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长征》2013,(8):40-42
<正>过去的龙头村基础差、底子薄、环境脏,且人心涣散,村集体负债十多万元,是全镇出名的后进村,村民们在镇里觉得没面子。而如今的龙头村脚下的路不再泥泞,放眼望去是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村里的干部、村民集聚一堂共话村里事,人心齐、干劲足。近年来,龙头村不但发展了畜牧、水产养殖业,每户年平均收益已达6万元,还成立了中草药合作社。据统计,2012年龙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人均收入1.1万多元,龙头村在镇里抬起了头。  相似文献   

2.
1999年以前,即使在出了名的贫困县青川,姚林村也称得上典型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多元,村里的大宗电器屈指可数,家家户户可谓都是"贫农". 短短3年工夫,姚林村人平纯收入超过1200元.今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村民们依靠栽培竹荪、种植天麻、发展袋装香菇,收入可在去年基础上人平增收1500元,达到2700元!  相似文献   

3.
贺志良是吉县城关镇石家庄村农民,他承包着一座果园,每年收入都在四五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首富。富裕之后,没有只顾小家,先后拿出一万多元,为村里修路、拉水、建学校。为了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他牵头成立了果树协会并担任会长,定期举办培训班,义务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修剪果树。几年来,他带出 120多名徒弟,为乡亲们修剪果树 6000余亩,使全村人都掌握了果树管理技术。正因为他无私的奉献,赢得群众拥戴, 2000年初夏,他被选为上东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领头雁”。   一座桥   将此岸和彼岸连接   一条路   把眼下和…  相似文献   

4.
"‘党委加协会',确确实实让我们得了大实惠.今年我家两亩春茶卖了近6000元,比协会成立前增加了一倍."荣县双古镇茶业协会会员、范家村1组村民蒋忠贵乐滋滋地说.镇茶叶协会会长徐禄康介绍,今年下来,双古镇人均茶叶收入将达到800多元,大幅度增收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娟 《当代党员》2007,(3):49-50
心灵憩园:有了委屈找老协 7年前,长寿区云台镇青云村老支书唐孝舟和村里4个热心老人发起成立了老年互助协会,协会的活动中心是一问仅16平方米的临街小店。  相似文献   

6.
2001年,我退役回乡,当时就想着怎样做一个新时代农民。发展才是硬道理。2005年,我动员村里的刘忠学一起养殖"二元母猪",并打破过去传承单一的种养方式,当年,就收入6万多元。2008年我们成立了花桥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目前,村里年出栏肉猪1000余头,规模化养殖户达10户。我自己也修建了一个占地10余亩的"林下养鸡场",年出栏商品鸡10万余羽,年创利5万余元。看着我们的养殖成果,村里的群众也开始谋划发展路子。如今花桥村有工商户39户,种植各种经果林800多亩、种植山核桃2000余亩、改良杂交玉米1200亩、优质葡萄100余亩。村  相似文献   

7.
正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探索"三聚三建"发展模式,向改革要动能、向产业要红利,初步建成"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田园村。2002年,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如今的青杠坝,环境幽  相似文献   

8.
《天津支部生活》2008,(6):47-47
当前,农村一些离职老干部,老党员希望发挥余热,为村里的发展稳定作一些贡献,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载体,老人们有劲使不出,有时甚至在工作中起了反作用。把老人们组织起来,在村里建设老年协会,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服务群众的平台,既有利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又有利于提高村庄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有着1667人的小龙甸村位于泸西县城东5公里,土地是全村人生活惟一的来源,烤烟种植成了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产党员赵德洪针对村里家家种蔬菜,却找不到销路的情况,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泸西县中枢镇小龙甸村蔬菜协会,2007年又成立了蔬菜协会党支部。  相似文献   

