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淞沪抗战失败后 ,蒋介石决定“固守南京” ,一种观点认为是唐生智“独持异议”、“坚主死守” ,并“自告奋勇”承担防守南京之责所致。根据众多亲历者提供的资料综合分析 ,蒋介石未作出决定前 ,不但有“固守南京”的思想基础 ,而且做了相应的防御准备工作。相反 ,唐生智无“坚主死守”南京的思想基础 ,他提出对南京“非固守不可” ,只不过是“随声附和”。同时 ,他要求承担防守南京之责 ,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勉为其难”之举。  相似文献   

2.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有“经济学界的鲁迅”、“草根经济学家”之称。1929年1月出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古称钟离,是淮河流域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朱元璋的发迹使凤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国不久,朱元璋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理由是南京“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凤阳则离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以之作为中都.可以补救定都南京的不足。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小地方定为中都,这实在有点太匪夷所思了吧?凤阳经济落后.又“平旷无险可守”.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定都之地。在朱元璋的设想中,自己的故乡将成为未来的正式首都,南京将降为陪都。朱元璋一贯做事节俭.这一次却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凋集百万民夫,选取最好的材料,要求把中都建造得异常雄壮华丽。  相似文献   

4.
锦宏 《台声》2014,(1):47-47
前段时间,台教育主管部门发出“有关采购教师教学所需教具之原则”的公文给全台公私立中小学,要求教师采购地图等教具时应留意,依据规定“首都”应标识在南京,台北则是“中央政府”所在地。  相似文献   

5.
一、“能下”在南京,实现了“零的突破”各级干部要“能上能下”是我们喊了多年,却又是多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以突破的难点。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作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其基本目标之一。而“能上能下”特别是“能下”这一难点,前不久在南京实现了“零的突破”。充当这次“零的突破”战役行动的领军人物是有“铁腕治吏”之称的江苏省委副书记兼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群众说,…  相似文献   

6.
《天津政协公报》2002,(6):41-41
窃国独夫袁世凯在1912年2月暗中与南方革命政府达成清帝退位后选袁为临一时大总统的协议后,即胁迫清帝退位,并推翻孙中山建都南京之议,妄以清帝“委任”建立民国和以北方各省军阀政客“拥戴”的名义,在北京组  相似文献   

7.
《今日中国论坛》2006,(2):39-40
“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今天美国从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的很多聪明才智没能获得充分开发。上个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对当代经济真正财富来源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其结果,就是把发展创意产业提到政府决策上,提出“创意是产业之魂,产业是创意之根”的重要命题。由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本身仅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被提出来,它被引入我国的时间还很短,研究和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十分紧迫的文化工程。今日的南京,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研究和促进南京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加快实现南京“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必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2024,(2):41-42
<正>长江之滨,两岸企业家峰会永久会址——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犹如一叶巨帆,御风而立。11月14日至15日,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在此隆重举行,近千名两岸企业家共商产业合作,共叙融合发展。从南京扬子江畔到宝岛日月潭,宁台合作之舟正劈浪远航。两地同胞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了融合发展新篇章。以通促融,宁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南京与台湾,人脉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宁台交流有着深厚渊源——南京参与见证2005年江丙坤“破冰之旅”和连战“和平之旅”。2008年,南京与新北签署城市交流协议,这是两岸城市间首个交流协议。2009年,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南京举行会谈,签署3项协议;南京与新北举办“双城论坛”,  相似文献   

9.
“占地为王”与“划地而治”诸尚一一位记者,最近从南京返沪,在南京西站订到了车票,并随付了空调费。不料他去南京站(即东站)上车,所持空调费收据却不管用,还得再交一笔空调费。为此,他深有感慨,在报上载文发问;“一张车票须交两次空调费,这是哪家的规定?”同...  相似文献   

