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以及信仰水平不仅仅影响当代社会信仰状况,同时更影响中国未来社会信仰水平。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往往通过他们的职业,将他们的信仰直接传递给他们的学生。加强师范生信仰目的是通过加强师范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进入推动社会信仰水平,从而构成信仰教育的良性循环。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为了解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大学生信仰状况原因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制定对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当代中国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国人对无神论的认同与自身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相矛盾、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峻挑战、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信仰越来越广泛、民间信仰长盛不衰等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信仰缺失、兼信以及"信"与"懂"之间矛盾等信仰问题,因此要加强信仰建设: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加强信仰的价值性建设,继续保证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中的信仰迷失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迷失是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现实生活变革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只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质量,重视和加强公民的信仰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仰迷失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仰作为一种内心信念,有着其一般本质与内在机制。要依据对信仰的一般性认识,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科学体系与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逻辑起点,是当前社会大众的主流信仰,有着科学的内涵界定。同时我们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原因剖析,从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和夯实群众基础等多方面探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信仰缺失问题是当前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由于信仰具有基础性作用,信仰缺失导致了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众多具有使命感、责任感人士的强烈关注。如何加强信仰建设,政府需要做好"导航",以保证社会信仰的正确方向;党员干部要做好"领航",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学校是人生航船拔锚起航的港湾,学校教育要做好"起航";舆论要做好"护航",为信仰建设营造环境,烘托氛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主导信仰,是共产党员的唯一信仰。但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在受到冲击,而这种冲击也实实在在影响了基层领导干部,导致部分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是不断认识发展的过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保证,正确认识加强信仰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欠缺法律信仰生成的土壤,我国传统社会根本不存在法律信仰。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是存在法律信仰的,不过在信仰程度、信仰方式上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信仰是一种伦理价值型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当前,民间信仰组织管理无序、巫术迷信杂糅、滥建村庙、频繁举行大规模祭司活动等问题突出,不仅加重了信众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不良影响。加强民间信仰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必须在认真总结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民间信仰的群众性和长期性,以加强民间信仰场所管理为重点,将法治建设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相结合,积极发挥民间信仰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强烈冲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具体对策有:突出重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围;占领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宪法必须被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信仰既是指一种对宪法的情感和态度,也是指践行宪法的行为,它是主客观方面的统一。宪法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但在目前的中国,宪法信仰却是从上至下的普遍缺失。因此从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入手才能使中国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12.
高职大学生已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产生重要影响。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进而从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和高职大学生自身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民间信仰最为兴盛发达的地方,引导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当前客观存在的一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明晰民间信仰存在哪些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不相适应的因素,适应性问题上分清实质与形式,正确看待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这一问题,然后积极引导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使其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根本信仰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意识形式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对信仰的追求面临异常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就必须把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当成宏大的思想政治工程来建设。这是有效抵御各种非科学信仰 ,清除形形色色思想糟粕和歪理邪说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性的群体。从年龄上看,他们已进入青年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从个人素质上看,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判断力,容易学习到、感受到并接受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问题,既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十分关键。充分认识和掌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是高校信仰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价值多元,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社会转型期,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显得特别有意义。一、概念分析近代中国,近百年的文化砥砺与冲撞,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从信仰的角度,我们看到,共产主义是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关系呈现最科学形态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  相似文献   

16.
土地神信仰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形式。信仰空间的构建是土地神信仰行为的起点,信仰惯习是行为产生的重要驱动力,危机情境是行为产生的催化剂。农村居民的土地神信仰行为对农村居民、民间信仰自身和农村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可以从对民间信仰的监督与引导、完善自身组织、加强基层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合理的农村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民间信仰特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信仰是最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信仰现象,带有某种深刻的历史、民族、文化、政治渊源.它影响着我国社会特别是乡村下层社会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因此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内涵、特点、影响进行综合考察,这对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化面貌尤其是理解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民间信仰特性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繁荣的大众文化、多样的社会思潮等使青年学生日益浸润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一元化主流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流行价值观的挑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次原因。综合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青年学生信仰危机问题主要有四种认识,即"信仰真空化""信仰多元化""信仰经济化""信仰教育教条化",并从信仰重建整合、信仰教育改革创新、宗教信仰借鉴吸收等方面思考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这些成果既提高了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也开启许多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成为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中国的法律强制性浓重而法律信仰却呈现缺失状态,然而两者对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中国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关系,并揭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传统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混淆,导致了国家权力秩序与宗教信仰的复杂关系。中国人的"私人"信仰是一种既基于宗教却又不完全基于宗教的信仰方式,十分独特而又难以把握。中国社会中公共信仰与私人信仰的彼此分别,促使其神圣资源分配原则在公共权力、社会与私人之间形成一种三角变量关系,而公共信仰及其对权力秩序的制度依赖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其中的主要变量。因而,当人们只信任自己、不相信私人之外的存在的时候,就会最终导致信仰如何被信任的危机。要走出陷阱,就要促使私人信仰方式逐渐获得现代社会认可、理解的交往结构及其行动逻辑,为此,必须兼顾宗教信徒和国家公民的双重身份。这对于保障私人信仰及其权利、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坚持宗教发展中国化方向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