10.
蒲丽娟 《党建》2014,(5):45-45
正4月1日,一场名为"幸福牵手和美潜口"的结婚纪念庆典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举行。16对金婚伉俪、两对钻石婚伉俪以及近200位老人欢聚一堂,大家共同祝福村里老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当潜口村老年协会杨会长在致词中提到"我们老年人要继续发挥余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1.
正他成为村里的"当家人"至今已有1 1个年头,是全村老少公认的"大能人";他带领党员群众把全乡有名的后进村变成产业发展迅速的省级文明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 800元跃升至1.7万元;他热衷于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大力培训农村经纪人……如今,当地百姓早已安居乐业,村子也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而他的初衷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2.
德芙 《先锋队》2012,(28):56
9月7日下午,清徐县柳杜乡拔奎村2000余名村民打着"送别‘垫钱村长’张军杰"的横幅,满含热泪地送张军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年仅48岁的张军杰,因患一种罕见的脐尿管癌,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张军杰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垫钱村长",他给村里垫钱,从来没有立过账,从来没有报销过。2008年12月,村里清运垃圾山,他垫付20万元;2009年6月,村里打井,他垫付10万元,并承担起之后每个月2000元的电费,总计7万多元;2009年5月,修村里主要大街,他垫付120多万元;连续三年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各地守正创新、强基固本,大力弘损新时代责州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跨越。"我们2020年脱贫后,开始为6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发放村级养老补贴,每季度发放养老资金6.8万元以上,人均可达300元以上。"2020年12月21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现场,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强,代表村里领到了“全省文明村”的奖牌后,与记者聊起了村里的“喜事”。  相似文献   

14.
<正>看不到一望无垠的农田、曲曲弯弯的乡间小道、纵横交错的沟沟渠渠,在这个"村",你领略到的是别样的风景:整齐的楼房、宽阔的街道,还有熙熙攘攘的市场。这就是宁夏有名的"亿元村"——青铜峡市小坝镇小坝村。二十年的发展,成就了小坝村今天的辉煌。透过小坝村闪光的"光荣榜",你会看到它的每一步坚实步履——先进党组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五个好村党支部、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红旗村党支部、文明村……自1991年至今,小坝村获得的荣誉近100个,上至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95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6年来,我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挖穷根,找富路,发展经济,使吴岳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续几年被省、地、市评为"五好村"、"十强村"、"安全文明村".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去年,吴岳村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比6年前增长近10倍;集体经济纯收入119万元,比6年前增长近20倍;集体积累1280多万元,比6年前增长近20倍;上缴税金65万元,比6年前增长了10倍多.  相似文献   

16.
青杠坝之变     
正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绿色发展,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1000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初夏,走进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宽阔的村道两旁,香樟、桂花树有序排列,茂林修竹之间,一栋栋传统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开满各色鲜  相似文献   

17.
法律服务     
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而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则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老龄产业“商机无限”。日前召开的2005年中国老龄产业国际论坛及第一届中国老年产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有资料显示,按照国际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11%。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能力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8.
正"这片60亩的地原来就是一个河沟,被我们填河造地,其中10亩地用于建家庭农场,一年村里可收入约12万元。其余50亩地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一年村里可收入2.5万元,现在白营子村已从全镇的倒数第一名跃升到前三名……"朝阳县波罗赤镇白营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国慧敏说。  相似文献   

19.
正瓜果飘香、干群团结、邻里和睦、生活日新月异……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之前我头戴贫困户的帽子,生活并不好,现在乡党委政府帮我建起了农家乐,还让我参加村里合作社分红,日子过得很安逸。"36岁的望城村何家坝组脱贫户何定勇说。望城村距施秉县城10公里,距镇远古城31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共有469户1886人,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9万元,多次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妇联先进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省级生态村""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黄雁行 《党建》2012,(11):43-43
近年来,广东惠州市在追求“富口袋”的同时注重“富脑袋”,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惠州市始终坚持实施文化民生财政,把发展文化民生作为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00亿元,用于文化建设。市财政每年还专门拨出“4个1000万”资金,投入重点文化项目,即1000万作为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经费;1000万作为市奥林匹克体育场和江北体育馆引进文化体育项目补贴;1000万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经营演出补贴;1000万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市财政每年还拨付数百万元作为文化事业建设费,用于补贴“快乐时光”广场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等活动。惠州市还实施了“文化消费卡”制度,每年由市财政提供10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广大未成年人、老年人、异地务工人员,以及城乡低保户等群体提供订报、购书、看电影、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消费补贴服务。群众自发成立的自行车协会、太极拳协会、木兰拳协会、社区秧歌队、老年活动之家、老年艺术团、老年门球队等文化活动组织,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民间艺人和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开展蓝田瑶族舞蹈、客家山歌、龙形拳、龙门农民画、惠东渔歌、小金口舞麒麟等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以市区市民乐园、滨江公园等为龙头,以县(区)文化广场为骨干的“快乐时光”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活跃,目前已演出近200场。如今的广场文化活动是“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天天有舞会”,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