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涯同胞     
关于中国人在海外的故事,这些年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数量之多,几乎形成了象描写当年知青生活的“知青文学”一样的文学类型,有人称之谓“移民文学”,其中不乏轰动一时的作品,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等。尽管如此,在我看来还远不足以反映海外同胞在这些年中的经历、变故和状态。  相似文献   

2.
华文文学是华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中西文化在新层面的碰撞与磨合。不久前,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侨办)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聚集了严歌苓、尤今、汪国真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内外华文作家,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未来。这个旨在广泛团结五大洲华文文学界人士,促进全球华文文学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全球华文文学界力量,更好  相似文献   

3.
《春秋》1997,(2)
【美国《华盛顿邮报》文章】科学家首次发现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天文学家们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事界”存在的直接证据——虽然“事界”是物理学领域最怪诞的概念之一。视界实际上就是黑洞的边缘,任何物质都有可能落入它的非常明晰的边界,物质或能  相似文献   

4.
包大为 《求索》2022,(5):50-57
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一场探索革命文学之原则与方法的历史事件,推动了根据地文学从各种新旧理念走向唯物史观,引导根据地文学工作者在写作立场和价值追求等层面达成了思想统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不仅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科学分析了文学的理念性与能动性,更是针对“为什么人服务”“如何去服务”两个主要问题指出了文学走向人民、走进历史、走上革命舞台中央的学习路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证了作为实现了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真正生成,推动打造了一支摒弃唯心史观的文学工作队伍,成为了党领导文艺工作根本方针的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5.
欧娟 《求索》2008,(7):173-175
文学期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创办于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主流叙事成为其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但也发表了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在当时受到批评的边缘文本。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张力、人物心理的话语锋力和爱情主题的话语磁力三个层面,来重新解读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作品,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人民文学》边缘文本所彰显的话语力量,从中获得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打开你的门     
名家坐堂·打开你的门陈继会编者按:读者朋友,翻开这期“名家坐堂”,您会发现,悄然登场的新堂主是一位大学教授。不,他还不仅仅是教授。让我来介绍一下。陈继会,著名文学理论家。著有《理性的消长》、《拯救与重建》、《文化视界中的文学》、《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天望》对"娜拉出走""身份认同"主题的升华,还是《天外》对身体与灵魂的双重追问及宗教、哲学之思,欧洲华人新移民女作家林湄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打造出的这两部长篇小说,既凝聚着作家个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标志其创作心路的蜕变,同时也表征着新移民文学与此前留学生文学书写的不同质的变化,于边缘视角审视文明和现代人的生活困境,超越二元对立的对话立场,为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内涵、美感经验及文学书写形态。  相似文献   

8.
方科平 《前沿》2008,(10):173-176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而不朽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活跃在美国文坛的华裔女作家很多,但最著名的要数“书林盟主”的马克辛·洪·金斯顿、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持续9个月之久的谭恩美、令美国读者对移民文学耳目一新的吉西·任、擅长中英两国文字的多产作家云菁,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前美国驻华大使夫人包柏漪等女士。 马克辛·洪·金斯顿的代表作是以她儿时的回忆、中国和美国的神话故事熔于一炉的《女斗士》和《中国人》,1992年她还得到美国文学及艺术创作者的最高荣誉——美国文理学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史研究会第一届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宣读了本所陈孔立教授的论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特点——以问俗录为中心的研究》,该文收入《台湾史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1988年6月出版。陈孔立的另一篇论文:《清代台湾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评“土著化”和“内地化”的争论》提交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台湾经济、历史。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在台湾《当代》杂志第30期上发表。杨锦麟助理研究员所写的《李万居后期思想的转变》是本所主办的“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学术交流会”论文,在1988年12月9—10日台湾《民众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1.
编后语     
贵刊2004年第6期刊登了郭怀亮的文章《试论民主的边界》(以下简称《边界》)。该文论题富有诱惑力和挑战性。出于兴趣 ,笔者对《边界》一文所持观点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写出来 ,希望和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边界》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不能在主权和人权两个问题上实行民主 ,一旦超越了这两个边界 ,“民主就成为邪恶”。文章以“多数统治”来界定民主 ,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保护性边界或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的统治就往往容易牺牲少数人的人权和利益 ,蜕变为多数人的暴政 ,因而 ,民主“不得突破人权”。诚然 ,从根本上来说 ,民主的目的在于保护众人…  相似文献   

12.
《春秋》2001,(1)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徙移民之事,至今在我省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笔者幼年常听念叨,“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很久以前,为何从山西路途遥远移民到山东惠民来呢?为了却心愿,探讨有关移民的背景、历史作用及洪洞移民后裔的现状,笔者参阅新编《惠民县志》及有关资料,并找有关人士调查了解,对明初山西洪洞移民之事,方知端倪。  相似文献   

13.
叶水 《公民导刊》2006,(4):38-40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近举办了《三峡移民精神》大型图片展览,在“故土难离”那一部分。一幅幅图片生动的再现了百万移民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依依惜别中,库区移民顾全大局、舍已为公的奉献精神让人动容。在图片中,我注意到两幅醒目的标语:“主动外迁,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祝外迁移民他乡早日致富!”外迁移民是否已经融入迁入地?他们现在的生活还好吗?他们在他乡是如何创业致富的?请看本刊记者从广州发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5.
八十五年前,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正在进行的复杂激烈的思想斗争、政治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情况下,针对着自由资产阶级“非党性”、“不要功利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时髦的口号”,为了推进革命事业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列宁写了《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又译作《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这篇光  相似文献   

16.
宾恩海 《思想战线》2006,32(5):107-113
将“现代主义因素”确立为《野草》的一个重要特质来加以分析,正是谋求对《野草》中大量苦闷彷徨空虚绝望的“情感压抑”的深化理解。《野草》所指涉的众多精神命题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空幻、绝望、死亡、荒诞等基本主题有很大同构性,其艺术形式上的象征意味、非实指性、哲学品格的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外部特征也惊人地相似。《野草》在表现现代人的危机意识、探索人的心理深度方面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妇女研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8.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9.
理解普通妇女--兼谈女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