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柱 《美国研究》2020,34(4):45-67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大国竞争时代的到来,技术民族主义在美国再次兴起。特朗普政府将在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领先确定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将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作为重点推进的领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发展新兴技术的战略和政策。特朗普政府还提出了"国家安全创新基地"的概念,整合美国公私部门,倾全社会的力量,确保美国的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技术民族主义是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体现,美国同样将中国视为新兴技术领域的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压、立法限制和政策围堵。技术民族主义在美国已经呈现"极端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美国研究》2021,35(2):59-93
特朗普政府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尤其是军事竞争的角度看待国际政治,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的核力量构成了美国国家安全与核安全面临的"头号威胁"。特朗普政府对冷战后的美国核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再承担国际防扩散义务,并对特定国家实施"定制核威慑"。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核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依靠核武器确保美国霸权、通过核武器向盟国提供延伸安全保障,以及选择性地实施防扩散的做法,在极大地导致核军备竞赛、刺激核扩散的同时,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这是对国际战略稳定的破坏和挑衅。为此,国际社会进行了斗争,以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风险。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核态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正>如何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界和政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紧迫性的战略问题。周方银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内涵解构和战略思考。他认为,这一新概念的实质在于,中美两国如何通过平衡战略竞争、稳定双边和实现必要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大国无战争背景下的国际体系权势转移。文章同时回答了中美两  相似文献   

4.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对网络安全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随着美国政府、国会和部分战略界人士把应对与中俄之间的大国竞争作为国家安全战略重点,特朗普政府把网络空间的大国竞争作为美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维护在数字空间的优势地位,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努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大力提升网络军事能力。相较于奥巴马政府,特朗普政府的网络安全政策进攻性更强,客观上推动了网络空间的军事化进程。在"美国优先"和"以实力谋和平"的思想指导下,美国从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处理网络空间事务,其激进的网络战略强化了大国博弈和网络威慑行动,同时也导致全球网络治理进展缓慢。尽管美国力图在数字空间建立持久的优势,但它必须面对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5.
奥巴马就任以来,对美国核政策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奥巴马核政策的目标是:在确保美国核武器安全、可信和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俄罗斯签署进一步削减核武器相关协议,提出并倡导"无核武器世界"理念,重塑美国在核问题上的道德形象,恢复美国在国际核裁军和防扩散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权,重振国际防扩散努力,增进美国的安全。奥巴马对美国核政策的调整将对美俄关系、全球核军控和核裁军、国际防扩散努力,以及地区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其核政策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通过的俄罗斯军事学说在本质上有别于苏联时期正式通过的各种观点。首先体现在核政策上。如果说过去我们在语言上一直是坚决否定“帝国主义”的核遏制(或日核威慑)理论,那么如今我们已将其视为本国军事学说的一个基本点:“俄罗斯联邦的核武器政策旨在通过遏制对俄罗斯联邦及其盟友所发动的侵略来消除核战争的危险。”确保“一切战略武器维持在能够保证俄罗斯联邦及其盟友安全的水平上,确保俄罗斯联邦及其盟友的战略稳定,遏制核战争和常规战争,乃至核安全”的使命被置于优先地位。同时,俄罗斯拒绝承担不首先对其他核国家及其盟友使用核武器的义务。  相似文献   

7.
李枏 《美国研究》2022,(3):9-24+5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对非政策虽然基本上因循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非路线,但却更突出“大国竞争”的意味。特朗普政府的“新非洲战略”目标是维持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以“美国优先”为指导,强化与中国在非洲的战略竞争。拜登政府上台后,延续特朗普政府对非政策中“大国竞争”的意涵,但更多依靠多边组织和盟友来强化同中国的战略竞争,实行“价值观外交”,继续维持附加政治条件的对非援助。  相似文献   

