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珂 《法国研究》2001,(1):164-176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个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本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拟以圣-琼·佩斯的长诗<阿纳巴斯>的第一章为实例,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比较,探究翻译者的主观诠释对读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由此切入,表达一种更具本体论意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音、形、义的完美统一.而在法汉诗歌互译中,原诗的这种独特性很难得到再现.本文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并以此界定了诗歌不可译的含义,在系统介绍中法两国的翻译界在诗歌不可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由于汉法两种语言系统、汉法两种文化以及汉法诗歌诗法等的差别导致的汉法诗歌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3.
宋学智 《法国研究》2004,(1):182-191
法国"新小说派"崛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它在哲学思想上背弃了存在主义,在文学艺术上穿越了意识流.代表作家有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和克罗德·西蒙,他们标举"反传统"的大旗,以令人惊异的笔锋,在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进行各执一端的"反小说"实验,大胆探索"未来小说的道路".六十年代初,新小说派的理论和创作开始广泛影响欧美,并风行至亚洲,引起了我国文学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周婷 《法国研究》2003,(1):181-187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巴特里克@莫迪亚诺)(Patdck Modiano)一九四五年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佛来米(Flamande)人,在二战期间从比利时来到巴黎以寻求其演艺事业的发展;父亲则具有犹太与埃及的双重血统,在一次采访中,当莫迪亚诺谈到他的父亲时说到:"在十三岁的某一天,我突然间发现我父亲在外面从事的活动原来一直都是在另外一个身份下进行的,而这个身份却不是我所知道的那个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者都认为小说《堕落》是加缪叙事的一个“断裂”,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小说中,滔滔不绝的主人公克拉芒斯看起来颇像一位精神病患者,事实上,他的确遭到了社会的精神迫害,成为精神谋杀的“受害者”:而在摆脱“审判”、寻求疗救的过程中,他却又变成了精神谋害的“刽子手”。在这个意义上,《堕落》不是加缪叙事的“断裂”,而是潜在地延续了加缪叙事中的“谋杀”主题,并深化到精神谋害的层面。从表层结构来看,小说展示了克拉芒斯的精神疾患及其治愈的过程,而从深层来看,则是加缪对现代人“病根”的揭示与“疗救”。在病的隐喻与疗救过程中,显示了加缪对启蒙者“诊断者”、“疗救者”角色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6.
杨振 《法国研究》2007,12(2):32-37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历程就是突破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现代性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域外文学开始作为'现代文学'已有的典范进入中国人的关注视野"[1].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代表,其主编茅盾则在"<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到:"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  相似文献   

7.
一、中法关系源远流长 中法两国的最初的接触在13世纪中叶。1248年和1253年,法王路易九世两次派多名我会修士隆儒麦尔(Longjumel)和德· 卢布鲁克(de Rubrouck)到蒙古。他们回法国后写书,证实中国确实为“丝国”。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出版后也传到了法国。他描述的东方这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8.
9.
十月中旬的一个深夜 ,一位友人在电话里告诉我德沃先生于几天前溘逝于巴黎的寓所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噩耗。因为德沃先生是一位富有才华与激情 ,且年富力强的法国作家 ,因为他还有许多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计划 ,因为按照我们的约定 ,几天以后 ,即十月二十五日 ,他将来武汉大学法语系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 ,而就在我们准备在武汉迎接他的到来的时候 ,他却离我们而去 ,怎能不令人倍感忧伤和惋惜 ?德沃先生于 1 954年出生于法国香槟省 ,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著名的巴黎大学及国立行政学院学习 ,获得了政治学…  相似文献   

10.
孙琳 《法国研究》2012,(1):1-10
布尔迪厄和列维一斯特劳斯作为马克思的崇拜者,他们各自的人类学思想都与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思想有关。布尔迪厄在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人的启发下,对社会学场域的中“游戏规则”进行深入探索,指明了交往实践中的“社会道德炼金术”与“原则变异策略法”的原因所在,其方法论依据主要是“差异性”观察法、范式创新法和行动反思法。以此为经,以批判列维.斯特劳斯的内容为纬,在经纬交织中,布尔迪厄使人类学抛弃了纯思辨结构。行动者的人类学赋予行动实践以意义,不仅对结构人类学进行了范式创新,而且把人类社会道德的浮世绘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1.
罗重一  傅龙 《法国研究》2002,(1):164-171
178 9年 8月 2 7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制宪会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它规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 ,提倡“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 ,要求实行法治 ,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私有财产权。《人权宣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 ,第一次把十八世纪启蒙学者所阐述的思想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正如列宁所说 :“这次革命给本阶级 ,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 ,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 ,以至整个十九世纪 ,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 ,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①一、鸦片战争后 ,法国大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 840…  相似文献   

12.
杨宁 《法国研究》2012,(2):46-52
本文从语法和词汇的角度,分析了非洲民间法语所具有的特色。这种非洲化的法语,因其适应了非洲当地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推广潜力,现在它在非洲的地位已经可以与正统法语相抗衡,中国的法语教学机构和法汉词典的编纂者不应忽视其存在,应对中国的法语学习者介绍这种语言的一些知识。文章最后就非洲民间法语的表达式在法汉词典中的立目与释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敏 《法国研究》2005,(1):100-112
我国报纸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市场化运作,领导人活动报道质量有所提高,但在报道形式上与西方发达报纸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论文采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系统比较了中法两国关于胡锦涛访法事件的相关报道,分别选取了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三份报纸,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八个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比较,并初步总结了中法两国报纸对领导人活动的不同报道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挖掘出现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Which actors initiate or prevent the unification of diploma and what is at stake? How does the state intervene in the reglementation of curricula? This article studies under a socio‐historical angle the nationalisation of certification procedur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political sociology approach. It analyses processes of nationalisation as well as nationally differenciated forms of public intervention. Taking as a focal point the nationalisation of lawyer's diploma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certificates,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legal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in Switzerland. It shows that the constitution of a national public sphere materialises through a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interests unification. This implies divisions among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among public authorities. The constitution of a national public sphere is not considered as a matter of simple political oppositions but as a conflicting process which challenges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several professionlsectors and the modalities of public action.  相似文献   

15.
La politique sociale suisse a connu, pendant les années 90, une période de changements législatifs importants. Ce mouvement de réforme trouve son origine dans la crise des finances publiques, qui s'est répercutée sur les assurances sociales, et dans la montée du chômage. Dans ce contexte, malgré un cadre institutionnel comportant plusieurs lieux de veto, les autorités politiques suisses sont parvenues à adopter une série de réformes importantes. Se fondant sur les travaux de Paul Pierson, cet article s'interroge sur les conditions qui ont permis l'adoption de ces réformes. Du point de vue empirique, l'analyse porte sur six tentatives de changement législatif (dont seulement quatre ont abouti) intervenues dans le domaine du social. Il en ressort que les réformes qui ont effectivement abouti sont celles qui ont combiné des économies avec des améliorations dans le niveau de protection offert. Le système politique suisse, loin de constituer un facteur de blocage dans la réforme de l'Etat social, est vu ici comme un facteur qui peut en encourager la modernis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安妮·埃尔诺是当代法国文坛上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简洁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后法国的平民生活,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法国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