10.
金松 《群众》2012,(6):69-70
近年来,南京市全力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准备用五年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并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为此,南京推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八大计划”,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以来,古城南京一件简单的离婚案成了众多市民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社会各方对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下简称“解释三”)的广泛讨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激烈,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房子再次触动了人们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  相似文献   

12.
刘根生 《群众》2008,(4):58-58
2008年是南京与德国莱比锡市结为友好城市20周年。日前,笔者随南京代表团赴德国莱比锡市参加了“中国文化·南京日”活动。几件小事,给了我很深触动:宾馆早餐厅就餐者尽管很多,但几乎听不到声响,餐间交流全是“窃窃私语”;路口,见有车驶来,我习惯性地停下,驾车者却也停下车微笑着挥手示意“你先走”;在机场,机票被我从口袋里带到了地上,刚弯下腰,一位金发女郎已把票拾起递了过来……此类小事,使我感到温暖舒服,也使我对这个城市有了好感,更使我忍不住感叹和思考:我们这些“礼仪之邦”公民,其文明素质与世界文明是否已有些“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有媒体记者作了新闻调查,将大连、南京、成都三个软件名城放在一起做了比较,其中特别提出:中国软件名城南京“两园多基地”的发展模式,形成有特色的软件产品族群,低调的“南京特色”让人不敢小觑。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中国民政》1995年第9期刊登过一篇读者来信,提出为让全社会更加理解、支持民政工作,建议谱写一首”民政之歌”。这建议也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据《中国社会报》1996年9月24日刊载,“民政之歌”终于诞生了。在同年8月南京举行的“世纪之声”全国歌曲大奖赛中,湖北省当阳市选送的“民政之歌”──《心灵的阳光》在全国30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选送的1.8万余首歌曲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令人感到自豪的是,这首民政之歌歌词作者是出自我们民政工作者之手,湖北省当阳市民政局局长胡传柱是这首歌歌词的作者。这首民政之…  相似文献   

15.
陈予欢 《黄埔》2012,(3):55-57
抗战八年,功勋卓著 1937年8月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甘军侵华攻势日益险峻。1937年8月18日陈减奉蒋介石电召抵达南京,策定抗战计划与战斗序列。他认为:“我国因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2,(1):2-F0002
2011年南京市党代会确立了南京未来发展的蓝图,全市掀起了争当江苏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首位市”,创建江苏党的建设“先进市”的热潮,南京地方税务局在这次“三争一创”活动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7.
1950年2月,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在赴南京访友时,无意间被正对历史反革命分子采取集中搜捕行动的南京警方错拘,从而发生了一段故事……一南京夫子庙,位于中华门秦淮河北岸贡院街,历来就是南京繁华之地。1950年2月12日下午4时许,夫子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胖胖的、肤色白皙的中年男子,他身穿黑色西装,外罩天青色夹风衣,头戴一顶咖啡色呢檐帽,夹着一个皮包,精神抖擞,气度不凡。他,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事件”中的一员——著名学者、教授王造…  相似文献   

18.
周振晴 《台声》2013,(9):72-73
八月盛夏的南京骄阳似火,但仍敌不过台籍中小学生们参与夏令营的高涨热情。8月5日至6日,以“科技与文学”为主题的2013年江苏省台籍中小学生“放飞梦想”夏令营在南京举行,来自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等11个市的台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19.
宁轩 《群众》2023,(4):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她的冤案未平,却做起急人之急的“女朱家”朱静芳,1923年出生于南京一个名医的家庭,1940年就读江淮法学院,1942年进入苏皖地区,投奔新四军,任苏皖边区高等法院“刑庭推事”。日寇“大扫荡”,法院人员分散转移,朱静芳受命回南京隐蔽。后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仍坚持向周围群众宣传抗日。因敬重邓演达,于1947年,经章伯钧介绍加入农工党。解放前夕,在农工党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策反和迎接解放的工作。解放后,朱静芳初任江苏省政协代理秘书主任,于1953年调山西省工作,任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员、民庭审判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