8.
王浩 《当代亚太》2021,(4):4-27
二战结束以来,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有效应对大国战略竞争带来的挑战,美国外交在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针对苏联与中国的大国竞争战略.围绕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生成及其变迁,国际关系学界先后提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对两者进行整合与优化的现实制度主义等基本范式加以解释.然而,这些既有研究普遍聚焦于国际体系层次,对中观层面的逻辑关注不足,因此存在经验解释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尝试在体系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国内政治变量,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表明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生成及其变迁存在一种以内外互动为基础的底层逻辑,即不同时期国际体系压力与国内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之间的共振,使美国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产生了差异化和动态化的外交利益诉求,从而引发了国内政治联盟的周期性分化重组,塑造出相应阶段主导美国大国竞争战略制定的国内政治结构.按照这一框架,二战后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经历了以国内政治逻辑为导向的两次重大变迁,即东北部—南方政治联盟与两党冷战共识体制下的自由国际主义对苏竞争战略,以及政治联盟均势与两党对等极化体制下的现实制度主义对华竞争战略.基于此,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提供了阐释其对苏与对华竞争战略出现根本差异的新视角,其对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未来走向的影响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国际形势和战略环境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安全威胁与现实挑战的新判断,美国提出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的概念,它既在客观上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面貌和趋势,更是美国政府在"后反恐时代"顺应全球战略规划转向需要的概念创设和阐述,为构建新的内外战略提供了政治效用.在大战略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对其核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转型的核战略以赢得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 目标,其要点是加快核力量现代化,发展灵活、多样、实战性的核威慑力,强化对于其他大国的核优势.特朗普政府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和思维看待并谋划美国与中俄之间的关系,完成了安全和外交重心由"反恐"向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彻底转向,并启动核战略转型作为护持美国霸权的重要举措.拜登政府的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同样建立在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基础之上,其核战略或许会向"合作性"方向适度回调,但仍会将核力量作为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和巩固美国权力地位的重要依仗,这保证了基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核战略转型的延续性.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塑造了美国的核战略转型,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导向的核战略又反过来激化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促使美国更加重视核武器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形成二者的相互强化.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地缘政治学曾被广泛用于解释和预测一国的对外战略和行为.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该理论中蕴含的冲突性及对地理因素的过分强调等缺陷日益明显,受到学界的普遍质疑.在此情况下,学者们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力图对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加以批判性继承与发展,使之能够更好地解释当前大国的对外战略决策及行为.本期刊登的两篇文章,就是这种努力的代表.曾向红、张少文运用批判地缘政治学理论,系统分析了美国的亚太战略从"亚太"向"印太"调整背后的地缘政治想象的变迁及其动力,程晓勇以美国提出的"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为背景,对美国核战略转型的动因、内容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解析和评估,以探讨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和美国核战略转型之间的塑造与反哺关系.以上两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观察当前美国政府对外战略的形成过程,也对中国如何加以应对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刘胜湘和陈飞羽认为,当前学界对大国竞争关系生成与传导机制的研究尚显匮乏,为此,两人运用实证方法,通过对比美苏冷战和当下的中美战略竞争,深入剖析了大国竞争关系生成与传导机制的演进阶段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把握大国竞争关系的类型,最终引导大国走向良性竞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博弈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深刻变化,对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影响是造就了若干第三方国家.它们在中美竞争中如何站队以及中美两国对这些国家的政策,成为研究大国博弈走向以及国际格局转变的重要视角.本期有两篇文章聚焦于第三方国家问题.曹玮重点分析了中美战略竞争和美国对战略第三方政策会如何影响战略第三方的对华政策问题,运用相关模型揭示了中国、美国和三个战略第三方——印度、俄罗斯和欧盟——自2008年以来的动态互动规律.张立和胡大一则重点分析了第三方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内在机理,指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选边站现象是国家对外决策理性的体现,主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国家间单元层次因素、国内结构因素和议题因素相关.两篇文章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各有特点,为我们深入把握大国竞争背景下的第三方问题,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的认知图景.  相似文献   

