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成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深层动力。围绕这一目标,思想学术界兴起了"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保国"、"变法"、"三民主义"等变革思潮,这些思潮流派无不将振兴中华大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回顾近代振兴中华思想的发展演进,可以看出历史所留下的宝贵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方面要反对资本主义("制夷"),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另一方面又要学习资本主义("师夷"),以反对封建主义,实现繁荣富强。"师夷"、"制夷"是中华民族遭遇资本主义的本能直觉;随着历史发展和马  相似文献   

3.
200年前。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先驱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力主“睁眼看世界”。200年后,站在中国的视角表达中国立场的前提。依然是要对这个世界有着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10,(22):47-47
<正>中国第一座设备和技术都领先的钢铁厂,竟出现在遥远荒僻的贵州青溪,这不仅非常让人惊叹,简直是一种历史的意外。说到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不提到魏源。他广泛参考中外文献,编写成了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并在这部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夷夏  相似文献   

5.
田田叶 《世纪桥》2012,(11):28-29
林则徐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晚清统治岌岌可危、国家民族面临重大生存危机之时,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林则徐开始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看待西方世界,开始思考有效的救国救民方略。他关注现实,注重实效,尝试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变通自己,开始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这些行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壮大自己而“制夷”,在“制夷”中得以振兴富强。但是,近代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等传统思想的内在发展,作为统治阶级,作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维护者,林则徐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闽人对于中国近代海军的贡献,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概言之,闽人对于近代中国海军影响深远,功不可没。最为突出的、重要的贡献是一,先开风气,放眼西方,率先“师夷长技以制夷”,二,兴建了我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基地,为建立中国近代化海军奠定了物质基础;三,兴办了我国第一所海军学堂,培养了大批海军将帅人才,为建立中国近代化海军提供了组织保证;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反对侵略、保卫祖国作出了重大牺牲。  相似文献   

7.
正【引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原文释义】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答:为了利用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自相攻伐;为了学习西方的礼仪,与其和谈、和议;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震醒,他们开始思考堂堂的华夏之邦何以沦为弱小民族,任人宰割,受人欺侮?中国应该向何处去,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危机?魏源就是这些爱国忧民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冷静地思考现实问题,大胆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9.
蔡欣然 《世纪桥》2005,(6):74-77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有这样一些名字是我们熟悉的:“以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的湘军大帅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革新派国士魏源、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共和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当代也有杰出代表层出不穷:朱镕基、李铁映等人,都来自“惟楚有才”的湖南。湖南人嗜辣,红红火火的剁椒让湖南人骨子里总是涌动着澎湃的激情,三湘江水又赋予了他们灵动变通的天性。于是我们看到,当新思想、新变革迎来阵痛的时候,总有湖南人站出来,点  相似文献   

10.
曾晖 《廉政瞭望》2015,(2):29-31
"洋五毛"们帮我们打破对于西方的迷思,又说服更多人纠偏对变革期中国的评价。他们能在"水很深"的国内网络舆论场占据一席之地,能在"五毛"与"公知"的缠斗中异军突起,着实有其过人之处。近代中国人迷信西方,或是对西方的崇拜由来已久。自林则徐、严复"开眼看世界"以来,近170年历史中,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取经,前赴后继。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文化激进派全盘西化的主张、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走出去引进来"的改革开放……长期以来的"西学东渐",都是基于外强我弱的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比较完整的现代化观念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五四"以前,中国的现代化观念萌芽于应对英国入侵的海防思潮,洋务自强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历经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辛亥革命,中国人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探索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五四"以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学外国"发展到高潮,广大的知识分子激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传统,逐步形成了涵盖物质、制度、文化、思想等重要层面的现代化观念。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找到了以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相似文献   

12.
正鸦片一役,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梦。遇"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出路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借西洋坚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声,与中外相安、十年无事的暂时稳定,汇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洋务运动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史上有四次较大的接触和交融。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经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发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时有人提出“全盘西化”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全盘西化”论归于破产,社会主义走向胜利。今天有人重弹“全盘西化”的老调,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回到资本主义社会去,这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14.
正善于把握规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也是我们党领导推动工作的制胜法宝。"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系统总结了实践中所孕育的理论创新,并将其概括为"九个坚持"。这些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5,(7)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现代化进行的是"西学东渐"和整个中国自上而下的,从精神层面到器物层面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思想文化的坍塌,西方思想的涌入,使西方的科学主义、进化论思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伴随而来的除了理智主义、科学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德性精神的对立之外,还有人的精神生活的疏离、意义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了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应该重新竖立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来扭转"时代精神的堕落"。  相似文献   

16.
伍小涛 《当代贵州》2013,(25):62-62
19世纪末,随着传统士绅向绅商阶层的转变,"实业救国"思潮在贵州扩散开来,成为推动贵州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谓"实业救国",就是通过兴办实业的途径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时期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受到极大震动,"实业救国"思想渐为世人所注意,从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救国"是近代中国特殊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青年毛泽东在救国理论与实践中都曾受到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但他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中,最终摆脱了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进行深刻地批判与反思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见解,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应运而生。它提倡非理性主义,反对思辨形而上学对人的消解,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强调人的主体性等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孕育着对自身的变革,在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系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清晰地归纳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理论逻辑,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指导人民变革社会的实践进程中,由科学理论到思想武器进而成为物质力量的大众化路径,并显示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源对外政策的“三大主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对外政策的“三大主义”:一是“以夷攻夷”,即利用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制服敌对国;二是“以夷款夷”,即利用和平外交手段联合一国或数国共同对付主要敌人;三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以制约敌对国。魏源的“三大主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夷务”思想体系,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