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中的非法集资风险主要集中于P2P和众筹领域。P2P领域中的三种模式已经触犯了非法集资的法律红线,而股权类众筹最可能涉及的犯罪是非法集资犯罪中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两高和公安部联合颁布的最新司法解释在非法集资构成要件的认定上采取了"从严把握"的原则,更是大大增加了部分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非法集资的入罪风险。因此,对互联网金融中非法集资的风险防控应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监管体系,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今金融诈骗犯罪层出不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使诈骗花样手段不断翻新,法律的不健全、技术的不完善、经济发展导致的劳动力过剩和有些人价值观的扭曲使诈骗事件频发,公民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骗子的陷阱,血汗钱落入坏人的口袋。为了整治这类事件,必须从政府、社会、有关部门到公民自己,都要为防治金融诈骗犯罪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枫桥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犯罪防控经验。"枫桥经验"顺应了犯罪防控从管控到治理的历史潮流,具有广泛社会参与、源头治理、贯彻复原性正义的犯罪防控特色。互联网+时代基于"枫桥经验"的启示,应当坚持犯罪防控社会化理念,利用互联网优势,构筑从事前到事后完整的犯罪防控体系。加强必要的法律制度建设,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提升民众参与防控的专业水平,确保社会防控的合法、有序、专业,为防控社会化理念的贯彻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是确保个体权益和强化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下,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犯罪形式多样且难以规制。故,强化包括刑法在内的法律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在刑法改革方面,重要的是:要创新立法模式,明确犯罪化的整体标准,惩治典型犯罪,完善刑罚体系,在犯罪规制手段间实现协同和配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越来越严重.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专业化,犯罪手段具有极高的隐蔽性,犯罪形式多样性,犯罪后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些是新时期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显著特点.教育的缺失,网络环境的不规范性,以及网络立法的滞后性是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为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整治和净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法律体系,以便有效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金融行业经历了巨大变革,金融犯罪也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众型金融犯罪涉及人数众多且社会危害性强、影响力大,近年来呈现出高发态势,此类犯罪成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现阶段我国涉众型金融犯罪防控存在诸多问题,大预防格局还有待完善。应当构建以投资人群体为中心的多机构协作和参与的预防犯罪一体化体系,全面提升金融风险治理水平,以达到有效防控涉众型金融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领域犯罪防控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明显,金融领域的犯罪破坏金融秩序,威胁我国金融安全,危害性极大,必须认真分析金融领域犯罪原因,从强化司法控制、联合预警机制、加强监管信息网络和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等环节构建金融领域犯罪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犯罪持续高发,有效遏制其高发势头刻不容缓。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特点决定其侦查与防范难度较大,认真探索其犯罪特点、产生原因及侦查防范势在必行。文章以大数据为背景,通过对涉案犯罪情报信息研判,分析和研究情报信息研判在互联网金融犯罪侦查中的应用难点研究解决对策,提出了情报信息研判为视角建立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金融的重要业态之一,互联网金融在蓬勃发展出现多种模式的同时也滋生了经济犯罪等诸多问题,这对公安机关打击防控经济犯罪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兼具互联网时代和传统金融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犯罪在触犯传统经济犯罪罪名的同时亦衍生了专业化、智能化等自身特点,加之专业技术、情报信息基础等方面的短板,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侦查防范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因此需要以情报技术为主导,通过对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助力已发案件的侦查,梳理人员、资金流向。同时也要建立情报导防、部门协作、风险防控、集群战役等专业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防范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金融的重要业态之一,互联网金融在蓬勃发展出现多种模式的同时也滋生了经济犯罪等诸多问题,这对公安机关打击防控经济犯罪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兼具互联网时代和传统金融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犯罪在触犯传统经济犯罪罪名的同时亦衍生了专业化、智能化等自身特点,加之专业技术、情报信息基础等方面的短板,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侦查防范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因此需要以情报技术为主导,通过对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助力已发案件的侦查,梳理人员、资金流向。