12.
《美国研究》2021,35(5):117-134
特朗普执政期间修正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叠加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调整了对台政策,打"台湾牌"的力度加大,触及到美国涉台政策的传统支柱("一个中国政策""战略模糊""双轨策略"),并加快推动美台"官方关系"和"准同盟关系"。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调整,是美国遏华战略驱动、两岸关系形势变化、美国战略界保守势力推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台海局势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泽 《东南亚研究》2022,(3):92-113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仍处于阶段性摇摆状态。在“印太”地区的四个次区域中,东南亚地区存在最大的战略竞争空间,其中越南是影响中美战略竞争轨迹的重要支点国家。中美战略竞争带来的结构压力,使得越南面临严峻的战略选择难题。在分析越南等亚太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时,现有研究的不足是,过于关注中美等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忽视了小国的施动性及其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结合战略三角理论和小国国际关系理论,文章提出了评估小国在大国之间维持战略平衡的空间的分析框架。需要评估的因素是,大国战略竞争引起的结构压力、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力对比、小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及其可资利用的国际支持和援助。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越南战略选择的这四种作用力较为平衡,越中美尚不具备由“浪漫三角”转向“婚姻三角”的现实条件。为把握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动态,需要对重要的支点国家面临的多维作用力进行全景式扫描。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正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美国正试图把东亚和欧洲地区推向新的冷战状态,这需要引起中国的重视。凌胜利从历史角度研究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所采取的"楔子战略"如何在避免两大国直接冲突的同时成功削弱了对方实力。作者认为,该战略的分而制胜特征对美国赢得冷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其如何限制了苏联势力范围在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扩张,同时分化和离间了苏联阵营内部的中苏关系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明昊 《美国研究》2022,(6):58-77+6
拜登政府执政后,从把控世界政治“拐点”的考量出发,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其核心目标是采取更加精巧的方式深化大国竞争,将推进美国国内政策议程、提升美国自身长期竞争力与美国的对外战略深入结合,在应对跨国性挑战的进程中增强美国的国际领导力,同时打造针对中国等对手的新的战略优势。美国还借助所谓“民主与专制较量”的叙事,实施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外交,将意识形态因素与经济、技术、安全等领域的大国竞争紧密挂钩。为扩展针对中国的多边阵营,拜登政府注重拉拢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非民主国家”。然而,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调整面临一系列深刻挑战,如政策连贯性受限、资金投入不足、美国和盟友存在利益冲突等。尤其是,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的僵局与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者们对中国核战略的争论焦点在于,没有任何一种现有核战略定义能够完全涵盖中国核政策的特点。本文认为,正确理解中国核战略,需要摆脱现有核战略理论概念体系的束缚。只有从中国核战略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时代背景中寻找线索,才能认识到,中国核战略经历了从反核威慑战略到最低核威慑战略的巨大转变,而中国长期大规模备战核战争遗留下来的物质遗产和思想基础,仍然对中国核战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学者应从中国核战略实践出发,参与构建主流话语体系,为核战略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中出现了多种新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是对华战略认知的变化。美国是否已经形成了新的对华战略共识?人们对此存在不同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国出现了新一轮对华政策辩论,不同观点林林总总,互争短长。从这一意义上说,当前美国并未形成对华战略共识。然而,这其中又正在出现比较一致的看法和主张,也即认为中国咄咄逼人,美应对华强硬,要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压制住中国的进一步上升。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认为美战略界已形成了一种新的对华战略共识。  相似文献   

18.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11,(4):145-160,144
基于国际核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同时为了提升美国在核军控领域的制度和话语霸权,也为了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服务其全球和地区战略,奥巴马政府大大提升了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在美国核战略中的地位。鉴于这一政策为美国在核军控领域制度和话语霸权服务的狭隘性质,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因果关系颠倒;反核恐怖主义政策的目标指向存在一定失误;美国核政策自身存在矛盾。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缺陷,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必然会对国际反核恐怖主义努力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玮 《当代亚太》2021,(5):39-74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战略第三方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外部战略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探究中美战略竞争和美国对战略第三方政策会如何影响战略第三方的对华政策,文章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模型,揭示了中国、美国和三个战略第三方——印度、俄罗斯和欧盟——自2008年以来的动态互动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压加剧,印度和俄罗斯对华政策中的冲突性因素可能增加,而欧盟则可能改善对华关系.美国改善与欧盟关系将导致欧盟采取对华疏远的政策,美国对印度的持续示好和拉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印度加强对中国的敌对政策,俄罗斯对华政策则不受美国对俄罗斯政策的影响.根据上述发现,如果中美战略竞争持续和加剧,中俄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可能显现,甚至可能出现印俄两国同时对中国构成挑战的被动局面,欧盟则可能成为缓解中国外部战略压力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使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迅速提升,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推行霸权政策,其决策的逻辑基础是:美国是冷战对抗的最后赢家,应以胜利者姿态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体现新保守主义思想的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战略,逐渐成为影响布什政府对外决策的理论依据。阿富汗战争的胜利鼓舞了美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布什连任美国总统奠定基础,但陷入伊拉克战争困境不仅暴露了美国决策机制的矛盾,影响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也使其国际形象严重受损。民主党主导国会后,有关伊拉克战争问题的辩论日趋激烈,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对单边战略做适当调整,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中东问题、东北亚等问题上逐渐回归政治现实,而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则是美国重塑国际形象的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