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政策文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公共政策话语文本的结构构成、语句有效性条件以及公共政策话语本身的系统性特征的理论考察,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公共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参照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对客观的公共政策话语文本做出学理层面的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话语研究是当前国外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取向,把制度理论和话语理论结合到一起,以制度、信息、利益和资源这四个因素为基本分析变量,就将建立一个关于公共政策言说行为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创新是促进并服务于体制转轨的核心操作工具。中国过渡社会的特定性质和体制转轨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公共政策创新的特定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近20多年来行渐进有序、服务于体制转轨的公共政策创新的实际进程和宝贵经验,通过概括和解释中国社会过渡时期体制转轨过程中公共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模型,以期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共政策创新规律的探讨和把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底层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与话语赋权,以话语策略生产参与公共政策的博弈,如参与公共事件舆论、社会运动等,集体聚合来影响行政权力。网络民粹主义在本质上仍然为民粹主义,其具有民粹主义反抗精英、推崇人民、批判性、暴戾性、非理性的基本特征。结合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可以发现其内在机理与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发展弊端。以此提出改善民生、阶层糅合,话语融合、平衡阶层,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网络社会组织的赋权,提升公众参与网络舆论表达的实践能力来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滥觞进行消解,从而使公共政策能够真正回归至公共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文化作为公共政策的外部客观环境对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内容等政策系统要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政策系统总是打上了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通过引导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行为规范体系进而塑造着公共政策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文化通过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民主性进而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民主性;文化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服从。  相似文献   

6.
文化作为公共政策的外部客观环境对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内容等政策系统要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政策系统总是打上了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通过引导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行为规范体系进而塑造着公共政策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文化通过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民主性进而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民主性;文化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服从。  相似文献   

7.
官员表态话语作为展现政治倾向的方式,是一种常见但被忽略的学术议题。尝试厘清地方官员表态话语体系建构逻辑,并对照其表态话语与行为的匹配性。研究发现,向上表态是单一制国家地方官员权力遵从的必然方向,针对制度弹性的强弱可以选择贯彻执行型、发展协调型、竞争表功型等三种表态形式,地方官员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会选择完全匹配、阳奉阴违、部分匹配等不同的行为匹配方式。因此,可以从合理把握公共政策刚性与弹性的度、提升公共政策科学化水平、细化官员表态话语的语义解读、动态掌握官员表态之后的行为轨迹、实现“有责可问”向“有责必问”的转变等方面提升其言行匹配度。  相似文献   

8.
国会的立法决策是公共政策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在议会政治中,政党、国会议员代表选民输入利益需求,经过立法活动的整合、调整,最终形成能够代表或反映特定利益诉求的、以法律或其他特定权威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政策。本文以韩国国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为参照,对比中国全国人大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总结韩国国会的经验和教训,试图为全国人大的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不能科学地反映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有必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其价值目标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失灵类型划分及矫正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芬梅 《理论探讨》2006,59(6):132-136
公共政策失灵是指公共政策在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以增进全人类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无能的状态。基于公共政策失灵产生原因的基本性质,将公共政策失灵划分为错位性失灵、缺陷性失灵、利益变异性失灵和负面性失灵,研究公共政策失灵的原因和类型并提出矫正公共政策失灵的对策,不仅可以为公共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现实指导,而且为解决公共政策失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升之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本文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作出了一些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涵义 ,也就是公有性、公治性和公享性三方面的内容 ;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具体表现内容 ,也就是公共政策主体、价值观、手段和对象的公共性。此外 ,本文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进行了阐释 ,并提出了增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一系列政策  相似文献   

12.
媒介话语权与公共政策利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权是公众和社会组织自由表达利益需求和政策诉求的权利,媒介话语权的争夺隐含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媒介话语霸权的存在导致媒介话语权失衡,致使公共政策的利益选择出现偏向.均衡媒介话语权是促进公共政策利益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完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媒介话语权博弈与公共政策利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权是公众和社会组织自由表达利益需求和政策诉求的权利,媒介话语权的争夺隐含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媒介话语霸权的存在导致媒介话语权失衡,致使公共政策的利益选择出现偏向。均衡媒介话语权是促进公共政策利益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完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是特定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是中国公共政策的最重要的制定者,我国公共政策从其实质来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关于中国公共政策的典型模型具有片面化、简单化、泛西化的缺陷,难以科学阐释我国的公共政策.我国的公共政策在制定中具有凸显共产党的主导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步前进的政策制定路径等显著特征,在执行中党政的强势推动、执行链条的冗长、既注重过程又强调结果、既实行分工负责又合作发力的特征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许怡 《民主》2009,(3):7-9
所谓话语,是指能够完整表达一个意思或思想的语言或文字。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特点和话语体系。如政界有政治话语,学界有学术话语,商界有商业话语,新闻界有新闻话语,文学界有文学话语,普通百姓有他们惯常使用的市井话语,等等。话语权则是指人们对事务表达立场观点、看法主张和提出利益诉求的权利,它往往蕴含着影响他人甚至公共政策的主观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在现代公共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谋咨询作用.在新时期,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离不开特定的制度条件.积极创造有利于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发展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政投资制度、税收征管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制度条件,既重要又迫切.  相似文献   

17.
地方公共政策对其辖区内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是个长期争议的问题.辖区竞争中的公共政策,具有竞争性、复杂性、自利性和外部性特点.地方公共政策通过税收、公共服务、规制、激励措施等途径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为获取竞争优势、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呼吁公共政策更具有回应性、低成本、公正与秩序、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的生产、维持和积累主要依赖于两大来源:互利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即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等与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储量息息相关。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是公民切实进入公共政策过程、讨论特定的政策议题、协力执行公共政策的前提。因此,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公民参与网络这个变量,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促进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以形成公民参与网络和公共政策过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受制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权威性的世界经济贸易规则、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四层级的变量 ;这一适应性包括经济全球化对政府公共政策适应性的一般要求和中国政府公共政策在新的条件下公共政策适应性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中国具体公共政策的变迁过程,辨识不同阶段公共政策出台的特定影响因素,运用间断均衡理论这一通常用于研究政策变迁驱动因素的主流思想,综合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历史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兰州市1982—2012年出租车政策的不同阶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梳理和归纳总结,并最大限度地还原政策决策的特定情景。研究发现:在整个兰州市出租车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价值倾向、地方领导班子的态度以及公民的反应,是政策变迁动力的主要因素,具有典型的中国情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政策的演进逻辑进行进一步阐述,初步实现了间断均衡理论与中国本土体制环境的结合,构筑了间断均衡理论在中国的整体性分析框架。该研究对阐释和验证中国公共政策的演进逻辑,实现间断均衡理论模型的中国化改造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