同时也要建立情报导防、部门协作、风险防控、集群战役等专业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防范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网络犯罪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犯罪形式,由于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且犯罪手段比较先进,因而较难防控,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防范网络犯罪严重的破坏性,应完善立法体系,加强防范网络犯罪的法律宣传力度,加强计算机防范设施和侦查技术设施建设,并加强国际合作及对国际犯罪的侦查力度。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互联网融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应然需求。现有互联网融资法律规范体系,存在网络借贷中介机构法律定位偏差、股权众筹发展缺乏制度依据、互联网融资监管模式不完善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当创新互联网融资法律制度,重新界定网络借贷中介机构的法律定位,破解股权众筹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重塑互联网融资的监管逻辑,构建互联网融资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现代国家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西方发达国家虽没有像我国这样明确提出建设治安防控体系,但在治安的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通过对各种法律的执行而体现出的无处不在的防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警察执法对犯罪的威慑作为基本防控手段和架构,通过警察组织的扁平化指挥和区域警务的协调运作快速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二是通过法治化的方式对各类犯罪实施立体化的防范,对轻微犯罪采取零容忍;三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隐形犯罪的控制,鼓励公民提供各类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建立软性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明显增多,犯罪主体多为中年人,文化程度较高。涉及的被害人人数众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犯罪手段狡猾、欺骗性强。此类案件多发常是资金供求失衡、被害人过错、犯罪收益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防治此类犯罪,应加强法治宣传和投资引导,增强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多措并举,及早发现、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暴恐犯罪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其社会危害性极大,需对其严加防控。风险社会理论强调,刑法规范只是防控犯罪的一种方式,还可借助对风险的管理和分配来防控犯罪,多管齐下。故,一方面要加强对暴恐犯罪的刑法应对,如完善相关罪名,严密刑事法网,加大对暴恐犯罪处罚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瓦解暴恐犯罪的社会基础,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阻断其传播途径,构建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由于微商犯罪具有复杂性、缺乏监管性、智能化、隐蔽性、扩散性等特点,对此类犯罪应重视犯罪信息研判、建立完善资金查控平台、建立动态微商监控体系、适时采用各种有效侦查手段、提高侦查人员互联网查控技术水平、重点突破薄弱环节,进而采取建立微商实名登记制度和加强诚信建设、加强电子商务等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加强微商相关监督管理、完善电子商务立法、增强防范意识、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教育等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渗透和重塑所形成的新型金融业态,其核心理念在于共享和普惠。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经济发展形式,是互联网金融向垂直和纵深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已初步形成京东、淘宝和追梦网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仍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以及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不成熟等诸多问题。立足国家宏观监管与内部微观管理,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建立企业内部风控机制,施行政府线下审核双保险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刑法问题的出现。对于互联网金融犯罪,刑事规制方面存在着大量罪名,因而使互联网金融行为面临各种入罪风险,这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现有的刑法规制则存在刑法滞后性与金融行业迅速发展的冲突、行政法规不完善而刑法作用时间点提前以及固化解释导致犯罪圈可能不当扩大等问题。考虑到鼓励金融创新等原因,采用谦抑性的刑法规制路径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及控制犯罪圈的不当扩张。为此,可以通过构建谦抑性解释体系、重视行为实质危害性的认定以及分类型进行规制等方式实现谦抑性规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更加落后、缺失。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抓紧网络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积极补漏补缺,把和网络相关的法律体系完善起来。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完善法律并不是仅仅在刑事法律上的完善,对网络犯罪的刑法治理要基于其他相关民事、经济、行政法规对网络行为的规制,完善整个网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恐怖主义犯罪的常态化、恐怖袭击的多发、频发,特别是个体恐怖活动的高发,预示着恐怖犯罪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继传统犯罪之外威胁性更强、破坏性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我国现阶段对恐怖犯罪的防控,多集中于社会预防、情境预防和法律预防,恰恰忽视了对恐怖犯罪主体预防。文章以莱维纳斯"他者"理论为视角,基于对恐怖犯罪分子的个体研究,尝试构建新时期恐怖犯罪综合防控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