此话,就把路让开。事后,贼进城玩耍、盗窃,也会来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